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在文本中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作用,女子的三段不同人生历程都有。 女子的三段不同人生历程都有“淇水”的参与支持。第一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与男子甜蜜爱恋时光;第二次出现在婚后男子被弃,家人不解的悲惨生活;第三次是指女主人公受到淇水有岸的启迪觉醒。 2.淇水三现,使诗歌呈现出类蛇之自衔其尾的圆形叙述结构。即女子的叙述是以回忆开始的,又以回忆终结。这种圆型叙述结构有别于西方的线性叙述结构,它体现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人性、世界以及宇宙空间独特的认识与理解。人们在叙述时,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投射到作品上。 《氓》以及中国叙事作品中的其他圆型叙述结构就是典型例子。淇水见证了他们的甜蜜恋爱。结尾淇则有岸,隰则有畔。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体现了女子在两人的回忆中释怀。如此诠释,便形成了开头与结尾复合的封闭式圆形叙述结构,首尾相接,浑然一体,体现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圆的认同与追求。 淇水意蕴中的女子形象 1. 梦中淇水。虽然没有直接观测女主人公的形象,只是展示。除了淇水本身的特征及状态,但作者正是利用淇水的状态来向我们侧面展示出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 第一阶段的女主人公正处于甜蜜的爱恋期,他因男子礼数不周而拒绝了他,但面对生气的恋人,还是耐心的解释。安抚送“子涉淇,至于顿秋”,“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子不顾当时的诸多礼节,只想和恋人思守。此时的淇水,如女子一般的温柔和缓,清清浅浅,包容一切。 ![]() 第二阶段,女子遭到了男子的被弃,对丈夫不忠行为发出了强烈谴责。关于女子被弃,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然而,从女子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婚变的原因有三个,1、他自己当初识人不清,遇人不淑。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暗示他贫穷无能,“二三其德”谴责他用情不专。“将子无怒,”“至于暴矣”说明男子性情不稳定,粗暴易怒。二是文中还结合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呼吁女子不要太过沉溺于爱情。三是借桑叶和长期劳累传达出色迟爱衰的婚变原因。但是容颜衰老是自然生理现象,男尊女卑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是个人无法改变的,只有是否遇到良人,还可自主。可悲的是,女子遇人不淑。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满脸疲惫和怨气的妇女形象,往日的稚嫩青春早已不再,只有说不尽的酸涩苦恼。婚姻的失败使他悲愤不已,甚至感染到了淇水。故而此时的淇水也同女子的心情一样的波涛滚滚。淇水共情着女子的悲伤。 而“淇则有岸,隰 则有畔。”女子在淇水的启发下。对此释怀,往日的甜蜜是真实的,如今的难堪也同样无法抹去。继续无底线的纵容沉默,只会让生活更加无望。她不再默默忍耐承受,而是勇敢的站起来进行反抗。 诗中淇水三现不仅使女子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且还让我们见证了古代女性觉醒的意识。女性身上自立自强的珍贵品质,也正是千百年来这首古老歌谣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成为绝代佳篇的原因所在。 《氓》的三重价值探析(丁雄) 一、文学价值 (一)人物称谓变化:氓(陌生-子(尊敬)-尔(亲近-士(伤心)-其(冷静理性) (二)特定意象选择----“淇水”,串联结构,见证情感,鲜明形象 (三)形象对比 男子前后,女子前后 二、文化价值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俗。 ![]() ![]() 三、教育价值 (一)构建新型爱情观 (二)培养独立人格 从《氓》管窥《诗经》弃妇诗中的女性命运。(石佳豪)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