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来的语文

 wxcllcy 2025-04-12 发布于江苏

        课堂上,一旦在投影屏幕上出现了意外画面时,学生就会显得异常兴奋。我就会调侃学生,说他们不喜欢静态的文字,只喜欢会动的画面,最好还是互动的。此刻,学生们就会发出会心的笑声,其实,他们明白老师是在批评那些喜欢打游戏的学生。

       的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功能多样化,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远远地超过了对书本的喜爱。从科学角度来看,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弊多利少的。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语文学习经历。其实,由于时代因素和家庭条件所限,那个时候几乎找不到课外书来阅读。于是,家里墙上的广播喇叭成了我的好朋友。听新闻和报纸摘要是我每天的必修课,没有老师和家长要求,每天晚上八点钟准时收听半小时。也许,我那同龄人中还算可以的普通话也是这样一点点熏陶来的,当然也难免带有一丝乡音。

       后来,我拥有了一台自己的小收音机,我对它的珍爱就如同现在的孩子不愿意放下手机一般。正是从这个小小的盒子中,我领略了大千世界的美好,感受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品尝了社会人生的滋味。

       最喜欢听的是电影录音剪辑,许多优秀的外国电影都是先从广播里听来的。听电影能让我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想象异域风情,想象人物面貌,想象特定场景……后来,我有机会看到电影的原貌了,却感觉所看到的画面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精彩。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够弥补电影画面中的许多不足。

       除了新闻广播、电影录音剪辑之外,广播剧也是我常听的节目。印象较深的是《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故事家喻户晓,然而广播剧演员用声音来演绎则韵味无穷,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那是动画片也难以呈现的。有一个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改编的音乐广播剧令人至今难忘,主人公孙长宁吹奏的那明亮、朴质、优美的散文诗似的长笛声深深地打动了音乐学院的教授,似乎还时常在我耳边萦绕。

       后来,我喜欢上了听小说。印象很深的是长篇小说《没有航标的河流》,每天半小时的小说连播,让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我跟随着小说中的主人公历经生活的磨难,品尝辛劳的滋味,脑海也浮现出一幅幅如诗的画面。读高中时,每天中午的一档评书节目则是我们学生在宿舍的一堂必修课,《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评书家那绘声绘色的演说,都是堂堂精彩的语文课,丰富了我的语言积累,锤炼了我的形象思维,同时也训练了我的专注力。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根植于大千世界,社会百态。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重要的在于你应当成为一个有心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