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痛:女性经前头痛,头维穴点刺出血。肓俞穴用于用脑过度,肾虚冲气上逆引进头痛。太阳疼痛可针束骨,阳明头痛可针中脘,少阳头痛可侠溪,厥阴头痛可针太冲。 二眉棱骨痛:昆仑,这是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主要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的眉棱骨痛。一侧痛取同侧,两侧都痛取双侧,先用拇指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以活动疼痛处,按压约30—60秒钟,若疼痛减轻,再行针刺,用提捻转泻法,同时让患者继续活动眉部疼痛处,留针30分钟。一般针后即能缓解。若疼痛缓解不明显,则属胃热上攻,起针后再针解溪。 三麦粒肿: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二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1次即 可治愈,最多不超过3次。一是肩胛区反应点。反应点是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起于皮肤,小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用三棱针点刺或者挑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止”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二是足中趾趾腹,一般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血变而止。最好是大趾和次趾一起点刺。 四牙痛:一般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两大类,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虫牙痛即龋齿牙痛。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就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从经络学看,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取大肠经穴位,上牙痛多取胃经穴位。
五落枕:是由于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姿势不良或颈肩部感受风寒,引起颈肩部软组织痉挛疼痛,活动受限的病症。如果经常发生落枕,往往是颈椎病的表现。从经络角度看,后颈是太阳经所经过,病在太阳经,一侧疼痛或压疼明显者是在少阳经,应分别取下穴治疗:
六颈椎病:是指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变或者劳损等而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
七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以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采用一针疗法,多半是从《灵枢》无字中悟出来的。常用穴位有:
肩周炎不论其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程度如何,牵挂的经脉越少,治疗效果越好。只有一处疼痛者效果最好,一般一次即可明显缓解;如果疼痛范围很大,说明病在多条经,治疗时应首治疼痛最严重的经脉,但一次治疗一般不超过二穴,用多了效果反而不理想。所以同一肩周炎患者。可能今天针鱼肩,明天就要针三间,总之,辩证病在何经,就针何穴。取穴的准确和针后活动肩部非常重要。若想提高疗效,还可针疼痛处的阿是穴。起针时,应先起阿是穴,将主穴行一行针,再让患者活动一下肩部后,最后把主穴的针取出,开始的几次,针后可在疼痛处加拔罐,以提高疗效。 八中风手指拘挛:中风偏瘫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病,主要见于脑溢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病,病人以偏瘫为主要症状,有的还伴有失语等。许多病人都会出现患侧手指能屈而不能伸的情况,呈拘挛状,一般的针灸方法较难见效。 腕骨 对于中风后手指拘挛者,针腕骨手指可立伸。试针之,果然针后病人手立伸开,屡试屡效。针腕骨治中风是《针灸甲乙经》早就记载:“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腕骨主之。” 九乳腺增生病:是30到50岁女性常见病。主要临床特征为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与情绪及月经同期有明显关系,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加重,行经后仲块及疼痛减轻。如连续三个月不能自行缓解。本病即非肿瘤,亦非炎症,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原因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所致。本病机理:是肝脾失调,气滞痰凝。从经脉循环行看,足阳明胃经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是太阳脾经行乳外侧,足少阴肾经,任脉行乳内侧,冲脉散胸中。所以本病病在胃经,涉及肝、脾、肾及冲任二脉。 人迎穴 乳房在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人迎穴治疗乳腺增生病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穴和标穴是经脉脉气有较强的调整作用。十二经脉皆有标本,足阳明经之本,“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人迎就是足阳明胃经之标穴。 总之,人迎恰在人体的咽喉要道,脾经、心经、肾经、肝经、任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等均与之相通或是相连。人迎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针刺人迎穴应该避开颈动脉,针刺要求较高,手法不熟练者应谨慎使用。 十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节等急性损伤,俗称闪腰、岔气。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显著,治疗方法很多,有41穴治疗案例如下:腰部3穴(阿是穴、腰四夹脊穴、腰部正中穴),头项部7穴(人中、睛明、攒竹、百会、天柱、大椎、龈交民异点),上肢部17穴(后溪、养老、中渚、内关、支沟、下廉、手三里、曲池、孔最、腰痛穴、上都穴、扭伤2穴、挫闪穴、扭伤穴、闪腰穴、腰宁穴、经验穴),下肢部10穴(秩边、因门、委中、承山、条口、跗阳、太溪、承中穴、腰伤穴、行间太冲之间穴),耳针2穴区(腰区压痛点、外生殖器),腕踝针2穴区(双踝上5区、双踝上6区)。特点:一是用穴广泛,并有继续增多的趋势;二是多远道取穴,且多取三阳经穴,所取穴位多有压痛、结节、酸胀等明显反应处;三是大都强调强刺激,用泻法,但也有例外;四是皆强调针后配合腰部活动,远道取穴时尤其如此;五是对于获效机理,可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和全息对应来解释。常用穴位主要有以下几个:
十一膝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致软骨丢失、破坏,伴有关节周围骨质增生反应的疾病,主要症状是膝关节酸痛,活动不灵活。特点是:清晨起床或久坐后感觉关节僵硬疼痛,稍活动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过久又觉关节疼痛需要坐下休息;上台阶费力,下台阶腿软;下蹲困难,有时需要扶持才能站立起来;膝关节伸屈活动时会听到“喀嚓”的摩擦声;活动过度膝关节会肿胀疼痛加剧。X线摄片检查显示“骨间隙变狭窄,有骨刺形成(骨质增生)”,也叫长骨刺。 中医认为:病在筋骨,与肝肾亏虚有关。主要穴位为:
十二腓肠肌痉挛:中医叫“转筋”俗称小腿抽筋或小腿肚子转筋。常是睡眠中小腿肌肉突然抽掣拘挛,扭转急痛。此症多由气血不足,寒湿侵袭或局部肌肉过劳(游泳、过度运动等)所致。 选穴:承山 《灵枢》说凡是经筋病的治疗,都应该以局部取穴为主。腓肠肌痉挛的部位正好是承山穴,临床上多刺承山穴,用湿补手法。常一次见效或痊愈。 十三癔病性失语: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多见于青年女性。常因突然而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表现为一系列精神的、神经的、躯体的症状,但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癔病性失语是属于癔病的一种表现,以遭受到各种精神刺激后(如惊恐、暴怒等)突然失语为主症。认为卒然失语,病位在会厌,是由于会厌不能开阖所致。会厌位于舌部及舌骨之后,形如一树叶,柄在下,能张能收,呼吸发音时则会厌开启,饮食吞咽或者呕吐时则会厌关闭,以防食物误入气道。 行于会厌的经脉主要是足少阴肾经,此外,会厌之脉还上络任脉;所以主要从足少阴肾经论治本病,也可取任脉天突穴。“两泻其血脉”,当指舌下近舌根处两脉络,相当于金津、玉液或稍下处。临床治疗上因考虑舌下刺血操作不方便,病人有恐惧感,所以取足少阴之根穴涌泉,强刺激,配合心理诱导,可一次治愈。 十四腕、踝、膈、脐四关可治五脏之疾。 膏肓俞穴、无所不治。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的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名曰脖泱,脖央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即:病在心针大陵(心包代君受邪),病在肺针太渊,病在脾针太白,病在肝针太冲,病在肾针太溪。肓之原脖央是在脐下1.5寸的气海穴。此外,我们前面已经提过五脏在肚脐周围都有对应点,所以也可以针这些对应点以分别治疗五脏之疾。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即六腑有病取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治疗胃腑病好理解,为什么能治疗六腑的病呢?《灵枢》说:治疗大肠小肠病: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邪在大肠,刺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气在胃肠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邪在胆,逆在胃,胃气逆则呕苦,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治膀胱三焦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肚腹三里留。 合治内腑 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良好,常用的穴位有天枢、上巨虚、阿是、曲池等。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曲池是大肠的下合穴,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合治内腑所以针之。 关于合穴和下合穴的治疗六腑病的区别,一是普通列车每站要停,比较慢,一是直达专列,一站不停快。 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 灵枢中说:内阴阳、外也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者之阴者,刺阴之荥输。”所以阴之阴是指内为阴,是指五脏为阴。也就是说病在五脏者,可取阴经的荥穴和输穴。阳经和阴经的荥输穴主治特性有异,阳经的荥输穴主要治疗外经病,阴经的荥输穴则主要治疗内脏病。灵枢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之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所以五脏的病取所属的阴经,而不是阳经,如肺病就应该取手太阴肺经,而不是其它阳经,困为肺经属阴。五脏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病,而在阴经中,输穴即是原穴,所以阴经输穴治疗五脏病就好理解了。 阴经的荥穴:井、荥、输、经、合合称为五输穴,阴经和阳经五输穴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从井穴到合穴,阴经是木、火、土、金、水,阳经是金、水、木、火、土。阳经的荥输穴主治外经病,阴经的荥输穴则主治内脏病。如《灵枢》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这是阴经的荥输主治五脏病。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之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这就是阳经的荥输治疗外经病。 十二井穴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有一天值夜班,来了一位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我看了一下患儿,立即点刺十二井穴出血,术未毕,患儿已经停止抽搐,大声啼哭,神识清楚,面色转红。十二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刺激井穴具有很强的醒脑、苏厥、开窍作用。历代医家皆常应用,如《针灸甲乙经》载:“隐白、大敦治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凡初中风跌倒、暴卒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仍起死回生妙诀。 井穴点刺出血有很好的清热泻火的作用,所以临床上对于五脏的实热证,也常取井穴治疗。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募穴的应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注于背腰的部位,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部位。脏腑之气不是经络之气,临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心肌梗塞,会出现上腹部疼痛,不少人误以为是胃痛。正常的胃痛,双手拇指按压其至阳、灵台穴约数秒至5分钟就会疼痛缓解、止痛。如果没有明显效果有可能是心肌梗塞。可用双手按压内关、郄门穴。立即去医院进行抢救。这种疼痛反应多在中脘附近的巨阙穴,巨阙穴在脐上六寸,前正中线上,是心的募穴。 2025年4月12-15日在河南郑州举办 一、培训特色:(理论+临床+解剖+实操,每班计4天) 1. 实体解剖: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进行新鲜标本解剖 2. 名师指导:由全国知名针刀医学专家党东旭教授带教 3. 三位一体:即动眼、动脑、动手新鲜尸体解剖,掌握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精髓。 4. 独立实践:独立对病人病情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刀操作,由带教老师指导更正 5. 提升管理:病源管理技巧,以及针刀病患沟通技巧分享。 二、报名方式: 1. 电话报名:15333816268 郑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