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用药讲究医理、治法、方药,还有脉象一气贯通,所以写中药讲记就离不开医理、治法,还有脉象。方药没有理法,就像士兵没有统帅;理法没有方药,就像强将手下无兵。所以中药讲记的总论以理顺理法方药脉为纲,为主干,贯穿始终的是“顺其性,养其真”的升降思想,后面分论五脏六腑具体用药,就是枝叶,以各种药组、药对来丰满这个升降构架。 医理——升降 医理本天成,慧心偶得之。老师昔日游武汉长春观时,看到观内老子像,左手指上,右手指下。众人常说,老子指的应该是天地。老师略加思索说,老子指的是天地,但又不全是天地,指的应该是升降。天升地降,人居其中。人体也是这样,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身安体泰,神清气爽。 老师上太白山采药,在青牛洞时拜瞻了药王孙思邈像。孙思邈头顶飞龙,脚卧猛虎。一般学医的人都知道,这是孙思邈降龙伏虎的故事。凡所有像,皆有表法,像不虚设,设必有因。古人雕像、绘画都有其深刻的用意。这药王孙祖像,不只向后人传递孙思邈医术的神妙,更昭示着天地升降之道。左面青龙升上头顶,右边白虎下降脚下。药王孙思邈降伏的不仅是龙虎,更是天地阴阳升降之道啊! 还有一次,老师带大家上四方山采药认药,路过东风汽车厂修建的一座桥,这座桥两旁栏杆上刻满了东风汽车的标志,标志简简单单,就一个圈,里面加上两个箭头,左升右降,就像太极圈里面的阴阳鱼一样。 老师笑着说,人身无处不升降,世界无处不升降。美好的事物都是符合道的,符合升降法则。东风汽车全国无人不知,总部就在十堰。从它这个标志里面,我们就可以得窥它的企业文化中一二。 升降之理在人体中,更是妙用无穷,我们来看一下《内经》里精辟的升降论,“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老师说,用这升降来学医治病,是站在道的层面上,升降的思想,是在那些中医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专题讲座中出现的。你们从入医门,就要牢牢地把升降思想运用到方方面面中去。它总能够在你困惑的时候,突然给你意外的惊喜。 周学海的《读医随笔》中说得很精彩,“寒热燥湿,其体性也。升降敛散,其功用也。升柴参芪,气之直升者也。硝黄枳朴,气之直降者也。五味山萸金樱覆盆,气之内敛者也。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气之外散者也。此其体也,而用之在人,此其常也,而善用者,则变化可应于不穷,不善用之,则变患每生于不测。”这升降用好后,它能够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有学生问,经常谈到升降,何以较少谈到出入? 老师说,从阴阳角度来看,升降即是出入。所以我们论药主论升降。“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我们从上下来看,这是一对升降,清阳往上升,浊阴往下降。我们从内外来看,这也是一对出入,清阳往外面出,浊阴从里面下。“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对于人体来说,这就是一对出入,清阳从腠理皮毛往外出,浊阴归入五脏六腑内。而我们在皮毛的角度上来看,这也是一对升降,清阳往外升发,浊阴往内沉降。大家听后对升降出入理解得就更深入了。 老师给我们画了一张图,就是一个人站在东半球,一个人站在西半球,一个人站在南极,一个人站在北极。对于这些人气机的上下运动,我们可以看成是升降,可对于所有人处在这个地球上,那气机的上下运动就变成是出入了。就像人一呼一吸,气在上下升降,也在里外出入。所以说升降出入是一不是二。 古人云,执于一,万事毕。站在一的高度上看升降,升降合二为一就是道。 治法——升清阳、降浊阴 升清阳——由打哈欠伸懒腰想到的 中国的时空是一体的,五行可以代表时间,也可以代表空间。开方用药用的是这个时空,也是用这个升降。天地有大升降,人身有小升降。比如,白天、晚上是一升降,白天是一个升,晚上是一个降。 白天人醒过来,心跳加速,晚上入睡,心跳变缓,此为常也。如果白天心动缓慢,神疲乏力,是阳气不能升发,故用黄芪、柴胡等。如果晚上心动过快,精神亢奋,是阳气不能收敛,故用龙骨、牡蛎等。人体正常的升降是白天动作以养阳,晚上静卧以潜阳养阴,选药是助其升降,用药就是用升降。 比如,月圆月缺是一升降,月圆潮涨,妇人月经至;月缺潮落,妇人月经退。潮涨是一个升,潮落是一个降。古人云:“月满勿补,月缺勿泻。”所以妇人月经来时用逍遥丸、少腹逐瘀汤助其顺降;月经去后用乌鸡白凤丸、八珍汤助其升发,选方是助其升降,用方也是助其升降。 比如,春夏与秋冬是一升降。春夏是一个升,秋冬是一个降。《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春夏养升,秋冬养降。俗谚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夏就是用生姜来养升,冬就是用萝卜来养降。四季养生调身体,就是调其升降。 《内经》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人身亦有升降。比如,人打哈欠,伸懒腰,是疲倦困倦,阳气不够,颈部不利索的自然反应。打哈欠是想让身体吸纳清气更饱满些。人一打哈欠,从口鼻进入大量新鲜空气,胸腔打开,腹腔扩张,气机直接随着任脉顺降丹田肾中,这是肾在纳气。伸懒腰,手往上举时,是阳气顺着腰背督脉往上肢、头颈升发,头脑气脉立即疏松打开,以此来缓解疲劳。 所以在这个细微平常的动作里面就已经隐含着升清阳,是各种最常见的疲劳综合征的治疗大法,如久坐电脑旁,腰酸颈僵、头晕眼花、鼻塞耳鸣、抑郁乏力、少气懒言等,只要把清阳补充升举上来,这些症状都会一一得到缓解。 打哈欠,头顶阳气不够,常用通脉三药,葛根、川芎、丹参。心脑相连,头脑的阳气要靠心去供养,所以会选用心三药,红参、银杏叶、红景天,强大心脏。双臂往上舒展,伸懒腰,一方面用桂枝汤助其臂力,再用升督四药,鹿角片、狗脊、葛根、土鳖虫,助其腰脊督背阳气升发。 人体打哈欠时,胸腔开阔,腹部舒张,所以一方面用胸三药,枳壳、桔梗、木香,助其胸中大气流转,另一方面用小茴香、肉桂或降香、沉香,在下焦建一个场,助其丹田腹部纳气。 从这个小动作里面看到清阳上升,从清阳上升里面看到治病的医理,用这个医理不单可以治疗疲劳综合征、长期劳心过度、脉弱、抑郁症,甚至脏腑一切虚劳、清阳不升的疾患都可以治疗。 老师常说,从大处着眼,从阴阳入手,治病容易产生新的思路,也不容易出现偏差。中医治病治的是人,调的是这个气机。病名有千万种,而清升浊降就只有一种,所以中医治病,只要是清阳不升的,可以千人一方,只要是浊阴不降的,也可以千人一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