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调畅神机、激发神应、促进神使、恢复神用”的十六字治疗原则。
调畅神机
《黄帝内经》对“神机”的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等,强调“神机”在机体运行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总结后认为“神机”起到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功能活动的作用,升、降、出、入四种表现形式是人体神机的表现形式之一。
神机是一切生命运动的根本,“神”能够起到统摄、主宰作用,“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等内容,进一步强调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宰地位。气机升降出入、津液输布排泄、经络开合流注等生命活动,只有在神的统帅和调节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神”是人体全部生命活动运行的枢纽,控制人体内部的运行以及人体外在活动,在“神”的主导作用下,机体运行保持动态平衡,使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张锡纯认为,妇人产后小便不通的病机为其气下陷,郁阻下焦,三焦枢机不利,气化失司,遂投以升麻黄芪汤治之,以升提之药调畅三焦气机枢纽,神机以复,小便得通。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于心肾不交型不寐患者常用二至丸为君药治疗,女贞子味苦入心经,以清心火,与旱莲草并用以滋肾水,水火既济,以复心肾枢机,不寐乃愈。
激发神应
《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指出针刺的治疗手法都应该在“神”得到响应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张介宾《类经》亦云:“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经气不应,此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而已,是即所谓不使也。”张介宾强调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神应的重要性,认为“神应”是“神”使与“神”不使的关键所在。
神应是人体对外界刺激(包括治疗、环境、情绪等)的应答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果神失其应,即使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若在进行针灸治疗中,患者出现得气现象即可认为人体对于针灸疗法有所响应,神应则效果非常。故明代针灸大家陈会《神应经》云:“得针灸之妙道者也。”若在汤药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相应表现或症状减轻的情况则说明神有所应,则治疗效果显著。如《金匮要略》中论述到由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引起的风湿病应使用麻杏薏甘汤、五苓散等方剂,以微汗、利小便等治法进行治疗,若服药后风湿患者出现微汗或患者小便自利等症状则神有所应,相应治疗效果显著。心主神明并结合“胃络通心”理论,认为若神无所应,则胃肠道对于药物的吸收功能减弱,治疗效果也相对降低。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调畅神机的基础上,应以神有所应为先,若病情危重,神无所应,则应以激发神应为主。
促进神使
“神不使”一词出现在《素问·汤液醪理论》中:“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以“神不使”为出发点进行延伸,“神使”则是机体在病理状态下,通过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重建生理功能的过程。
“神不使”是指人体营卫调节失调,脏腑功能逆乱状态,引起人体正常机能下降,造成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免疫力下降的病理状态。结合“神不使”理论,我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相关疾病大多数与患者精神情志失调相关,根据《黄帝内经》中“阳明络属心”理论,心神不安进而影响脾胃生理功能。我们提出了开窍醒胃法重建脾胃生理功能,通过促进神使,进而促进胃肠黏膜进行自我修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人在病毒感染时正邪交争剧烈,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亦可出现纳差、便溏、胃脘胀满等脾胃失调症状。诸症皆因病毒感染后造成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引起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因此,在治疗病毒感染后遗症过程中重视促进神使,恢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重用生黄芪、太子参、赤芝、枸杞子等药。生黄芪、太子参益气健脾和胃,脾升清,胃降浊,通过调和脾胃以养心神;赤芝、枸杞子色红入心,养心安神,四药合用扶正驱邪,提高机体免疫力,以达促进神使之效。
在调畅神机、激发神应的基础上通过汤药、针石等治疗手段相结合进行调节,可使人体恢复生理状态,达到促进神使的治疗目的,提高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以及自身免疫力。
恢复神用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神用无方谓之圣。”《类经·运气类》亦云:“神之用,变化不测,故曰无方。”“神用”是指人体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能够得到发挥,体现着机体生理机能与心理活动的和谐统一,“神用之道”即“天地阴阳之道,有体亦有用”。
《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凭借天地阴阳消长,按照四时节气运行的自然规律才能够有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认为人从出生开始的生长发育,机体免疫防御等功能均与自然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只有顺应自然界天地四时变化才能使神有所用,人体的正常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人体气血津液由五脏六腑化生而来,为神所用,为神明发挥各项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建立起神用与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的关系。《素问·三部九侯论》云“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提出五脏藏五神的理论。五脏分别主神、魂、魄、意、志,但心为君主之官御神以主五脏六腑,心所主的神可统摄魂、魄、意、志其他四神,亦可单独参与局部的神志、情志活动,主导机体的意识、感觉、知觉。
《黄帝内经》“五脏藏五神”表明了“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枢纽,以五脏所藏五神为中心,以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九窍、五体、脉道、腠理等作为通道,以气血为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在人体内形成综合交错的网状系统,进而调控人体活动。如果“神不用”则会使人体一切意志思维、生命活动运行均会受到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注重调畅人体脏腑功能,促进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使其为神所用,达到恢复神用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