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配方: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为使本方口感好,常加麦芽糖) 风引汤重用金石药,清凉重镇,大多数用于神经科疾病,这是一个原则。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惊狂烦躁、抗焦虑、镇静安神。 大黄除谵语。大黄通便、醒脑。大黄一通便,脑子就清爽。 1 抽搐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风引就是抽搐,故本方是治疗各种抽搐的基本方,有的是癫痫,有的是脑病以后发热抽风,均可使用。瘛疭即手脚痉挛、口眼斜歪。 “惊痫”:即癫痫,多有惊恐诱因。 2 热瘫痫 “瘫”:风瘫,筋脉拘急,麻痹不仁。也有指脑瘫,行走困难,肢体无力。也包括脊髓炎导致的下肢瘫痪。 “痫”:癫痫 大塚敬节《金匮要略研究》:“我曾一度制作该药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很有效,感到惊奇。患者癫痫,频繁发作,多方治疗无效。于是想用迄今患者尚未服用过的药物,找到风引汤,如条文所示制作,使服用,患者病状大有好转。” 3 惊狂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风引汤中含有桂甘龙牡) “烦躁惊及狂,用六石风引汤尤良”《仲景伤寒补亡论》 风引汤,清热定惊熄风,脑病方。 1 小儿脑发育不良及癫痫 本方对小儿脑发育不良的癫痫、多动等症有效。适用于多汗、便秘者。 黄煌认为大黄证和石膏证要突出,即出现口渴、汗多、腹满、便秘这些症状。 汗多——生石膏、寒水石; 便秘——大黄 2 脑炎 刘树农先生“每遇小儿暑痫,均治以风引汤,不妄事增损,二三日即愈。”小儿暑痫即小儿夏天的乙型脑炎。 李发枝经验:手足口病脑部损害者,用风引汤,效果好。如有发热加柴胡。 《医学从众录》陈修园提出痉、厥、癫、狂、痫,这几个病,用时方无效时,主张用风引汤和乌梅丸两方。 3 头晕肢麻类疾病 适用于头痛、眩晕、面红、大便干结、四肢麻木、脉弦大者。 赵锡武用风引汤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治疗半身不遂的高血压(肝阳上亢型)。 黄仕沛认为风引汤是后世镇肝熄风汤的底方,包含大量金石类药物,对于肝热、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有良效。 本方是脑病方,通常用于脑器质性损害者,如小儿脑瘫、智力低下、脑炎、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老年痴呆症、脑萎缩、帕金森病等见以下表现者:抽动痉挛头痛麻木者;大便干结者;腹主动脉搏动明显者;脉浮大弦数、心率偏快者。 本方是清热熄风方,其病机为:热盛动风。 热:怕热、多汗、便秘、烦躁 风:抽搐。此风是暗风、内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慎用。 舌红,桂枝干姜可去。 煮散,不是吞服药粉。 白虎汤主汗,热汗,烦躁。 白虎加人参汤主渴,口腔干燥,善饮。 竹叶石膏汤主瘦,羸瘦,肌肉萎缩。 风引汤主抽,抽搐、癫痫。 四方均清热,脉数大、多汗怕热为宜。 本方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证需要鉴别,本方偏热,彼方偏郁。即本方大多烦躁、怕热、多汗、肤色白;彼方则沉默寡言、怕冷、肤干而黄。 《各科经方》风引汤是古代的热瘫痫病方,传统的清热息风、定惊安神方,具有止抽搐、疗风瘫、治癫痫的功效。风引汤证以抽搐、多汗、狂乱为表现特征,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多用于抽动、痉挛、头痛、麻木类疾病,或癫痫抽搐,或惊狂失眠,或肌肉震颤拘挛,或麻木偏瘫,或头痛头晕,或舌强失语。传统的解释有“风火交织”(王旭高)。(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热盛动风) 其人体格比较壮实,烦躁怕热,自汗盗汗,出汗量大,口干口苦,喜饮水;便秘,大便如栗状,数天一解。其人腹皮灼热,或有明显的腹主动脉搏动;脉按之浮大,尺脉浮露明显,或脉弦急,心率偏快。 中医宋爱军:风引汤的证治就体现在三个字:“热瘫痫。”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①热。外感热病,尤其是温热性质的外感疾病,往往起病急骤,或者病情进展迅速,热邪可以很快燔灼肝经,上扰心神,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见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这就是叶天士所说的“逆传心包”,多为毒热内陷营血,引发中枢神经症状,如现代医学的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小儿惊厥等。治疗上应在早期重视解毒清热,及时截断扭转。引申开来,凡是肝经风热、风火所致之杂证,如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围绝经期综合征、鼻窦炎、偏头痛、血管性紫癜、类风湿关节炎、荨麻疹等也多有应用之处。 ②瘫。即瘫痪。主要涵盖肝风内炽的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面神经炎等疾病,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头晕、头痛等为表现。 ③痫。癫痫、癔症、精神失常一类。症见突然仆卧倒地,神志不清,筋脉拘急,两目上视,喉中痰鸣,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烦躁汗出,头晕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等。 正确使用风引汤,以证属肝热动风为前提,可以扩展应用于心包痰热证。对于临床上最常合并的痰、瘀之邪,若瘀血内阻、经络不通,当加用地龙、土鳖虫、赤芍、川芎、鬼箭羽等药;若痰浊壅盛、阻滞经络,当加用白僵蚕、胆南星、全蝎之品。随证灵活加减,定能尽收全功。 王付教授指出凡是中风瘫痪、癫痫抽搐、四肢强直或者痿软无力、狂躁症的病症,只要舌红苔黄,不虚者,都可以使用,如果有虚可以配伍,比如瘫痪患者有热又有虚,可以风引汤和补阳还五汤交替服用。 焦树德以本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大黄、干姜、龙骨各60g,桂枝45g,甘草、牡蛎各30g,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紫石英、石膏各90g,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g,以水二杯煎煮3-4沸,去渣,分两次温服。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大量溏泄者,可稍减量) 包斐丰老师常将该方用于治疗“多汗的抽动”等热体的抽动类疾病。 李发枝: “热”,指病机属热,主证:现在发热,或曾经有过发热,舌红便秘;“瘫”,指肢体瘫软;“癇”,指患者突然意识丧失,继之肢体先强直后阵挛性痉挛,持续数十秒或数分钟后痉挛发作自然停止,进入昏睡状态。 1、黄煌案例:小儿脑瘫癫痫 朱女,1周岁,86cm-13kg 2018-3-27初诊。 病史:5月前化脓性脑膜炎脑积水,痉挛1月。发作时四肢紧张抖动,目上视,心跳快,恐惧眼神,每次1秒钟,有时连续10余次。睡着后易惊。自汗、盗汗。 处方:桂枝15生甘草10龙骨20牡蛎15 生石膏20 赤石脂30 紫石英30 寒水石30滑石30干姜10制大黄5 煎300毫升,加麦芽糖,分5天服用。 2018-4-3:抽动次数减少,认知能力大有进步,可与人进行眼神交流。原方续服。 2019-1-15:持续服用至今。抽动消失能走路,吃饭喜欢自己拿餐具,喜欢跟小朋友玩。 2、黄煌案例 王某,男,8岁。身高131cm,体重25kg。2020年1月6日初诊。 病史:脑部发育迟缓。足月剖宫产儿第7天接种疫苗后,反复出现抽搐惊厥,核磁共振检查无异常,诊断不明,服用德巴金至9个月后停药。现患儿发育迟缓,时有惊厥发作,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大喊大叫,影响课堂秩序;语言表述及读写能力差,仅能简单对话,或模仿老师重复说话;学习能力差,无法独立思考,识字量少;挑食,经常敲打头部,睡眠差,盗汗,尿频,便秘,性急躁,易怒易惊。 体征:体型中等,挤眉弄眼,就诊时好动,皮肤白皙,唇红,舌嫩红,苔薄。 处方:风引汤。服时冲麦芽糖1匙。 2020年4月8日二诊:持续服用风引汤近3个月,患儿的语言表达、文字书写能力均有提高,能看电影并对剧情有所理解;记忆力差,10以内加减法困难;盗汗除,睡眠改善,但入夜害怕黑暗。服药期间因玩耍过度后诱发惊厥1次。处方:原方加炙龟板15g。30剂,1剂服用2天。 2020年12月23日三诊:家长观察其语言表达有进步,能书写稍微复杂的文字,写字效率提高,理解能力有进步,能做简单的数学乘除法计算题,孤僻行为有所改善。惊厥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服药至今仅发作2次。尿频,食欲一般,便秘。处方:原方20剂,1剂服用3天。 3、黄煌案例 一3岁男孩,2013年就诊,去年2月高热惊厥,诊为小儿脑发育不良、癫痫。今年3月再次出现惊厥。MRI示颈5-胸2水平脊髓占位,星形细胞瘤?不会讲话,但能听懂,步履不稳,常躁动不安,夜寐易惊哭。予风引汤加山药。二诊反馈睡眠改善,大便次数增多,惊厥抽搐未发,原方续服。 4、黄煌案例:右手震颤的老妪 吴女,71岁,高血压高血脂多年,右手震颤2年余,诊为帕金森病,右手掌外翻,项背部不适,稍热即汗,口干欲饮,食欲可,大便偶干结。体征:体壮,面红油腻,表情淡漠,唇深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100bpm,脐跳明显。予泻心汤、风引汤交替服用,症状缓解。 5、吴清流医案: 某先生,39岁,体格壮实,神情严肃,2021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一个月。现病史:一个月前饮酒后出现头部两侧胀痛,伴头重脚轻,脸潮热感,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平躺后可缓解。一个月来血压波动于130-160/80-100mmHg,症状反复发作,遇工作烦重、寐差时加重,遂来求诊。刻下:时发头胀痛,脸潮热,晨起口苦咽干,寐差。饮食正常,小便黄臭,大便干结、日一次。舌红苔腻,脉弦紧。血压130/90mmHg。父亲高血压、冠心病史。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断:头痛,肝阳上亢型。方证辨证:风引汤证。处方:酒大黄10克、干姜1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寒水石20克、生石膏20克、生滑石20克、赤石脂20克、白石脂20克、紫石英2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10剂,代煎,早晚温服。早晚监测血压。 2021年11月30日第二诊:诸症大减,头痛、潮热感均消失,睡眠改善,小便正常,大便稀,日一次。舌红苔白,脉弦。血压近5天波动于120-140/80-90mmHg。原方减大黄至5克,15剂,代煎,日一剂,5/2服法。 2021年12月29日第三诊:诸症未作,纳可寐安,心情舒畅,大小便正常。血压波动于110-140/80-90mmHg。取二诊方20剂,3日服一剂。继续监测血压。2022年2月10日微信随访,诸症未作,血压正常。 风引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主治“除热瘫痫”。常用于少阳阳明合病的诸多疾患,以心血管疾病多见。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人,证见肝阳上亢,潮热,头痛,血压高,故用风引汤。患者经3个月调整,血压稳定,诸症未作,故停药。 ——选自《经方》杂志微信版 6、包斐丰医案 85岁的老年男性,肤干面黄体瘦。直肠手术后1个月后,疲乏无力,站不起来,食欲也差,大便每日4-5次,不成形,无腹痛肠鸣的急性胃肠炎症状,四肢及身体阵发性颤动,导致自己无法进食,夜间多汗,无恶寒、口干。腹部灼热,脐部温度37.6度,心下温度36.6度,下肢浮肿,有眼袋,舌红光,脉大滑数。予了风引汤合防己茯苓汤。该患者虽然现面黄肤干体瘦,但肠癌、脐部灼热温度高,多汗,舌红光,脉大滑数,其实是内热的白虎汤证;大便次数多,食欲差为大黄甘草证(热泻);术后面黄体瘦,脐跳明显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方人相符,故予该方。防己茯苓汤出自《水汽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患者双下肢浮肿,四肢抖动与经典原文方证相符,故用之。 7、郭志生医案 患者,男,52岁,2006-08-09初诊。反复发热3个月,热作时伴头痛、呕吐,体温每高达39℃以上。多家医院就诊不效。现症:面红唇赤,言语洪亮流利,精神欠佳,头痛时伴呕吐,纳差,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辨为素体肝阳偏亢,复感风热邪气。治宜清热泻火、平肝熄风。予以风引汤加减,处方:大黄15g,桂枝15g,干姜10g,生石膏30g,寒水石30g,滑石30g,紫石英30g,赤石脂15g,生龙骨、牡蛎各30g,桑叶15g。水煎服,1d1剂。服药2剂,热退吐止,头痛大减。续服2剂,药尽病愈。 8、宋爱军医案 H男,74岁,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帕金森病等病史。患者近年来出汗严重,不分冬夏,常常湿透衣被,手抖明显,经常因肢体僵硬而无法起床。查其人,身材高大,行走缓慢,步态略显慌张,左侧上肢不停抖动,眼眵黄稠,汗出溱溱,肌肤扪之潮湿滑手;自诉乏力,多食易饥,口干口苦,咽部多痰,夜尿频多,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根腻,脉弦滑尺弱。予风引汤加生地12克,山萸肉15克,杭菊30克。服药3剂,汗出减少,间断继服1周,手抖等症竟也多为改善。 9、马融医案 朱某,男,12岁。2009年3月19日初诊。频繁摇头伴眨眼3个月,加重1周。患儿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摇头伴眨眼症状,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予氟哌啶醇治疗,症状稍有改善,家长自行停药后症状反复,近1周加重。诊时,患儿频繁摇头,伴皱眉眨眼,时有耸肩,抽动有力,入睡后症状消失,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纳可,寐差,大便偏干、2~3d1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为多发性抽动症,证属气郁化火,兼夹痰热。治以清降痰火,平肝熄风。 方选风引汤加减,处方如下:生大黄10g,干姜10g,桂枝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石膏15g,滑石粉20g,煅紫石英20g,煅赤石脂20g,煅寒水石20g,甘草6g,青葙子10g,菊花10g,青礞石20g,海浮石20g,天竺黄10g,7剂,水煎服200mL,每日1剂,2次/d。 2009年3月26日2诊:药后患儿诸症有所改善,摇头与眨眼的幅度及频率较前明显减轻,服药后当天晚上大便1次,质软,量多,有异味,小便调,现喉中偶有异声,纳可,寐安。舌红苔薄黄,脉滑。效若桴鼓,前方加果榄10g,射干10g,胖大海10g。 2009年4月11日3诊:药后患儿抽动症状改善显著,情绪较前平和,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继予前方,巩固疗效。患儿坚持服药3个月余,抽动症状基本消失。 10、【老陈讲经方】 1985年《浙江中医杂志》中记载一个52岁的男子,素患高血压,半月前与人争吵后出现头晕目痛,烦躁易怒,左上肢抽动,口唇发抖,面红油光发亮,服用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温胆汤,诸症不减、血压不降,舌红苔黄厚,于是用风引汤加石决明、钩藤,5剂后血压大降,诸症减,上方服用1个月,血压基本稳定。本方属于清热平肝之重剂,在治疗小儿疾病时,使用上要中病即止。 11、徐景藩诊治一位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症见:口干、口渴,舌红脉细数,双下肢突然麻痹、无力,举步维艰,反复发作年余。考虑该病发作时肢体运动异常而麻痹属于“瘫”,具有热证,属《金匮》“热瘫”?予风引汤治疗后未再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