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芦笋,写作者们常爱冠以“蔬菜之王”的美称,也绝不会忽略,它的营养有多丰富,热量多低,有多适合素食和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大多蔬菜、水果其实都富含营养,但营养往往不是唯一的选择标准。有天看到去年种在露台上的芦笋根苗,新的嫩茎突然在某天破土而出,且每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身姿,像极了被春雷惊醒的绿精灵,光是长在那里,就让人感觉这一刻灵动而美好。露台种的芦笋还是太少,那天晚上就去市场买了些芦笋,简单焯了一下水,炒了点辣椒油洒在上面,那种脆嫩、鲜甜与辣椒油交织在一起带来的味觉享受,比起丰富的营养,要直观多了。不沾染农药的侵袭,不被化肥打扰生长,每一根有机芦笋,都是大自然最纯净的馈赠,它们带着泥土的眷恋,奔赴朴友们的餐桌,只为给朴友们最纯粹的美味,喜欢吃芦笋的朴友,尝尝~营养学家总是热衷于用电子仪器丈量食物的价值,但人们大概永远算不清,春风掀开冻土需要多少焦耳的热量,晨露浸润根系时达成了何种分子交换,当指尖触到那截茎秆时,你才忽然明白,有些馈赠,本就是不能能被数据解构的。就像饕餮们往往会毫不犹豫为美味买单,而不是所谓的功效与营养,此时此刻,才不管它有什么膳食纤维,“咱就图它水灵!"在城里待了几年的母亲,现在也学会了如何善待这般矜贵的时鲜。清明节带了一些芦笋回去,她做了一个芦笋虾仁春卷,做法倒也不难,就是将芦笋切丁,混着新剥的河虾仁在猪油里打个滚,包进半透明的春卷皮,然后放进油锅里炸就行了。那青白相间的馅料在薄皮下若隐若现,光看就直流口水。我侄子举着烫手的春卷满院跑,咬破的缺口露出一抹油绿色,关于营养学的所有说教,此刻都败给了童稚嘴角的那抹油亮的光。
老人家说:"吃芦笋要赶在谷雨前,过了节气,再好的厨子也烧不出水灵劲儿。" 后来才知道,芦笋的生长是场与时间的赛跑。地下的根茎在底下潜伏了一整个冬天,只为在初春顶开土层。一旦冒尖,就会以每天两三厘米的速度生长,稍慢些就会纤维老化。农人常在凌晨打着手电采收,带着露水的芦笋装筐时,枝枝叶叶都在呼吸。
这种稍纵即逝的鲜美,让每个菜市场都上演着相似的场景:经验老道的人常会拿着茎秆底端,轻轻用指甲掐一下,"啪"的一声自然断裂处,便是鲜嫩与老硬的分界线。 关于芦笋怎么吃,其实不用很复杂的做法,越简单越能尝出芦笋本身的鲜甜。斜刀切成寸段,热锅凉油,放两瓣蒜,我妈总说这是"借个香气",蒜片刚泛起金边就倒芦笋,"刺啦"一声就像春蚕啃桑叶,盐花一撒,芦笋尖还支棱着,杆子已经染上油亮,咬下去脆生生的清甜混着蒜香,就白粥吃最是熨帖。
现在天气渐渐热起来了,焯水凉拌最为爽快。 烧一锅滚水,掐掉老根的新鲜芦笋丢进去打个转,捞出来泡冰水镇着。沥干后摆在瓷盘里,浇一勺芝麻酱兑生抽,或是姜末香醋调汁,淋上去碧莹莹的。 午后暑气正盛时夹一筷子,凉津津的汁水顺着纤维淌,就像咬住了春天刚融的溪水。

想要讲究点,就白灼。 选拇指粗的肥嫩芦笋,整根入沸水焯三十秒,捞出来齐刷刷排在长盘里。另起小碟倒鲜酱油,剥两瓣蒜拍碎泡着。夹起一根蘸足料汁,从稍老的根部开始啃,越往上越嫩,最后把打着卷的嫩尖含在嘴里抿化,鲜得人直眯眼。 如果有闲心,还可以试试黄油煎。 平底锅化开小块黄油,芦笋排着队躺进去小火慢煎,撒上黑胡椒粒,盛盘前挤两滴柠檬汁,焦香混着奶香往鼻子里钻。这种做法,能吃出荤腥的满足,配煎三文鱼倒是绝搭。 这青翠的时令货,到底还是吃个鲜嫩本味。老厨子说,过了端午的芦笋就该退出饭桌——其实哪等得到那时节,春末的餐桌上,早被筷子们抢着折断蘸尽人间烟火。相比于大棚菜,人们对时令菜总有种特殊的感情,因时而食,就像是在收藏时光的切片,当某日秋风起时,打开记忆的罐子,那抹青翠的鲜甜,便是春日留给味蕾的温柔遗嘱。世间万物,其实不必计较营养参数的多少,食物最动人的力量,永远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对季节的感知,对生活的热忱。这根有机芦笋,不沾染农药的侵袭,不被化肥打扰生长,每一抹翠绿,都是大自然最纯净的馈赠,它们带着泥土的眷恋,奔赴朴友们的餐桌,只为给朴友们最纯粹的美味,喜欢吃芦笋的朴友,尝尝~69元起 顺丰快递包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