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wáng】,象形字,甲骨文為一柄向下砍的斧钺。在古代政教合一的社會,斧钺是象徵王權、宗教權,以及軍事統帥權的禮器;象徵著對臣民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在殷指商王,在西周指周王,在東周列國則指諸侯王。本義是天子、君主,最高統治者。
《說文解字·王部》王:天下所歸往也。......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 在甲骨文中,橫不一定是三畫,豎也不一定是爲一。可知許慎此說已非造字之初的本義。 《詩經·曹風·下泉》:四國有王。 如果周王德行修得好,四方的諸侯自然都會來歸服。 《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从)......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王,在此作動詞。昔日的小邦周現在成了萬邦所嚮往的大邦,成了天下黎民的君王。 《詩經·大雅·假樂》:穆穆皇皇,宜君宜王。 假,通「嘉」。樂,喜樂。穆穆,肅靜。皇皇,光明。宜,適合。 商周的時候,只有天子稱王,而諸侯只稱君。東周以後,諸侯也都開始稱王了。 《詩經·大雅·桑柔》:天降喪亂、滅我立(位)王。 桑柔,即柔嫩的桑枝。天降動亂,趕走了在位的周歷王。 【内聖外王】聖,指于事于理無所不通的睿智學者;王,指愛民如子的政治領袖。 《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暗)而不明,鬱(郁,閉結)而不發(揚)。 得道者,內以學術淨化自己的心靈,外則經世濟民滋養天下的民眾,不顯擺、不張揚。 【成王敗寇】古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人類是群居的高等生物,不能像叢林中的低等生物那樣,只顧自己吃飽而不管他人死活。「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價值觀,一切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追逐利益而不惜殘害他人,完全失去了人性。 从「王」的會意字有:閏(為使陰陽二曆相合而多插入的那個月)、皇(煌的本字)、寶(珍寶) 以「王」作聲符的形聲字:汪(形容水深而廣) 現今作部首的「王」字旁,其實是斜「玉」旁。在其他部位的「王」字,則是「往」的古字。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微信:古文字与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