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传统民间戏曲与国粹京剧孰重孰轻 戏曲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虽然不再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但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里面蕴含着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智慧和审美。 目前中国依然有传承和演出的戏曲是348种,但是其中一百多种已经濒临灭绝或只留下了民间社班在维持。比如山东的皮影戏、山西的梆子戏、内蒙河北一带的二人台,由于缺乏传承人和市场萎缩,已经快要失传。这些濒临灭绝的稀有文化,除了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类的名头剧种外,其它的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 2023年,著名演员何赛飞在一档名为《中国梆子大会》节目中作评审,为一位老生戏曲演员愤而开炮,声泪俱下。感慨台上的演员每月1500元工资,五年没有转正。她质问:"戏呢?钱呢?末了,更是直率地说:"对不起,你们把我抓了去,我也要讲。" 越剧出身的何赛飞,深知行业的艰难,为了底层演员振臂一呼,这是她对演艺后辈的关怀。我们这片土地上自古不缺为民请命的人,敢说真话的人、剑指丑陋的人。舞台上电视中她是名角,打抱不平时她是"大侠"。 我们都知道京剧是国粹,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它其实是一个很年轻的剧种,是在乾隆时期才开始有的,还没有美国的历史悠久。 与其它剧种相比,国粹京剧在国家财政拔款中获益最多,就以北京京剧院2023年财政预算是一亿七千多万的拔出,近2个亿的供养看起来也不是很多,毕竟京剧顶着一个国粹的帽子,有着向全世界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的任务。 就是除了京剧之外,其它300多个剧种加在一起,每年获得的政府支持都不到京剧的十分之一。就拿豫剧为例,虽然是一个地方戏剧,但是在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十几个省份都有大量的受众。也是全国最大的剧种,如果从群众基础、豫剧的自身发展,全国影响力来看没有一个能媲美豫剧。这些团体的剧种大都没有财政拔款只有商演的收入,在各种电影短视频泛滥的今天,豫剧在民间依然能顽强的生存下去不可谓是一种精神。 而这么多的预算投入,我们大家这些年有没有听到什么京剧的好节目?有在媒介中看到京剧团的慰问或下乡义演吗? 在中国经历了这么多朝代更替,但戏曲这个样式没有什么断代,它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自然演变。 因为所有剧种都是一脉相承于千年之前的祭祀,到后面的宫廷舞蹈再到流入坊间,最后到了明清被彻底的系统化收编直到至今。 戏曲保护也只是文化保护的一个小环节,文化的认同是需要经过知道、了解、感兴趣、崇拜和自信这些个漫长的阶段,主打的就是一个漫漫渗透。而国家保护的宏观意图不是哪个剧种,它覆盖的重点则是戏曲美学。就如同故宫和高楼大厦都是建筑,但是故宫是永存的。区别也不在体量上,只是二者的文化价值是不相比较的。 二、情感的深烙印与理性的真抗拒 所谓"八个样板戏"就是,"八亿人口八个戏看了八年"。在当时,即使是五音不全的也会唱几句,反复地唱和熏陶,它就已经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情感模式中。 我们理性上能分析它诸多的不好,但情感上依然会泪流满面。 老一代过来人不仅能唱样板戏中的所有唱段,就连过门、京胡的间奏、锣鼓点,都能精准背下来。 样板戏的诞生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恰逢其时的,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战场,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文学变革延续到了戏剧领域,戏剧家们希望将传统戏曲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创造一种更符合时代气质的艺术形式。而京剧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现代京剧,样板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从地方试水,再到全国推行。对传统艺术的吸收成就了新时代的样板戏,它不是简单复刻旧式京剧,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芭蕾、交响乐等新的元素。 《红灯记》就引入了京胡与交响乐结合的音乐表现形式,《沙家浜》更是尝试了革命交响乐与京剧唱腔的融合。这些创新既具有京剧的韵味又符合当时的审美需求,有那么些打破旧枷锁创立新秩序的意思。 在八个样板戏一本书的年代,样板戏的故事内容及其特定的创作原则为它埋下了争议的种子。它的原则体系是:"三突出"的原则。正面人物要压过所有其他角色,英雄人物要显得更伟大,主要英雄人物必须成为绝对的核心,这当然是一种中国式英雄主义的创作理念。样板戏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至高无上近乎完美的高大全的正面人物,性格弧光都像是从教科书中走出来的,在如今的人们看来就是显得有些"正得发邪"。 戏剧专家们对样板戏的"批判"也更多的是对戏剧艺术价值的保护,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戏剧就是应该反映生活的复杂性。而样板戏的核心思想却是非黑即白的,在剧情唱词中,包含有大量口号化的政治套话与豪言壮语。情绪外露感情充沛,那唱词也成为了时代的传声筒,成为了宣传政治理念的工具。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都只是文化记忆,艺术与政治都无关紧要。这种门槛很低且"高大全"的戏剧模式,比起传统京剧在语言和表演的程式化上让大多数观众很难看懂。而样板戏让唱腔更加口语化了,音乐更具旋律感了,这使得它的传播也更为广泛了。 按照现代如今的要求来评价,那样板戏是不是该彻底"封箱"了呢?不管是他作为一代人的骄傲也好,是一代人的记忆也罢,显然已经和时代脱节了。样板戏在政治功能退场后,暴露出的短板已经无法支撑它继续成为主流文艺形式了。 样板戏的艺术风格与当下的文化消费需求格格不入,现代观众期待的文艺作品是能在内容上接地气,能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但样板戏从创作到展现都被赋予过多的"天命光环",即便是今天偶尔重现舞台,这些作品也就成为了一部人的回忆方式。 三、传奇定格,英雄杨子荣气长存 以前是文艺为政治服务,"十年"是文艺就是政治任务。 样板戏的错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在于那十年,中国八亿人只有八个样板戏八个演出单位。 这八个戏的演出单位是:中国京剧团、北京京剧团、上海京剧团、山东京剧团、中国舞剧团、上海舞蹈学校、中央乐团被定为样板团。 也许"样板"两字觉得太绝对化了,到拍电影时,官方的正式叫法就统一为"革命现代京剧"舞剧。 1962年毛主席提出了批评指示:"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一些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这些提法也跟后来"十年"当中打倒"封资修"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毛主席更是明确指示了一个文艺新时代,当时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从《国际歌》到革命样板戏,这中间一百多年是一个空白。 1967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并列出了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歌剧《沙家浜》。这些作品不仅艺术成就斐然,更是在当时被树立为文艺的标杆,深刻影响了那一代人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样板戏远远不止八个,前前后后大概有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都被称作样板戏。最后是以京剧《磐石湾》结束了现代样板戏的创作历史。 作为京剧改革的样板,《红灯记》成为了开山之作。《红灯记》内锣鼓喧天、李玉和的凛然正气都会让台下的观众落泪。 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70年将《红灯记》拍成样板戏电影,剧中很多唱段至今都成为经典,也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保留剧目。 "红灯高举闪闪亮,照我爹爹打豺狼。祖祖孙孙打下去,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 冷知识:在86版《西游记》中扮演"白骨精"的杨春霞老师,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角演员。她也是样板戏《杜鹃山》的女主角——党代表柯湘的扮演者。 ![]() 《智取威虎山》是上海京剧院根据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的现代京剧,经过多次修改直到1969年才最终定稿。《智取威虎山》是最早搬上银幕的样板戏,197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了电影版。剧中的《打虎上山》《今日痛饮庆功酒》等都会传唱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2024年12月,扮演杨子荣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因病去世,享年89岁。 在六七十年代,童祥苓就是家喻户晓的名字,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就是那个时代最炙热的大明星。人们看了一遍又一遍,很多台词和唱段都极具深入人心。正是因为这种熟悉程度,在随后多年的相声小品当中,智取威虎山的台词出现的就非常的多。而到九十年代初的《我爱我家》,由于编剧梁左和导演英达从小都是看这些样板戏长大的,写剧本的过程中很多台词和人物就自然地融入到了戏里。 《我爱我家》:"向我开炮,不要管我,请老付同志先走。人生自古谁无死,壮志未酬誓不休" 《智取威虎山》选段:"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哈哈哈哈哈" "你们爷俩躲进这深山老林,一定有深仇大恨哪,老常说吧,八年了,别提它啦。"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 ![]() ![]() 四、最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没有一部革命歌舞能超越样板戏。有位法国戏剧家称:"中国的样板戏是中国戏剧的顶峰"。他这话也完全是从法国人的戏剧理解出发来说的。《红色娘子军》法国人很是喜爱,他们还排演了属于自己的版本。在1968年最左的时候,这部剧在法国相当的火爆。 若干十年以后,法国人选出世界一百部经典舞剧时,把《红色娘子军》排进去了,没有入选《白毛女》,当然《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确实还差了点意思。 《红色娘子军》是新中国第一部原创芭蕾舞剧。1963年,周总理到中央芭蕾团观看芭蕾剧《巴黎圣母院》后,希望能创作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1964年,《红色娘子军》正式演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被日本、阿尔巴尼亚、法国等国家效仿移植演出。1971年红色娘子军被拍成样板戏电影,直到今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演出超过3000场,写下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一段传奇。 "向前进向进,战士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 "接过红旗肩上扛,接过先烈手中枪。踏着英雄足迹走,革命到底永不下战场。誓把那南霸天北霸天,一切反动派统统埋葬"。 ![]() ![]() ![]() ![]() 现代京剧电影《沙家浜》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新四军与沙家浜群众共同抗日的故事。《沙家浜》在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造诣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中的《智斗》选段更是空前绝后的经典,作为上点年岁的国人都能耳熟能详地来上几段。 "这个女人哪,不寻常,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 尾声: 随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样板戏也受到了大力的批判。就连"样板戏"一词也遭到全盘的否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对样板戏大力批判的同时,还伴随着对相关文艺创作的审查和清算。比如:参演《红色娘子军》的刘庆棠被判入狱、曾参与样板戏改编的汪曾祺被隔离审查。彼此占据主导地位的样板戏受到了全盘的否定。从此样板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消失在了文学评论与研究中。 1988年,汪曾祺撰文说:"不提它(样板戏)是不行的,中国现代戏曲这十年不能是一面白纸"。他的这番说词并非因为曾是创作团队的重要一员,事实上承载过一代人情感体悟和艺术审美的样板戏是中国红色文艺和现代戏剧发展链条上极为重要的一环。 他生前曾对儿子说过:"再过二十年,《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这些剧目依然能够传承下去。这一预言,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些剧目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著名学者王元化也曾在文章中提到,"样板戏在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十年'的精神实质。" 自从1986年春晚表演了《红灯记》选段开始,实际上到今天,样板戏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菜谱中的一道特色菜,尤其是在春晚舞台上。这也绝非是简单的怀旧情节所能解释的。 样板戏电影都是由第三代最牛的导演执导的,作为现代戏曲完全由大型交响乐队配乐演奏,打虎上山、小分队奔袭的段落都融入了大量现代舞的元素;舞美装置、舞台灯光、胶片等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在革命的指导思想占据绝对权威的背景下,样板戏在形式上的变革给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这种破坏最为显著地表现在对传统京剧美学的消解上。而传统京剧的美学核心就在于它的虚拟性,这种特性也使得观众能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一种间离感,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国粹京剧的艺术特性与美学价值是不需要被纳入现实主义框架中去的。 诚然50-7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与西方国家深刻不同的世界,不同也未必是"滞后"。 在被倾覆后的"文化坐标"样板戏中,它不仅是债务,或许更是遗产,我们无需用当下的主流叙事去"剪辑"那段历史事实。 中国以自己的道路走到了今天,同样也只能以自己的道路走向未来! 全文总字数:5200字 感谢订阅"看仔细了"!我是小花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