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行政区划演变(五)

 清阅书斋 2025-02-17 发布于陕西

        两宋后,元朝入主中原,此时出现了现今行政区划省制的开端–行省制。

        省,原本指代皇帝宫禁,汉魏之际,尚书、中书、门下等中枢组织皆在宫禁内, 省又被转用于设在禁中的宰相官署,后来演变成三省六部制。行,起初是唐宋官制中职务兼代的俗语,即高官理低职、大官兼管小官之事的意思。顺带说句题外话,唐朝时日本遣使学习中原的各种文化制度,学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一直到现在日本政府的各部门都叫“省”,比如外务省、财务省、厚生劳动省等。

        行省起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原为中央派出机构,临时代中央执行任务,事毕即罢。金代称行尚书省,时间较为短暂。元代将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后,称为行中书省,起初也是临时设置,后因军事征伐时间长(从伐金到灭宋共70年),逐渐被固定下来,其职能也由只管军事演变为兼及民政,其长官也由中央官演变为地方官。行中书省的长官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后行省实际成为常设的地方机构后,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

        元代中央辖1都省(中书省)、10行省另有宣政院辖地(西藏地区)。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部分府、州不隶于路,而直隶于行省;县亦有直属路、府、州之分。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另外,元仿宋的“军”行政区划,置有军和安抚司,数量不多,都在边境少数民族的区域内置设。军有直隶于行省的,也有归路统辖的;安抚司都直隶于路。省在元代主要起镇抚地方的作用,相当于行政型军区,权力较大。为此元廷在后期也对行省权力有所削弱,同时用犬牙交错的方式来划分行省,以防地方割据。

图片

        这里稍微说几句题外话,行政区划一般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交错。山川形便很好理解,在划界时,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进行划分,使得行政区域和地理区域相一致,便于管理。但依据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有个很大的隐患,以山川形便划分的区域足够大、领导人有足够的权力,那就会形成凭险割据的局面。为防止地方割据,就有了划界的第二个原则,即犬牙交错,在划分行政区的时候,有意识的进行掺沙子,故意把这个地区的战略要地划分到另外一个地区,破坏政区的地理完整性,从而使得地方割据变得困难。比如汉中,从地理单元、社会文化都显然属于四川,但汉中划给了陕西省,就是因为汉中一旦划归四川,只要守住这里,就能阻挡来自北方的进攻,四川就具备了割据的条件。

        根据前面系列文章的分析,各行省具备一定的政治、财政与军事权力,有造成地方割据的风险。但终元一朝,并未出现地方割据的情况。这是因为元朝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机制:一是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二是行省辖区内各级官员仍然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三是江南、陕西行御史台的设置及其与二十二道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四是上文提到的省界划分,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通过以上四项措施和政策,元廷实现了对行省的严格控驭和有效监督,使其诸权力基本保持在大而不专的范围或限度内,行省始终从属于中央,效忠于朝廷。

        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元朝的行省制度太过复杂,一是层级多:最多有省–路–府–州–县五级,但大部分情况也是三级,即省–路(府)–州(县),这一点和帝国幅员辽阔有关;二是管理混乱:不同层级的政区可以并行于上一层政区之下,如县本隶于州,而这时出现了直辖县,可以和州平起平坐,受更上一层的府直接管辖。行省制度下机构众多,官员层级繁杂,导致政务繁重,决策过程迟缓,地方治理能力下降;行省区划面积过大,阻碍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等。这些问题无不昭示着行省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