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对AI最好的解读,也是AI时代教育的最好回答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5-02-17 发布于浙江
一早看到某知名专栏的作者疑惑,既然各类AGI已经写得这么好了,我们还有必要写作吗?
既然人类绝大多数工作都没有AI做得好了,未来还能留给人类多少存活的空间和可能?
他说:本来是来当伴娘的,结果比新娘还光彩夺目。
关于DeepSeek,豆包、Kimi,ChatGPT……总有人叫好,也有人质疑。这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感受是什么?
是欣喜,是兴奋,还是恐慌,焦虑?
这个世界如何千变万化,都是映射我们的镜子。爱焦虑的人,科技进步、教育变天、懂王上台、DS问世,什么都能激活你内在的不安。
说实话,我也曾有过这个念头,我还有必要继续写吗?
用我那也许不超过500g的脑子,驱动我和AI比尚且还算灵活的手指,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几个小时,真的能比借助狠活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生成的东西更吸引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
肯定不能。
但这肯定也不妨碍我继续写。
这么多年持续地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刚开始是为了孩子写,然后是为了传播写,一直没变的,其实是为了自己写。
之前看到下面这条留言还是蛮温暖的。用最烂大街但却最真诚的话来说就是,有一种被懂得,被看见的温暖。
如果能找到一件让你即使没什么奖励也愿意持续去做的事儿,挺好的。尤其是,当AI能代替你做越来越多的事儿。
这个世界过得很惨的人,不是即将被AI取代的人。而是找不到自己热爱,惶惶不安,无所事事的人
跟着我家俩娃,我见识到了很多奇奇怪怪多才多艺的博主,能把订书钉玩出花的,通狗性和狗狗沟通的……
我自己生出来的人,最终颠覆了我的人生观。小时候什么当科学家,为社会做贡献,我现在深信,但凡你真的喜欢干一件事,细到头发丝的赛道都能养活自己,都很了不起。
孩子喜欢干啥,只要不犯法,就让他们去干吧。
给不给爸妈长脸,有没有面子,那是爸妈自己要去解答的问题。
至于有没有前途,那谁知道呢?饺子他妈能知道?
女儿一整个寒假,几乎没干别的,全围着《哈利波特》转了,自己看了1-7,然后又逼迫推荐我,跟她二刷三刷。接着自己出资买了精装书,电影书,原版书。
在女儿身上,我真正第一次体感到了,什么叫唯有热爱可解岁月漫长。
从来没有无聊的时候,看电影看书,写影评写读书笔记,跟我们聊天也是,三句话不离哈利。从人物解析、情节铺设、起承转合、内涵寓意,写作老师想讲的,她自己全琢磨出来了。
这几天又迷上了剪视频,和哥哥写脚本,找卡点音乐,平时听的那些英文歌还真派上用场了。
最让她得意的,是出片效率,以前我说她Pad下那么图干啥,内存都没了,现在她觉得,这就是自己分分钟能出一个作品的秘密。她管这叫“厚积薄发”。
出第一个视频的时候,她涨红了脸跟我讲她的“伟大构思”,这是你绝对不会在孩子上学时看到的兴奋,迫不及待,她感觉自己播放量怎么招儿也得是200W起步。
结果动手一剪,卡点卡不准,字幕去不掉,剪好的东西没保存……一大堆问题来了,拖着哭腔喊娘。娘也帮不了你啊。
本以为这下就消停了吧,毕竟也是要上学的人了。结果自己闷声又捣鼓去了。
在B站建了个账号,第一天看着三、五百的播放量,和预想的200W+,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本以为这下要受挫了吧,为娘做安抚工作还是非常OK的。可没等我开口,人家哈哈哈哈“这根本就挫不了我。”
接着又去写构思、脚本、分镜了。
晚上还拉着我陪她看原著。对于一个从来不上补课班,除了课本没读过其它英语书的孩子来说,这个劲头着实让为娘欣喜了。
写到这里本来想去偷偷拍一下她昨天的笔记,没找到。可能是偷偷带去学校了。(为什么是偷偷?我儿子去年的那本《what if》还在老师那扣着呢)
父母老师总在苦苦追寻孩子主动学习的奥秘,然后用自以为学到的东西引导逼迫孩子主动学习。
这种感觉像什么呢,我说不好。想起儿子讲的一件事,同学在学校食堂辣椒炒肉里,吃到了一张“食品合格证”。
这也许正是当代教育的荒诞——我们总在孩子的精神食粮里,塞进各种"合格认证":
主动学习的动机、抗击挫折的韧性、陶冶性情的兴趣...这些精心设计的培养方案,在少年纯粹的热爱面前,毫无用武之地,就像餐盘里的那张“合格证”般突兀。

父母们始终在解一道无解的方程:如何用规训催生自由意志,用包办培养独立自信?

当我们执着于往孩子脑中植入"自主学习"的程序代码时,却忘了,好奇、探索原本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代码

人类创造了能通过图灵测试的智能体,却始终无法定义意识本质。正如我们给孩子戴上名为"为你好"的镣铐,又在他们挣脱束缚时惊慌失措。

吃着合格证拌饭的孩子,何尝不是在吞咽这个时代的隐喻——当标准化生产渗透到灵魂培育领域,我们终究要面对标准之外的生命力。

或许教育的真谛,不在于锻造完美适配社会机器的零件,而在于守护野草般野蛮生长的可能性。真正的突破永远诞生在规则之外。

AI的进化正在给我们第二次启示:当深度学习的黑箱涌现出超越编程的智慧,当硅基生命开始追问"我是谁",人类终于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培育智能还是养育生命,控制从来都是幻觉。

所以不必焦虑该给孩子戴上怎样的认知护具,或许我们应该学会像对待AI那样保持敬畏:

提供数据而不预设答案,搭建框架而不限定路径,允许他们在试错中形成独特的算法。

毕竟,能突破卷积神经网络局限的,从来不是更精确的标注,而是开放式的对抗生成。

AI是什么?是爱。

去学习那些真正人类智慧、身体力行产生的好东西,这些东西,一定是伴随着热爱产生的。
戴着镣铐跳舞,我们永远无法摘掉孩子的镣铐,也无法选择时代会为他们戴上什么款式的镣铐,但至少,试着去跳自己热爱的舞蹈
全文完。
感恩关注、点赞、转发,鼓励一下肉身写作的人类吧。哈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