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阳益胃汤与泻阴火益胃汤

 医贵仁心 2019-07-15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的组成: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故升阳者,补脾胃也。长夏时主气衰而客气旺即脾虚湿盛。脾虚生湿、湿盛伤气,二者互为因果。《黄帝内经》言:“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脏气法时生降浮沉之图》言:“长夏化,甘补苦泻,长夏脉迟缓,在人为脾胃,右关是也,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长夏时令右关脉迟缓,印证了脾气虚湿邪盛的病机,提出甘补苦泻的治法。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甘补”用炙甘草、黄芪、人参等药以补脾气之不足;“苦泻”加黄芩、黄连等药,以泻湿邪之亢盛,味苦可燥湿坚阴也。

东垣曰:“泻阴火,以诸风药,生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及诸甘温药亦可。”“阳本根于阴。唯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生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故东垣又加入柴胡、羌活、升麻等风药,以生发阳气,同时又可胜湿,并发散阴火。方中又加石膏以助芩、连等寒凉药清泻阴火。东垣在本方中用甘草、黄芪、人参、苍术等,以补气祛湿,“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芪以补之。”用柴胡、苍术、黄芪、甘草、升麻等以泻阴火,原文云:“以柴胡、苍术、黄芪、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发之也。”

泻阴火益胃汤

泻阴火益胃汤的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生姜、大枣等。

东垣语:“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芪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之甘温,以益皮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故本方用人参、黄芪、白术、芍药、甘草,以补脾胃,乃治病求本之义。

李杲谓:“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秋燥令行,易伤阴液,但小便频数,故无阴液虚损,非秋燥之邪犯肺所致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可知仍有湿邪困脾,故加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半夏燥湿;因“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故茯苓又可助参补脾。又“兼见肺病”,东垣谓:“如鼻流清涕、恶风,或项、背、脊、膂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份),黄芪加倍,临卧服之。”故加羌活、防风、独活、柴胡等诸风药,以解表祛风、胜湿助脾。“气不顺加橘皮”,加橘皮即能通达脾肺之气,又合半夏、茯苓、甘草共成二陈汤,有理气和中、燥化脾湿之功。“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黄连清热燥湿、清心火,又因“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吕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