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三十二课:血栓形成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健康食品网 2025-03-19 发布于浙江
血栓形成的早期判断、早期确诊,是预防血栓形成、防范血栓形成后的医疗风险的关键步骤,对血栓形成后的治疗选择与疗效判断,也是临床一个关键问题。
血栓的确诊,血管造影是金标准,由于有创,难以用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上,也不能作为常规来判断血栓的动态发展和抗凝的效果,超声检测是一个方便、实时、动态监测的好手段,可是,中国医保,把临床医生进行有罪推定——一个住院周期内,超声检测不能超过三次。
那么,实验室检测就是一个方便的方法。
血栓形成的实验室检测尚无统一的认识,目前也缺乏实验室特异性诊断指标,与此同时,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浆中检测的结果值变异较大,兼之检测的方法不够敏感,特别是血栓形成早期,如何准确判断血栓前期或高凝状态仍然比较困难。
研究表明,血栓形成与血栓前状态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它包含了形成血栓的三大要素,即血管因素、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的病理生理状态,是机体处于一个最接近血栓的状态。观察血液中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各种指标变化,就可以筛查各临床学科中血栓性疾病高危人群,对于血栓早期诊断和血栓风险评估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用于疗效观察和用药指导,以及预后判断。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四、凝血酶时间(TT)

五、纤维蛋白原(FIB)

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七、D-二聚体( D-Dimer)

八、血浆凝血酶-抗血酶Ⅲ复合物(TAT-III)

九、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

十、血栓调节蛋白(TM)

十一、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

十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图片
图片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法林,用药维持范围2.0-3.0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正常参考值:20-40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时间缩短:提示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

四、凝血酶时间

正常参考值:11-14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五、纤维蛋白原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

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

六、纤维蛋白酶降解物

正常参考值:0-5mg/L0-5ug/ml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

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这种多种复合物总和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它是原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

七、D-二聚体

正常参考值:0-0.55mg/L FEU60岁以下人群)。

D-二聚体有超过30种检测方法和20多种单抗被使用,目前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厂商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不同。报告方式有FEU(纤维蛋白原当量)和DDUD-Dimer, FEU是将D-二聚体的量用降解前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量来表达,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的量相当于用DDU表达的1.7倍。

D-二聚体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具体临床应用如下:

1、排除肺栓塞(PE) 
诊断PE的金标准是肺血管造影,但其具有侵袭性。199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使用D-二聚体检测作为急诊室肺栓塞诊断的筛选指标。
大量研究表明,定量检测D-二聚体对PE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均为100%,当D-二聚体检测值<0.55mg/L时,可排除PE。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被认为是目前诊断DIC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机体的纤溶状况呈正相关,D-二聚体含量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逐渐降低。若D-二聚体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D-二聚体检测是DVT筛选的有效手段。临床上怀疑DVT的病人如果D-二聚体含量正常,可完全排除DVT的诊断。
 
4、脑梗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较急性期下降,提示预后良好;较急性期上升者,预后不良。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中,随着血栓溶解,D-二聚体含量急剧上升,当血栓完全溶解,血管再通后,D-二聚体含量迅速下降。如果持续较高水平不降,提示血栓未完全溶解或有继发性血栓形成。

八、血浆凝血酶-抗血酶复合物TAT-

正常参考值(活性):80%-120%

抗凝血酶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因子,它控制着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凝血酶生成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作为凝血酶与抗凝血酶 Ⅲ 1:1结合形成的复合物,TAT可作为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直接证实凝血系统的活化。

血液中的ATⅢ水平降低可能会导致肝素治疗效果无法呈现。

九、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

纤溶酶生成后迅速与a2纤溶酶抑制剂1:1结合形成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直接反映纤溶酶的生成,可用于纤溶类疾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0.85ug/mL,纤溶活化的指标,升高提示血栓形成,纤溶活化。辅助诊断DICpre-DC及其它血栓性疾病,监测溶栓效果。

血栓调节蛋白(TM

内皮细胞发生病变或受损时,常引起TM的表达、分泌异常、释放入血,从而引起TM含量变化,因此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3.82-13.35TU/mL;内皮损伤的指标,升高提示内皮系统受损、辅助诊断DC,动脉粥样硬化。

十一、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

t-PAIC水平与t-PA浓度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是评估两者的直接标志物。健康男性<17.13ng/mL;健康女性<10.52ng/mL。内皮损伤及纤溶活化的指标,升高可提内皮损伤及纤溶活化,辅助诊断静脉血栓、心肌梗塞,判断术后血管内皮系统修复程度,监测溶栓效果。

十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5.0ug/mL;纤溶产物,升高提示纤溶活化,辅助诊断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相关疾病,肿瘤、妊高症,肝脏疾病,监测血栓性疾病进程。

图片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目录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一课:危重症康复概述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课:康复医学视角——慢性危重症认识与进展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三课:气管切开病人的康复治疗策略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四课:气管切开的日常管理要点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五课:重症康复监护病房(CRCU)建设与管理标准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六课:成人气管切开拔管中国专家共识(上)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七课:成人气管切开拔管中国专家共识(中)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八课:成人气管切开拔管中国专家共识(下)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九课:危重症患者的体位管理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十课:针对危重症患者进行体位管理的具体建议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十一课:成人危重症患者误吸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十二课:鼻饲患者,如何避免误吸?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十三课:气管切开的湿化、雾化的实践要求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十四课:气管切开对呼吸、吞咽和言语等功能的影响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十五课:老年人误吸的预防(团体标准解读)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十六课:临床常用吞咽困难评估量表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十七课:ICU经历综合征的吞咽障碍与呼吸康复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十八课:电子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的规范管理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十九课:选择性腮腺肉毒毒素注射,可以有效预防隐形误吸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十课:经皮内镜下造瘘胃管/空肠管置入术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十一课:吞咽障碍的电刺激治疗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十二课:要重视重症康复中的胃肠道康复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十三课:【主任查房】长期昏迷患者腹内高压的风险识别、致病因素、综合管理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十四课:重症疾患的营养管理理念:从营养支持到医学营养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十五课:重症住院患者的营养管理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十六课: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内营养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十七课:重症病人的肠外营养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十八课:吞咽障碍膳食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二十九课:抗凝与出血:临床决策的平衡与选择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三十课:抛砖引玉:动还是不动?有标准答案吗

【重症康复系列课程】第三十一课:抗凝千万条,预防第一条,临床医生的艰难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