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总汇

 摘文缘 2025-04-10 发布于山西
第一单元 绪论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通过局部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以常衡变。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 望诊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精亏神衰、邪盛神乱)→假神(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假象)
2.神乱:焦虑恐惧-脏躁;狂躁不安-狂证;淡漠痴呆-癫病/痴呆;猝然昏倒-痫病
3.常色:主色和客色;病色:善色和恶色。
4.五色主病
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白色
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黄色
主脾虚、湿证
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5.▲《素问·刺热》分候法: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
6.形气有余:肌肉坚实,食欲旺盛;形盛气虚:肉松皮缓,食少懒动,乏力气短
7.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肺实气逆
8.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昏眩——气血俱虚或脱血夺气或肝阳化风
9.小儿头发稀疏黄软——肾精亏损;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伴见面黄肌瘦——疳积病
10.突然片状脱发,脱落处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而无自觉症状(斑秃)——血虚受风11.头发已脱,头皮瘙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
12.望目
五轮学说
目内眦及外眦-心-血轮;黑珠-肝-风轮;白睛-肺-气轮;瞳仁-肾-水轮;眼胞-脾-肉轮
目赤肿痛
白睛色红-肺火或外感风热;两嗞赤痛-心火;睑缘赤烂-脾有湿热;全目赤肿-肝经风热
目睛凝视
(瞪目直视、戴眼反折、斜视)——肝风内动
睡眠露睛
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常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瞳孔缩小
川乌、草乌、毒覃、有机磷类农药、吗啡、氯丙嗪药物中毒
瞳孔散大
颅脑损伤、出血中风病;临床死亡的指征;青风内障、颠茄类药物中毒
13.口撮:见于小儿脐风
14.口唇赤肿而干——热极;口唇樱桃红色——煤气中毒
15.人中满唇反,久病而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称“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
16.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盛,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涸,精不上荣,见于温热病的晚期
17..咬牙齘齿——热盛动风;睡中齘齿——胃热或虫积,正常人
18.牙龈红肿疼痛——胃火亢盛
19.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肾虚或胃阴不足21.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
22.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肺胃热毒壅盛;咽部嫩红,肿痛不显——阴虚火旺;咽喉淡红漫肿——痰湿凝聚
23.瘿瘤:颈部结喉处有肿块突起,随吞咽而上下移动——肝郁气结痰凝24.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胃肺肾阴虚,虚火炼液为痰,或外感风火时毒夹痰
25.手足颤动——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手足蠕动——阴虚动风
26.斑: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27.疹: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28.痰
热痰
寒痰
湿痰
燥痰
肺阴亏虚、肝火犯肺
肺痈
痰黄黏稠,坚而成块
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
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
痰少而黏,难于咯出
痰中带血,色鲜红
咳吐脓血腥臭痰
29.清涕——外感风寒;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鼻鼽)——风寒束于肺卫;
浊涕——外感风热;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鼻渊)——湿热蕴阻
31.小儿食指络脉:三关测轻重:风关-邪气入络;气关-邪气入经;命关-邪气入脏腑;指纹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红紫辨寒热:鲜红-外感表证、寒证;紫红-里证;色青-主疼痛、惊风;淡白-脾虚、疳积;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第三单元 望舌
1.别系舌本-心;连舌本,散舌下-脾;挟舌本-肾;络舌本-肝
2.舌尖反映心肺;舌中反映脾胃;舌根反映肾;舌两侧反映肝胆
3.过食肥甘之品及服大量镇静剂——舌苔厚腻;长期服用抗生素——舌苔黑腻或霉腐苔
4.舌质与舌苔
舌色
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淡红舌-气血调和;红舌-实热、阴虚;绛舌-里热亢盛、阴虚火旺;青紫舌-血行不畅
舌形
老舌-实证;嫩舌-虚证;胖大舌-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瘦薄舌-气血阴液不足;点刺舌-脏腑热极,血分热盛;裂纹舌-阴血亏损;齿痕舌-脾虚、水湿内停
舌态
强硬舌-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痿软舌-伤阴、气血俱虚;颤动舌-肝风内动;歪斜舌-喑痱、中风或中风先兆;吐弄舌-心脾有热;短缩舌-危重证候
苔质
薄、厚苔-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润、燥苔-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腻苔-湿浊内蕴,阳气被遏;腐苔-痰浊、食积;脓腐苔-内痈;剥落苔-胃气胃阴之存亡及气血的盛衰,判断疾病预后;真、假苔-判断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苔色
白苔-表证、寒证、湿证、特殊情况下见于热证;黄苔-里证、热证;灰黑苔-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5.舌淡白而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脾虚湿侵
6.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7.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
8.反映体内津液由多到少:滑苔→润苔(正常)→燥苔→糙苔
9.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脾胃湿热
10.光剥苔——舌苔全部退去,舌面光洁如镜;
花剥苔——舌苔剥落不全,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
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界限清楚,形似地图;
类剥苔——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
鸡心苔——舌苔周围剥脱,仅留中心一小块
11.镜面舌而舌色红绛——胃阴枯竭;
舌色白如镜——营血大虚,阳气虚衰
12.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积粉苔)——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时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糙裂苔)——内热暴起,津液暴伤


第四单元 闻诊
1.喑哑与失音:新病——金实不鸣;久病——金破不鸣
2.谵语无伦高有力,郑声断续语低弱,独语喃喃尾不续,错语清楚后自知,狂言骂詈登高歌,言謇神情吐字难。
神志不清——谵语、郑声、独语、狂言;
神志清楚——错语、言謇
3.百日咳(顿咳):咳声短促,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反复发作——风邪与痰热博结
4.白喉: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肺肾阴虚,疫毒攻喉
5.呕吐呈喷射状——热扰神明、头颅外伤、颅内肿瘤等;呕吐酸腐味的食糜——食滞胃脘
7.病室气味:臭气触人-瘟疫类疾病;腐臭气-多患溃腐疮疡;尸臭-脏腑衰败;尿臊气(氨气味)-肾衰;烂苹果样气味-消渴并发症患者,属危重病症;蒜臭气味-有机磷中毒。


第五单元 问诊
1.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潮热:日晡潮热-阳明腑实证;骨蒸潮热-阴虚火旺;湿温潮热-湿郁热蒸;瘀血潮热-瘀血
3.低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气郁发热、小儿夏季热(气阴不足)
4.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
5.自汗-气虚证和阳虚证;盗汗-阴虚证
6.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或进食辛辣
7.头痛:后头部连项——太阳经;前额连眉棱骨——阳明经;侧头部——少阳经;癫顶——厥阴经;脑中痛或头痛连齿——少阴经;全头重痛——太阴经
8.不寐:不易入睡+彻夜不眠+心烦不寐——心肾不交;睡后易醒+不易再睡——心脾两虚;时时惊醒+不易安卧——胆郁痰扰;夜卧不安+嗳气酸腐——食滞内停
9.嗜睡: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痰湿困脾;饭后嗜睡+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脾失健运
10.口渴
湿热证
温病营分
痰饮内停
瘀血内停
胃火亢盛
消渴病
胃强脾弱
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
口渴饮水不多+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多食易饥+口渴心烦+口臭便秘
消谷善饥+多饮多尿+消瘦
消谷善饥+便溏
11.食欲与食量
消谷善饥
+多饮多尿,形体消瘦
消渴病
+大便溏泄
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
脘痞,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阴不足
除中
危重病人+食量大增
假神,因胃气败绝所致
12.口味
口淡
口甜
口黏腻
口酸
口涩
口苦
口咸
脾胃虚弱证
脾胃湿热
脾虚
痰热内盛
湿热蕴脾
寒湿困脾
肝胃郁热
饮食停滞
燥热伤津
脏腑热盛
心火上炎
肝胆火热
肾病
寒水上泛
13.问二便
大便
完谷不化
脾虚、肾虚或食滞胃肠
溏洁不调
时干时稀
肝脾不调
先干后溏
脾虚
小便
短赤,频数急迫(淋证)
湿热蕴结下焦
澄清,频数量多,夜间明显
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
肾气不固


第六单元 脉诊
1.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趺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2.举法:较轻的指力;按法:较重的指力;寻法: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循法: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总按:三指同时用力;单诊: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
3.脉有胃气:从容、和缓、流利;脉有神:有力柔和、节律整齐(脉搏有力是有神的标志,故有胃即有神);脉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4.脉位浮沉
浮脉类
浮脉
表证、虚阳浮越
沉脉类
沉脉
主里证
洪脉
阳明气分实热
伏脉▲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时伏而不见。
见于邪闭,厥证,痛极;
芤脉▲
大量失血、伤阴
革脉▲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牢脉▲
沉实大弦长。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
散脉▲
元气离散、脏气衰竭
弱脉
沉细无力而软。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濡脉
虚证、湿证
5.脉率迟数
迟脉类
迟脉
寒证,邪热结聚
数脉类
数脉
热证、里虚证
缓脉
病缓脉见于湿病,脾胃虚弱;正常人
疾脉▲
一息七八至。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涩脉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促脉
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积;脏气衰败
结脉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动脉▲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见于惊恐、疼痛
6.脉势(力)虚实
虚脉类
虚脉
气血两虚
实脉类
实脉
实证;平人
细脉
气血俱虚,湿证
滑脉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微脉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弦脉
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代脉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
紧脉
实寒证、疼痛、宿食
长脉▲
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短脉▲
有力气郁,无力气损
大脉
健康人;病进
6.▲真脏脉
无胃之脉
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无神之脉
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无根之脉
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第七单元 按诊
1.触法:轻轻接触或轻柔滑动触摸;摸法:稍用力寻抚局部;按法: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
2.肌肤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亡阳;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亡阴
3.久病肌肤枯涩者——气血两伤;肌肤甲错者——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4.身灼热而肢厥——真热假寒证
5.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热在里。
6.▲按虚里:(1)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宗气内虚,或饮停心包之支饮;
(2)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宗气不守
(3)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心阳不足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1.(1)表证: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内脏证候不明显;
(2)半表半里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3)里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脏腑证候为主,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
2.(1)寒证:寒+冷痛+喜暖+不渴+蜷卧+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㿠白+舌淡苔白润脉紧迟等;
(2)热+赤+喜冷+口渴+烦躁+液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3.(1)虚证:畏寒,得衣近火则减;久病;喜按;脉无力;
(2)实证: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新病;拒按;脉有力。
4.阳证:表证、热证、实证;阴证:
里证、虚证、寒证。
5.证候相兼(没有矛盾):表实寒证
6.证候错杂(至少一对矛盾):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证
7.证候转化: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8.证候真假:(1)寒热真假:真出现在内部、中心(胸腹冷热最关键);假表现在四肢末端、外部。真热假寒(阳盛格阴)、真寒假热(阴盛格阳)。
(2)虚实真假: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第九单元 ▲病因辨证
1.喜证: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
2.怒证: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甚至呕血、发狂、昏厥。
3.悲证:善悲喜哭,精神沮丧,面色惨淡,神疲乏力;甚者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意志消沉。
4.恐证:恐惧不安,常欲闭户独处;暴病则二便失禁;久病则骨瘦痿厥,滑精遗尿。
5.忧证: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善叹息,胸闷脘痞,干咳少痰,消瘦,神疲乏力。
6.思证:表情淡漠,神思恍惚,食少纳呆,胸闷脘痞,腹胀便溏,甚者心悸失眠。


第十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
1.气虚证:气短懒言,体倦乏力,舌淡脉虚,自汗,动则加重
2.气陷证:气虚+脘腹坠胀,大便稀溏。或内脏下垂、脱肛、阴挺
3.气不固证:气虚+自汗、流涎不止;遗尿,大便失禁;妇女崩漏,滑胎;男子遗精、早泄
4.▲气脱证:呼吸微弱,汗出不止,口开目合,神识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
5.气滞证:胀痛、窜痛、攻痛,部位不固定,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弦。
6.气逆证:(肺)咳嗽频作,呼吸喘促;(胃)呃逆、嗳气,或呕吐、呕血;(肝)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7.气闭证:突然发生势急、症重之昏厥,或内脏绞痛,或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弦有力等。
8.血虚证:面色、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健忘,手足发麻,脉细无力。
9.血瘀证:刺痛、痛久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肿块,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肌肤甲错,舌紫暗,有瘀斑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10.▲饮证
痰饮——饮停胃肠。脘腹痞胀,呕吐清涎,胃中振水音,肠间水声辘辘
悬饮——饮停胸胁。胸胁饱满,胀痛,咳嗽,转侧则痛增,脉弦
支饮——饮停心肺。胸闷心悸,气短不能平卧
溢饮——饮溢四肢。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


第十一单元 脏腑辨证
1.脏腑关键字定位:心-心悸;肺-咳喘;脾-食少、腹胀、便溏;肝-情志相关,循行部位:巅顶,两目,乳房,胸胁,少腹,会阴;肾-腰膝酸软;胆-胆怯易惊;胃-胃脘疼痛,呕吐,呃逆,嗳气
2.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由轻到重。
3.心血虚:色白无热象;心阴虚证:色赤有热象。
4.痰蒙心神:有痰无火;痰火扰神:有痰有火。两者共同症状都有神昏。
5.风寒犯肺:有表证,脉浮紧;
寒痰阻肺:有寒象,苔白腻,脉弦滑。
6.风热犯肺:有表证,脉浮数;
肺热炽盛:热象,舌红苔黄,脉洪数;
痰热壅肺:痰黄稠量多,苔黄腻,脉滑数。
燥邪犯肺:燥邪犯表。
7.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都有脾气虚的基础见证。
8.胃气虚证:胃部按之觉舒,气短懒言,神疲乏力;
胃阳虚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
胃阴虚证:胃脘嘈杂,饥不欲食,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
9.肝血虚:血虚,无热象;肝阴虚:阴虚,虚热表现明显。两者共同症状是头晕眼花。
10.
肝阳上亢▲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失眠。
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肝火炽盛
目赤肿痛,胁肋灼痛,口苦口渴,吐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11.肝阳化风(上实下虚)、热极生风(实热证)、阴虚动风(阴虚证)、血虚生风(血虚证)
12.胆郁痰扰:胆怯、惊悸、烦躁、失眠、眩晕、呕恶
13.肾阳虚: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虚寒症状;
肾阴虚: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虚热症状;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有关,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
14.肝胆湿热:胁肋胀痛、胁下痞块、黄疸、口苦等肝胆疏泄失常症状+寒热往来,阴部瘙痒、妇女带下黄臭。
湿热蕴脾:脘腹胀闷、纳呆呕恶、大便溏泄等受纳运化功能失常+肢体困重,身热不扬
15.
肝胃不和
两者都有肝郁表现,胸胁胀痛、抑郁易怒
嗳气、吞酸
肝脾不调
食少、腹胀、便溏
胃肠气滞
肝郁症状不明显,只有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的表现


第十二单元 ▲六经辨证
1.太阳中风证:恶风,汗出,脉浮缓(表虚证)
2.太阳伤寒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表实证)
3.太阳蓄水证: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
4.太阳蓄血证: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
5.阳明经证: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
6.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
7.少阳病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8.太阴病证: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与虚寒症状共见
9.少阴寒化证:无热恶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
10.少阴热化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11.厥阴病证:消渴,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第十三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2.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3.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4.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


第十四单元 ▲三焦辨证
1.上焦:发热,咳嗽气喘,甚则神昏谵语
2.中焦:发热口渴,腹满便秘,苔黄燥,脉沉实,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苔黄腻,脉濡数
3.下焦: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苔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