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提出了“十二经筋”这一中医经络分类名,简称经筋。它指的是全身筋肉组织附属于十二经脉而分成十二个部分,也是十二经脉在躯体和四肢部与筋肉组织的相互联系。因病候多在“筋肉”,所以称之为“经筋”。《灵枢·经筋篇》是第一篇中医经筋学的专论,明确提出了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联结全身骨节、保持人体正常运动的功能。其循行规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即从四肢末端向上联系一定的部位,有起、有结,有会聚、有散布,上达头身头面胸腹。经筋位于人体表浅的筋肉间,起于四肢末端的爪甲,结于关节,上于颈项,终于头面,而不与内脏相联。现在较公认的看法是经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但实际上,经筋涉及的范畴远不止这些,还应包括诸如皮下脂肪、内脏系膜、内脏平滑肌和部分神经实体结构。 人体经筋在循行途中,会在关节及筋肉丰富的部位结合联结,如足太阳之经筋结于踝、膝、窝、臀,手阳明之经筋结于腕、肘、肩,手太阴之经筋结于鱼际等。这符合《素问.五脏生成论》所说的“诸筋者,皆属于节”。十二经筋之间在人体特定部位结聚而发生联系,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配合,协调人体运动,如足三阳、手阳明之经筋皆结于颧部,足三阴、足阳明之经筋皆聚于阴器,手三阴之经筋结合于膈部。相邻经筋间还通过循行途中的相交、相合而发生关系,如手阳明之筋合足太阳、手少阴之筋交手太阴。尤其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血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和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经筋和经脉之间的关系在于,经筋依赖于脏腑经脉的气血滋养来维持其功能。经筋主要作用是连接人体四肢百骸,促进人体的运动力量。经脉藏于经筋之中,而经筋则起到保护经脉、促进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的作用。经筋的舒缩能够调节气血的流量和流速。与经脉一样,经筋也呈现出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分布于整个人体。经筋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它不仅有保护身体的作用,还是力量的源泉。人体的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由类似条索状的有形质组织所组成。十二经筋的分布路线与十二经脉路线大致相同,遍及人体的前、后、左、右、头、面和四肢。十二经筋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筋肉组织,但它们不进入脏腑,只显示在人体表面,就像房屋的外围墙壁一样。然而,十二经筋与体内的脏腑有同气相感的联系,能够促进十二经脉的正负运动,以贯通阴阳。因此,十二经筋依靠十二经脉的经气滋养,足太阳经筋和分支经筋的分布路线全由足太阳经的经气往返流注于其中,其他经筋也同样受到经气的滋养。 手足三阴三阳经筋部位分布特点: 厥阴居中、太阴居前、少阴居后;少阳居中、阳明居前、太阳居后。足三阳经筋,均结于頄部(面部);足三阴经筋,均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均结于额角部(头部);手三阴经筋,均结于贲(胸膈部)。包括人体全身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经筋所主的病證,主要表现为肌肉、肌腱、关节、韧带以及部分内脏平滑肌等组织在感觉、运动方面的机能失常。并提出经筋病的治疗原则是“以痛为腧”,即治疗是以痛处及近部取穴为主,以燔针劫刺为主要手段。 经筋病的成因可概括为“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灵枢.刺节真邪》,“津液涩渗”《灵枢.百病始生》, “迫切而为沫”《灵枢.周痹》所致的“卡压”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灵枢·经筋》篇中指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的病理机制。经筋有其相对固定的解剖位置规律性分布,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功能活动的协调,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临床上经筋病以疼为主,《灵枢·经筋》篇载︰ “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因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跗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足太阴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足少阴之筋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侧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 足厥阴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 伤于寒阴缩入, 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手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 颈筋急则为筋廔颈肿。 手少阳之筋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 手阳明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手厥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 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手太阳经筋 手太阳经筋起于手小指上,结于腕背的腕骨部,上行前臂内侧,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髁)后,以手指弹该处(尺神经所在),有酸麻感传至小指上,再上行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行于腋后缘,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之前,结于耳后乳突;由此分出一支进入耳中;直行的从耳后向上至耳上部,再下行结于下颔处,又上行连属目外眦。另一分支从颈部分出,向上经过下颌关节,沿耳廓前向上连属目外眦,上行于前额,结于额角。 手太阳经筋发病可见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疼痛,耳鸣且痛,目闭良久才能视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治以“燔针劫刺”,以痛为腧。 《灵枢.经筋》:「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劫为快之意,指于痛处取穴,用火针速刺即出的刺法。 手太阴经筋 手太阴经筋起于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脉外侧,沿臂上行结于肘中,向上经上臂内侧,入腋下,出缺盆(锁骨上窝),结于肩腢前,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阴经之筋合于膈下,抵于季胁。 手少阳经筋 《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 (1) ,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 (2) ,结于角。 其病:所过者 (3) 支转筋,舌卷。 【注释】 (1)曲牙──颊车上部。(2)颔──此处指颞前部。(3)所过者──者后原有「即」字,据《太素》删去。 【语译】 手少阳经筋,起始于第四手指端,结于腕背,走向前臂外侧,结于肘尖部,向上绕行于上臂外侧,上循肩部,走到颈部会合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部进入,联系于舌根;一支上下颌处沿耳前,属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 手少阳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转筋掣引,以及舌卷。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 手少阴经筋 手少阴经筋起于手小指内侧,上行结于掌后小指侧豌豆骨,再上行结于肘的内侧,上入腋内,与手太阴经筋交会,伏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下行联系脐部。 手少阴经筋发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坚伏名日伏梁;上肢筋有病,肘部牵急屈伸不利;本经筋循行部位掣引、转筋、疼痛。治以“燔针劫刺”,以痛为腧。 手阳明经筋 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的桡侧端,结于腕背桡侧,沿前臂上行结于肘的外侧,上行臑部(上臂外侧)结于肩腢(肩峰端);分支绕过肩胛,挟脊柱两侧;直行的经筋,从肩腢上行至颈;再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其直行一支向上出于手太阳经筋前方,上至左额角,络于头部而下行至右侧下颔。 手阳明经筋发病可见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疼痛及转筋,肩抬举不得,颈部不能左右转动。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从腋下前后挟持两胁。分支进入胸腔,散布胸中,结于膈部。 手厥阴经筋 手厥阴经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从腋下前后挟持两胁。分支进入胸腔,散布胸中,结于膈部。 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爪甲的外侧,向上结于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部,在足背外侧循行的一支结于足跟,上沿跟腱结于腘部;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经躯干挟于脊柱两旁到项部;由此分出一支别入于内,结于舌根;直行的一支从项上结于枕骨,经头顶行到颜面,结于鼻;再由鼻部分出维络上眼睑,形成目上纲,然后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腢部;另一支从腋后进入腋下,向上绕行出于缺盆,上结于耳后颞骨乳突;还有一支从缺盆分出,斜向上结于鼻旁颧骨部,与从头巅下行至颧部的分支相会合。 足太阳经筋发病可见足小趾或足跟掣引疼痛、腘窝部挛急、脊背反张、肩不能抬举、腋部和缺盆牵掣疼痛不能左右活动。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 足太阴经筋 足太阴经筋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股骨内侧髁与胫骨内侧髁构成的骨突),沿股内侧上行结于髀部,会聚于阴器;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沿腹内上行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其行于内的经筋则附于脊旁。 足少阳经筋 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足趾端,上结于外踝,沿胫骨外侧面,向上结于膝外侧;其分支自外辅骨(腓骨),上走髀外侧,再分两支,前支结于伏兔(股四头肌),后支向上结于尻部(骶骨部);直行者经季胁下空软处与胁肋部,上走至腋前方,横穿膺乳(侧胸部),结聚于缺盆;直行的上出于腋前,穿过缺盆,出行于足太阳经筋之前,绕行耳后,上抵额角,交于巅顶上,再从头顶侧面向下走向下颔,又还向上结聚于颧部,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足少阳经筋发病主要是本经筋循行、结聚之处掣引、疼痛、转筋等。治以火针劫刺,以痛为腧。 足少阴经筋 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 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经筋起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至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髋关节部),再上沿胁部联属于脊;其直行的一支,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于膝部;由此分出的经筋结于外辅骨部,与足少阳经筋合并;直行的沿伏兔(股四头肌)上行,结于髀部而聚会阴器。再向上布于腹部,上行结聚于缺盆,再上颈,挟口,合于鼻旁颧部(頄)。继而下结于鼻,复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维络上眼睑(目上纲),阳明经筋维络下眼睑(目下纲)。另一支从颧部分出,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 足厥阴经筋 《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趾)之上,上(1)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2)。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注释】 (1)上──《甲乙》无。 (2)筋──《甲乙》作经。 【语译】 足厥阴经之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髁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部位而与诸筋相联络。 足厥阴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支撑不适,内踝前部疼痛,内辅骨处亦痛,大腿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阴萎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不收。治宜“燔针劫刺”,以痛为腧。 在祖国医学中,五脏和肌肉筋膜之间的关系被广泛描述。其中,脾和肝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主筋,脾主肉。肝为罢极之本,筋之宗,其充在筋,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与胆相表里。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这里的筋指的是筋膜,包括肌筋膜、内脏被膜、肌腱、韧带、滑膜等。脾为苍禀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充在肌,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与胃相表里。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可见肝、脾在肌肉筋膜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各种致病因素,凡伤肝者皆伤筋;凡伤脾者皆伤肉。人体是统一的有机体,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相互关联,还有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存在。 经筋病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 (一)、经筋病的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以软组织酸胀、重滞、麻痹、疼痛、或困倦、疲乏、乏力,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及活动障碍。 (二)、经筋病引起的相关内科症状,包括肌筋广泛性挛缩导致全身性重度疲劳感,眩晕,耳鸣,口僻,目开合失常,痫瘈,阴萎,阴缩,吐血,胁痛,息贲,伏梁等。 四步法治疗经筋病 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经筋病的软组织病变部分。经过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经筋病的治疗过程可分为“消除炎症、解除粘连、矫正位移、恢复功能。”四个步骤进行。在临床上,遵循这个大原则,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在不同的阶段选用最适合于该阶段的治疗方法,以收到“快速、高效、全面”的治疗效果。 (一)、消除炎症主要用针灸 针灸消除炎症分两部分进行。 1.在“以痛为腧”的基础上找出经筋病变的具体位置。包括受伤发炎的位置、经筋粘连的位置、已形成结节的位置、已钙化的位置。这些位置的共同特徵是“痛有定点”,符合中医血瘀證的表现。“宛陈则除之”,用刺络拔罐法祛除瘀积之血,以收通络止痛之功。 2.腧穴中的井、荥、俞、经、合穴,即经脉之气的所出、流经及注入的五输特定穴位,均在四肢关节。这与经筋的“筋会于节”的注重四关穴位,互相吻合,具有治疗的共性基础。而经脉的“标本根结”、“气街”学说,与经筋的“起、结、聚、散”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许多经筋相关连的经脉上的一些穴位,可用于治疗经筋病。穴位的选用原则是,当用手指按压该穴位时,病变经筋原有的疼痛减轻甚至消失,或原来活动不利的关节得以顺利活动,则是处与经脉穴位相近点是治疗该经筋病的部位。这些与经脉穴位相近点称为“经筋病治疗点”。而这些治疗点治疗经筋病的针灸手法主要用《针灸大成》内的通关过节法。苍龙摆尾法补气行气;赤凤摇头法通经行气;苍龟探穴法输布经气;龙虎升降法宣散气血;通关交经法通利关节,运行气血;龙虎交战法通经住痛;行气法通经活络,行气止痛。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针灸手法。 常用的经筋病治疗点 足太阳经筋主要治疗点:承山、委中、殷门、秩边、华佗夹脊穴、定喘、百劳、大杼、天柱、睛明、迎香。 足少阳经筋主要治疗点:瞳子髎、完骨、风池、肩井、京门、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 足阳明经筋主要治疗点:颊车、四白、承泣、下关、膺窗、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 足太阴经筋主要治疗点:大包、周荣、腹结、冲门、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商丘、公孙。 足少阴经筋主要治疗点:天柱、肾俞、横骨、阴谷、复溜、太溪、照海、然谷、涌泉。 足厥阴经筋主要治疗点:期门、曲骨、急脉、阴廉、曲泉、蠡沟、太冲。 手太阳经筋主要治疗点:颧髎、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完骨、臑俞、小海、养老、阳谷、后溪。 手少阳经筋主要治疗点:丝竹空、角孙、翳风、肩髎、清凉渊、支沟、阳池、中渚。 手阳明经筋主要治疗点:大椎、肩腢、臂臑、曲池、手三里、阳溪、合谷。 手太阴经筋主要治疗点:期门、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鱼际。 手厥阴经筋主要治疗点:天池、天泉、曲泽、间使、大陵、劳宫。 手少阴经筋主要治疗点:水分、气海、云门、极泉、少海、神门。 (二)、解除粘连主要用理筋手法 解除粘连包括解除经筋的痉挛及经筋与经筋之间,经筋与关节之间的粘连。经筋损伤后,会因自我保护机制而处于收缩状态。另一方面,经筋在受伤后血络破损,形成离经的瘀血,瘀血阻滞,津液代谢失常,聚而成痰(相当于炎症渗出物),如《灵枢.周痹》指出:“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聚则排分肉……,分裂则痛……”。痰浊瘀伤亦会造成经筋与经筋之间,经筋与关节之间的粘连。理筋手法可缓解经筋挛缩病态,同时具有解除经筋挛缩对周围组织产生牵拉、压迫的效能。可达到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粘连、筋疏络活、促进血液循环和消炎解痛的目的。理筋手法用以解除经筋粘连,可选用摩捏法、振推法、拨弹法和牵摇法等。 拨弹法主要用于松解经筋与经筋之间的粘连,牵摇法主要用于松解经筋与关节之间的粘连。若粘连太严重的话,可先用小针刀或刃针在结节的位置进行切割、剥离,再用拨弹、牵拉、牵摇法等手法松解粘连。 (三)、矫正位移关键是筋骨同治 急性经筋受伤时,由于受到外力的物理作用和损伤的生物力学作用,经筋可能会偏离正常位置而“出槽”,造成筋转、筋歪、筋走、筋翻等病理改变,这种急速、暴力性的经筋位移有机会令与之相连接的关节亦发生相应的微小位移。另外,慢性劳损令经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相关的小关节在经筋的慢性拉力下,长期亦可能发生位移。故在临床治疗时,若单纯著眼于纠正脊椎或关节错缝,而没有解除相应的经筋的紧张或痉挛,除了症状和体徵不能彻底消除外,已复位的脊椎或错缝的关节很快会再度“错缝”而使疾病复发。反之,若单纯解除经筋的痉挛和移位,而没有纠正相应的关节错缝,除了症状和体徵不能彻底消除外,已复位的经筋也很快会再度“出槽”而使疾病复发。因此,经筋病的治疗中,矫正位移必须筋骨同治。 筋骨同治主要是在理顺经筋的基础上应用特色的经筋骨架整疗术。整疗术复位手法包括振推法、牵摇法、牵顶法、捺正法、游动法(小)、摇动法(大)、按压法等。根据临床“筋出槽、骨错缝”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部位,选用相应的复位手法。 (四)、恢复功能主要靠练功 练功是中医恢复经筋功能的特殊疗法。经筋受伤后,由于会发生保护性痉挛,致使肢节活动不利,日久势必功能失调,或僵硬不伸、或萎软无力,这种状态下,一旦再受到外力冲击,势必容易再次受伤。因此,经筋病即使是次的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也应该让患者继续进行功能锻鍊,使经筋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恢复至正常水准。 体质强壮者可选易筋经韦陀十二势,体质较弱者可选八段锦(国家标准套路),或按受伤经筋的部位教授相应的锻鍊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