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汇顶科技终止收购云英谷:亏损高估值芯片龙头的末路与野望

 山蟹居 2025-03-07
汇顶科技公司在2025年3月3日收到云英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来的《关于终止本次收购交易事宜的通知函》,然后召开董事会决议,并公告,因与交易对方未能就本次交易对价等商业条款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经与云英谷协商一致,决定终止本次交易事项。
图片
3月6日,汇顶科技召开终止收购事项的投资者说明会,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也回复了我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根据张总的回复,并购终止的主要原因还是估值没谈拢。对于我追问的是否考虑其他标的,张总给出了“会权衡考虑”的说法。其他背景情况,也并未多做介绍。
有意思的是,云英谷董事长顾晶也参与了这次投资者说明会,原因是法规是这么要求的(被迫营业,无他。。)。
图片



之前文章《云英谷卖身汇顶科技:国产芯片设计行业正式进入并购时代》和《汇顶科技收购云英谷:开创亏损龙头卖身先河》介绍过,汇顶科技收购云英谷的案例,在芯片设计领域,甚至是整个国内硬科技领域,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首先国内的亏损高估值龙头折戟IPO并愿意尝试并购市场,本身就意味着芯片设计行业,甚至是硬科技行业,都已经进入了并购时代;
其次在芯片设计并购市场,还从未出现过净利亏损超过1000万、或估值超过10亿元、或大赛道国内市占率第一的龙头被并购成功的。
这个并购案例一旦成功,将是芯片设计整个行业的并购发展的里程碑

汇顶科技收购云英谷这笔交易,业务协同度极高,被并购标的极具特点(大市场高估值龙头,大额亏损的稀缺标的),交易方案设计极考验智慧(机构股东多、利益诉求各异,估值与业绩承诺方案难设计),最终的收购方案如果成功,无疑将会是国内芯片发展史中一个标志性的并购案例。

Bruce Wan,公众号:布鲁斯杂谈汇顶科技收购云英谷:开创亏损龙头卖身先河



然而里程碑变里程悲,历经三个月的谈判,这次并购还是以失败告终。
这次亏损高估值龙头并购尝试的失败,对并购市场的买卖双方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对买方来说,经此一役,并购目标可能不会再对准亏损高估值龙头公司了。例如对于汇顶科技来说,作为触控芯片龙头收购OLED驱动芯片业务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收云英谷不成,是不是可以考虑退而求其次,和收入虽然不及云英谷,但是估值也没那么夸张,且亏损也没那么多的昇显微等其他公司谈谈?
对于汇顶科技这样的产业并购方来说,收购行业第一的龙头不成,可以去转头扶持第二第三,现在的行业第一,未来盈利性可能会更差,亏损可能快速持续加大,行业格局说不定会有颠覆性变化。
对卖方来说,这次并购失败的背后,可能不仅是云英谷资本化的末路,而且是亏损高估值创业公司资本化的末路
云英谷2023年尝试IPO道路不通,转道并购,找到了最有意愿(业务协同度)和能力(公司体量和资金实力)的买家正式谈并购,结果也谈崩了,如今并购道路也不通了,未来该怎么办?
账上10亿净资产,每年亏2亿,这样坚持再亏5年吗?
云英谷刚融到的几个亿可以帮助自己慢慢寻找未来的答案,但对于大多数硬科技创业公司来说,账上是没有那么多钱可以烧的。这些公司看到云英谷资本化经历的种种,吸取到的最大教训可能就是:一定要自负盈亏,否则资本化无望——如果他们足够敬畏与聪明的话
事实上,目前监管环境,不管是IPO还是并购,盈利性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审核条件, 这从最近一桩硬科技并购案例也能看出端倪:小市值上市公司思林杰吐血增发52%股权去并购净利润比自己高200倍的科凯电子,都顺利把材料递进了交易所。

对于优质的被并购标的来说,思林杰收购科凯电子的案例可参照性较强。只是总体来看,对于定增收购,监管的重点,可能还是被并购标的的成色如何,或者具体一些,盈利性是否持续稳定——只要被并购标的足够好,小市值上市公司也可以定增收购

被并购标的盈利性足够好,可能是当下最严苛的要求了

Bruce Wan,公众号:布鲁斯杂谈思林杰并购科凯电子:28亿市值公司的21亿并购
当卖方的这些创业公司开始意识到自负盈亏的重要性,不再愿意做低端内卷,拼命寻找创新和差异化的时候,国内硬科技的高端创新之路,可能才刚刚开始


还有一个深远的影响是,在这些卖方的背后,云英谷并购案例的失败,对于一直默默支持着各地方创业公司参与低端内卷的地方政府来说,可能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之前也聊到过,地方政府要GDP、地方官员要升迁,是各地方政府持续支持创业公司疯狂扩大规模、盲目追求收入而非利润的根本原因

所以这个套路,本质上是不同的地方政府出钱,通过不同的创业公司,把钱补贴给了创业公司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获得了GDP,创业公司获得了收入,供应商和客户获得了补贴并得以继续存活——地方政府花钱买短期GDP,创业公司花钱买收入,供应商和客户享受短期补贴。

……

只要地方政府重视规模而非质量的政绩追求不变,产能过剩与低端内卷就不会停歇,进入亏损循环的公司就还会一直亏损下去。

Bruce Wan,公众号:布鲁斯杂谈一直亏损又怎么了,为什么非要盈利呢?
这些地方政府未来可能会微微地面临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辖区内的被投公司扩大收入规模,给当地带来GDP和增值税收,而快速扩大收入的代价往往是亏更多的钱;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基金投进去的钱需要资本化退出,企业如果持续亏钱,盈利能力不足,是无法资本化的。
短期的GDP和政绩,长期的科技竞争力和股权收益,到底要哪个?
之前的地方政府是“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我都要”的流氓样:一边不断鞭笞创业公司扩大规模带来GDP,一边签署对赌条款、创业公司不停亏损无法上市就与其对簿公堂要求还钱——既享受短期收益,又不承担长期风险
现在眼看着无底线追责创业公司的行为已经造成很负面的社会影响,这招也不能再频繁使用了,而且连云英谷这种龙头公司,作为亏损企业的资本化也无路可走了,也许是应该更注重发展质量,不能盲目追求规模了。
为啥又说只会微微地两难呢?
因为只要长期风险不足以大到影响短期利益,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先选择短期利益,地方政府与官员也一样
云英谷的案例,可能也只是各地方政府席间谈资而已,绑架创业公司继续内卷仍然是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


总的来说,汇顶科技终止收购云英谷,从产业发展角度,强强联合未能成功,是比较可惜的。但毕竟参与其中的角色众多:不愿承担增发审核风险的监管,不愿接受过高收购价格的上市公司,不愿面对股权稀释、回报下降的创业公司管理团队,不愿接受投资收益不及预期的创业公司机构股东,以及创业公司背后一心追求规模和GDP的地方政府——每一个角色追求的也不都是产业发展,合力下的结果也并不意外了。
历史车轮碾过,市场与政策的红利春去秋来,凛冬将至。
云英谷的资本化末路似乎代表着芯片设计并购市场的折戟沉沙,亏损高估值龙头们彷徨野望,不知路在何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