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22岁,济大学生,2024-9-13初诊:阵发心前、心下烧灼感数月,多于夜间平卧后出现,持续1-2小时后缓解,烧灼感过后出现明显的乏力,需卧床休息。曾就诊过消化内科、心内科,给予抑酸、护胃,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也看过多次中医,效果均不明显,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现言语无力,气短,时心悸,多汗,纳差,大便2-3日一行,不干,咽部如有异物堵塞,平素患者思虑过重,形体消瘦,舌淡苔黄腻,脉弦细弱。查看前医处方多以疏肝理脾、清热燥湿为法,未获良效。综合患者舌脉体征,考虑患者存在脾胃虚弱、有气郁、有湿、有热等情况,如此看来,前医治法应该有效,但实际情况甚至还有病证加重的趋势。笔者分析,首先患者是一派气虚之象(言语无力、气短、心悸、纳差、大便不干但不畅、“火热”症状发作后乏力明显,脉细弱等),此为病之根本,气虚则鼓动无力,更容易受情绪、外寒等因素影响,郁遏气机,出现阳郁、湿郁等情况,患者虽有黄腻的舌苔,但这个“火热”恐怕并不是个“强壮”的湿热之邪(可以称之为“阴火”),给与清热燥湿、利湿的药物,可能会进一步损伤正气、郁遏阳气,导致“火热”的症状加重。于是笔者以“火郁发之”为法,给予李东垣治疗内伤发热的名方——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整方如下:白芍15g 陈皮12g 郁金12g 竹茹9g 颗粒剂,冲服服上方7日,效果显著,发作次数减少,烧灼程度明显减轻,自觉心悸早搏,舌苔白腻略黄。上方去竹茹,加煅牡蛎15g,再服7日,烧灼感几乎未再发作,早搏好转,诉思考后胃部有闷感,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白。随后以健脾祛湿,疏肝理气为法调理,逐渐好转。近日回访,患者未再出现心前、心下烧灼感,偶有饮食不当会出现胃酸胃痛,余无明显不适。按:寒温不适,劳逸不当,饮食不节,伤其脾胃,清阳不升而内郁于脾土,阳郁化火而内蕴,方中升麻、柴胡,葛根、羌活、防风,“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助阳气之升浮,以解阳气之郁滞,升阳散火,火散则热退;太子参、炙甘草以补中气,针对气虚无力升浮而设;生甘草泻已成之阴火;白芍对诸风药之升浮有佐制之功。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生甘草二钱 防风二钱五分 炙甘草三钱 升麻 葛根 独活 白芍药 羌活 人参已上各五钱 柴胡八钱 上件㕮咀。每服秤半两,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忌寒凉之物及冷水月余。 《脾胃论》亦有该方的记载。 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诸病总的治法为“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阴火”( 《内外伤辨惑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