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的天才诗人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著名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中国,几乎人人都见过鹅,都会背这首诗,却未必都吃过鹅肉。与鸡鸭相比,养鹅的地方要少得多,而且普通人家的鹅平时以下蛋为主,不大舍得杀了吃。 ![]() 大白鹅 鸡的羽毛五彩纷陈,鸭的外套是驳杂的灰色,惟有鹅是清一色的白羽,好像穿了统一的制服,扬首挺胸,气宇轩昂,非寻常家禽可比。 鸡鸭见了人都会远远避开,鹅却并不怕人,扭着头嘎嘎大叫,一副凶悍的样子,有的人家干脆就用鹅代替狗来看家。不过鹅只是虚张声势而已,攻击力有限,一旦被扭住脖子便无计可施。 ![]() 兰亭鹅池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酷爱鹅,传说他从鹅的雄姿中悟出笔势的真谛,还曾经亲笔抄写一部《道德经》,与一位道士换了一群漂亮的大鹅。今浙江绍兴兰亭风景区有一座三角形平面的亭子,亭中石碑上刻着“鹅池”二字,相传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合写而成。王羲之喜欢的明明是活鹅,现在却有店家推出“书圣同款烧鹅”,袋子上印着《兰亭序》,未免唐突古人。 ![]() 飞翔的大雁 鸡、鸭、鹅都有家、野之分,野鸡、野鸭比较常见,而且现在已有大规模的人工养殖,野鹅却很少听说。小时候看过一部理查德·伯顿主演的电影《野鹅敢死队》,回去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野鹅就是大雁——如果家鹅与大雁有亲戚关系的话,身份确实要比鸡鸭高出一筹,难怪这么神气了。 大雁作为候鸟,每年迁徙的时间是固定的,“随时南北,不失其节”,《仪礼》记载古代男子提亲的时候,需要带一对大雁作聘礼,取“守信”之意。后世一些地方保留这一风俗,因为大雁难以捕捉,便以活鹅代替。 ![]() 深井烧鹅 鹅体型硕大,烹制起来比较麻烦,一般人家都不会自己做,直接去饭馆品尝或者去食铺买现成的熟鹅。粤菜中的烧鹅是经典美食,工序复杂,腹中灌入卤汁,外皮抹糖水,烤熟后蘸梅子酱吃,皮脆肉嫩,香甜绝伦。有一年去香港出差,朋友特意驱车带我去九龙一家老店吃深井烧鹅,深褐色外皮油光可鉴,滋味之美,难以形容。 ![]() 扬州风鹅 扬州人爱吃盐水鹅和风鹅,前者细嫩,后者劲道。江苏、安徽好些地方都特产卤制的老鹅,下几十种调料,经长时间焖煮,其味入骨,香不绝口。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去附近一家天长人开的卤菜店斩半只老鹅,大快朵颐。鹅肉耐久炖,也适合做汤,炖上几个小时,汤色浓郁,肉依然紧实,不失肥美。 ![]() 胭脂鹅脯 元代画家倪瓒非常讲究吃喝,其《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录了自家烧鹅的秘制之法:“以盐椒葱酒多擦腹内,外用酒蜜涂之,入锅内(蒸熟)。”清代袁枚《随园食单》对这道菜推崇备至,谓之“云林鹅”。《红楼梦》中几次提到吃鹅,第六十二回厨房的柳嫂专门派人给芳官送来一个食盒,里面就有一碟腌的胭脂鹅脯。鹅脯指的是鹅的胸肉,最为肥厚,用盐硝腌了,颜色鲜红诱人,蒸熟后异香扑鼻,很是开胃。我外婆在世的时候每年腊月都会做一两只这样的胭脂鹅,是年夜饭中的大菜,极受欢迎。 ![]() 卤鹅头 ![]() 糟鹅掌 禽类的头、爪和脖子没有多少肉,但是很有嚼头,不少人都喜欢吃。与鸡鸭相比,鹅头、鹅掌、鹅脖子都要肥大许多,更值得一啃,是最好的下酒菜。《红楼梦》第八回薛姨妈留宝玉在梨香院吃晚饭,宝玉夸赞前日在宁国府所尝珍大嫂子的鹅掌好,薛姨妈赶紧让人把自己做的糟鹅掌拿上来,宝玉笑道:“这个就酒才好。”广东潮汕地区极重鹅头,一只带着脖子的大鹅头最贵能卖到一千多元,不可思议。 ![]() 鹅油 鹅的脂肪很厚,剔下来熬成鹅油,温润如玉,可以用来炒菜或者做点心,格调比猪油高。闽南一带将香葱用鹅油煎了,拌面条吃。曹雪芹不但对吃鹅很有心得,还用鹅油来形容迎春的皮肤好,说她“鼻腻鹅脂”。贾母陪刘姥姥逛大观园,其间招待的点心中有一道松瓤鹅油卷,挑剔的贾母自己也跟着吃了一块。 ![]() 《卖火柴的小女孩》插图中的烤鹅 欧洲人也爱吃鹅。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划第二根火柴时,看到一桌圣诞大餐的美妙景象:“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可惜这只香喷喷的烤鹅只是幻象而已。 ![]() 煎鹅肝 西餐中除了烤鹅,还有熏鹅肉,并且会用鹅骨架熬制浓汤。最名贵的是鹅肝,被视为顶级珍馐。我在法国尝过一次,煎熟的两小块放在白色大盘中,搭配精心调制的酱汁,口感确实比鸡肝、猪肝要细腻得多,但也没觉得好吃到怎样的地步——相比而言,我更想吃一口深井烧鹅或者外婆做的胭脂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