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须先有知。坚持行道固然要先知道,人出行须先认路,做任何事都须先认道,即要先知道再行道。没有认清道就冥行莽撞,十有八九要惹出祸害,即使瞎猫碰上死耗子,那也只是侥幸;事前须先认道,切不可心存侥幸。然道遁形于事物之中,而事物复杂无穷且变化无常,又世上没有知道的捷径,如何知道?总的讲就是要有志有识有恒地去做足研究,既要格物,也要格心,原则是实事求是和明允笃诚,儒家讲格致诚正,道家讲心斋忘我。 知道固然重要,但自知而用更重要,只有自知而用才能成德。自知者明,自明者信,自信者胜,自胜者强,自强者义,自义者德,这说明德和自知之间存在直接关系,《道德经》通过婴儿(赤子)天真无知、圣人明达知几建立德和自知之间的关系,简称“德知曲线”,见下图。 ![]() 依据德知曲线,自体修道具有4层境界和3个跨界的自我意识点;4层境界从低到高依次是(婴儿未孩,上德)、(自我反省,下德)、(自我提高,下德)和(圣人明达,上德),而从(婴儿未孩,上德)境界跨越到(自我反省,下德)境界的自我意识点(拐点)是知不知之“自觉”,从(自我反省,下德)境界跨越到(自我提高,下德)境界的自我意识点(极值点)是知知之“启蒙”,从(自我提高,下德)境界跨越到(圣人明达,上德)境界的自我意识点(拐点)是不知有知之“开悟”。 老子认为婴儿(赤子)至柔、至和、至真,是一种惟道是从的上德状态,故《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但婴儿之所以厚德,乃基于其愚昧无知,甚至愚昧到不知无知的病态,是佛教“三毒”之痴态,所以,(婴儿未孩,上德)境界是修道的最低境界。如果通过自我完善,逐步跨越自觉、启蒙和开悟三个自我意识点,去除婴儿的无知而保留其厚德,即经过去彼取此,便至(圣人明达,上德)境界,这应是《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所言“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真实含义。 我们这里明确提倡自觉、启蒙和开悟而去无知和去痴病,士子应当如此,黎明百姓也应当如此。自觉,即知不知,开始认识到自我的不足,是自我认知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非常关键,唯有认识到自我不足,才会去反省、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和改善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遇到困难才会主动寻找自因而不是消极地归因于外部因素,故《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曰“知不知,尚矣”。启蒙,即知知或老子所言的病病,认识到自身能量、能力、优势和劣势,因而,可以利好自身能量和能力,去发挥自身优势和弥补自身劣势,不断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这是自我认知过程中的第二个重要的转折点,故《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开悟,即不知有知,开始内心得道和知行合一,是自我认知过程中的第三个转折点,是得道有德的表现,跨越开悟点,知是德性之知,行是德行之行。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确实有“使民无知”主张,《道德经·第三章》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的“使民无知”的“无知”即婴儿般愚昧无知,是真正的“愚”,而非通透至愚或大智若愚之愚。老子主张统治者有知,却主张“使民无知”,因其认为统治者是民的治理者,治理者有知有利于更好地治理民,而民只是治理对象,其有知会助长其欲望、力量、不知足和不知止,从而制造自分,这是其反动的,应予批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