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的开启阶段,教学目标明确指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封面,使其获取书本基本信息,深入理解寓言的基本含义以及中国古代寓言的独特特点。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策略,从读懂故事内容、领悟其中道理入手,有效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浓厚兴趣。并且,借助第一篇寓言的精读环节,让学生实际操作寓言阅读方法,初步感知中国古代寓言的风格特色。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导入采用看图猜成语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在学生猜出成语后,顺势揭示这些成语皆出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进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回顾寓言这一文体的特征。 二、读前探秘关注版本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出版社以及不同出版年限对书籍内容可能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书籍版本的敏感性。 理解板块划分:通过阅读六大板块的导语,让学生思考为何本书将一个个小故事划分为六个板块呈现,提升学生对书籍结构的理解能力。 了解古代寓言发展:组织学生观看介绍中国古代寓言在不同时期特点的视频,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寓言形成初步认识。 总结寓言特点:总结中国古代寓言微言大义、亦庄亦谐、形象典型这三个特点,并结合本书中的具体寓言故事进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三、阅读锦囊梳理脉络,读懂故事:指导学生依据关键要素把握故事内容,利用 “故事山” 梳理故事情节。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寓言虽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学会运用关键要素和 “故事山” 读懂故事情节。 立足故事,读懂寓意:在学生把握故事主要内容后,引导其深入挖掘寓意。古代寓言解释寓意主要有篇末点出和蕴于文中这两种类型。提示学生阅读时,若文中有直接揭示寓意的句子可直接获取;若没有,则需根据内容,通过分析人物角色、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揣摩理解。 巧对比,找异同:引导学生利用 “要素” 和 “故事山” 读懂两篇寓言的故事情节,从寓言主角的共同点中找出两则寓言的共同寓意。让学生明白有些故事虽内容不同,但蕴含的道理可能相似;同时,对于内容、主题相似或类似的寓言故事,要把握细节,找出其不同之处。 四、精读讲解:《叶公好龙》围绕 “叶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一大问题展开。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勾画文中描写叶公对龙喜爱的语句;品读真龙出现场景带给人的感受;关注叶公见到真龙时的反应,对比其前后表现;思考叶公是否真的喜欢龙;最后回答叶公是怎样的人以及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人,并反思自己是否有表里不一的行为。通过这一系列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寓言寓意,并学会运用,引领学生掌握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课程结尾,回顾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测试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后布置阅读任务,巩固课堂所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