中医理疗秘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生病的智慧(四) 另一方面呢,这个“丙”它还在表示空间的方位… 《内经》论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这些风木酸肝筋看似不同的东西,但是他们都具有同一属性,都归到东方… 以东方为例,东方这个一系列的因素太过了,或者是不及了, 或者是人与自然的空间不和谐了,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所以说这个疾病要么是人与自然在空间上的不协调; 要么是人体的与自然在时间上的不协调,而导致的一种症状产生… 中医治病为什么叫开方子而不叫开药呢? 其中的学问就在这里。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这个人的身体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自然界不协调了, 那么一个大夫要做的是用药来模拟这个时间和空间, 让这个病人在时空上与天地自然重新协调一致的一门学问!!! 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原理。 服用中药的目的就是以偏纠偏, 用中药这个药性的偏差来纠正人体气机的偏差, 这个就是中药治病的原理, 那么针灸也是一样,它也是以经穴来模拟时间跟空间。 那么这个时间和空间又是如何运用到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病上的呢? 如果要运用它首先得先掌握它的运行规律… 我们智慧的老祖宗发现:天地与人体都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运行… 人有呼吸,无呼吸就要死,天地也是一样,也有呼吸… 古人将天地的呼吸,称为天地交感,正是因为这种呼吸, 地球才有了生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天地一呼一吸也就是一张一合,一张一合的大周期是一年,小周期为一天… 春夏为张秋冬为合,从子时到午时为张;从午时到子时为合… 天地呼吸的过程,古人用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来表示, 天气下降与地气上升,同时发生… 当天气下降多于地气上升的时候,整个气的方向是向地,大地开始变热变实,这个过程叫做阳道… 那么反过来,地气上升多于天气下降的时候, 整个气的方向就是虚空,大地开始变寒变虚,这个过程叫做阴道… 说详细点就是春三月,天气进入大地的量越来越多,同时地气外出的量也随之增多, 此三个月天气进入的量总体多于地气外出的量,因此大地开始变得温暖… 夏天三月,天气进入的量继续增多,同时地气外出的量也随之增多, 但始终是天气进入的量多于地气外出的量,所以天气越来越热… 秋天三月,天气进入的量开始减少,同时地气外出的量也开始减少, 但外出的量多于天气进入的量,所以大地开始转凉… 冬天三月,天气进入的量持续减少,同时地气外出的量也逐渐减少, 但地气外出的量多于天气进入的量,大地开始变寒… 古人称天气为阳气,地气为阴气… 春三月和夏天三月,天气进入大地的量越来越多,地气向外散出的量也越来越多, 整个过程叫“阳生阴长"… 秋天三月和冬天三月,天气进入大地的量越来越少,地气向外散发的量也越来越少, 整个过程叫做“阳杀阴藏”… 春三月与夏三月,天地之气的大方向是天气下降为主,整个过程叫做阳道… 秋三月与冬三月,天地之气的大方向是地气上升为主,这个过程就叫阴道… 因此就阴阳而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夏三月和秋三月,大地的温度高,保留的气比较多,呈现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因此就多少而言,春冬为少,夏秋为多, 这样的多少阴阳相匹配,一年四季便有了四个大象,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 《四气调神大论》里详细的讲述了一年四季所呈现的不同的表象… 春三月为少阳,“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间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都增多, 呈现出万物开始复苏之人象,此时万物郁抑待发,这便是天地所呈现少阳的象叫做“发陈”… 夏三月为太阳,“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天地间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都非常的旺盛, 呈现出万物繁盛的景象,这便是天地所呈现的太阳象叫做“蕃秀”… 秋三月为太阴,天地间阳气下降开始减少,阴气上升也要减少,天气开始收敛, 地气滞后于天气,万物呈现枝叶少果实充的丰收景象,这便是天地所呈现的太阴象叫做“容平”… 冬三月为少阴,“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天气下降与地气上升都很少, 天地所呈现一片伏藏象,这便是天地所呈现的少阴象叫做“闭藏”… 中医没有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的继续分下去, 是因为阴道和阳道的交界点呈现的两个特殊的象,这两个表里不一,就是阳明和厥阴… 这两个象所对应的节气,分别是夏至到夏至之后的四十五天,这个阳明的象。 冬至到冬至后的四十五天叫做厥阴的象,这两段四十五日的节气,有其独特的特点, 因此必须要单独的列出来… 夏至之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行,阳气下降减少,理应阴气上升也减少, 但却恰恰相反,阴气上升反而更多,天地之间达到了过度繁荣的景象, 气温也达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 这么旺盛的阴气上升不是发生在阳气下降持续增多的情况下, 反而是发生在阳气下降减少后的四十五日左右, 这段时间就相当于古人所说的三伏天,这段时间便是阳明… 相反冬至后的四十五日这段时间就是古人所说的三九天,为一年中最冷的时间, 这段时间阳气下降开始增多,但大地仍然处于阴道虚的阶段,这段时间便是厥阴… 阳明与厥阴机理相同,一个是有阳转阴,一个是由阴转阳,厥阴阳明为非常重要的两个象… 如将一年所有节气用阴阳分也是就有了厥阴、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这样六个象… 这六个象中医里面把它叫做六经,这个就是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辩证法… 无论多么复杂的疾病都可以归为六经,纲举则目张而得到清楚的认识疾病… 张仲景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只要掌握了六经辨证的大纲,谨熟阴阳,虽不能包治百病,但可以洞悉百病,对疾病的源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