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君子 (按篇章顺序排列) 一、《学而篇》 1. 第一章(节选) 原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怀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疏解:君子的内在修养首重心性平和。 2. 第八章 原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君子不自重(自律自尊)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会稳固。要以忠信为本,不与品德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疏解:君子从自重、交友、改过三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为政篇》 第十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团结众人而不偏私结党,小人偏私结党而不团结众人。 疏解:君子的公共性精神 vs 小人的私利集团性(关键政治伦理)。 第十二章 原文: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像器皿(只有特定用途)。 疏解:超越工具化存在,追求人格的完满性。 三、《里仁篇》 第十六章 原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通晓道义,小人只关注私利。 疏解:奠定儒家义利之辨的基石。 四、《雍也篇》 第十八章 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虚浮。文采与质朴配合得当,相得益彰,这才是君子。 疏解:完美人格=内在德性(质)+ 文明教养(文)。 五、《述而篇》 第三十七章 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小人总是忧愁不安。 疏解:道德境界决定心理状态。 六、《泰伯篇》 第六章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可以把幼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命运交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不动摇。这就是君子啊! 疏解:君子的政治品格——托孤寄命的终极担当。 七、《子罕篇》 第三十章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疏解:智、仁、勇即“三达德”,是君子的核心德性和能力。 八、《颜渊篇》 第八章 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心好事,不助长别人的恶念恶行。小人则相反。 疏解:君子的价值观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感,并施加影响于社会、于他人。 九、《子路篇》 第二十三章 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和谐而不盲从,小人盲从却不和谐。 疏解:多元共生的处世智慧 vs 表面一致的功利附和。 十、《宪问篇》 第二十七章 原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疏解:言行关系中的"耻感文化"——儒家实践哲学的关键。 十一、《卫灵公篇》 第十八章 原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君子以道义(该不该)为根本,依礼制(怎样做)实行,用谦逊表达,靠诚信完成。这才是君子! 疏解:君子的完整行为链:义(内核)→礼(方法)→逊(态度)→信(保障)。 第十九章 原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君子担忧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 疏解:反求诸己的修养路径,呼应"人不知而不愠"。 十二、《季氏篇》 第十章 原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君子有九种要考虑的事:看要考虑看明白,听要考虑听清楚,脸色要考虑平易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忠诚,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有疑问要考虑如何请教,生气时要考虑会有后患,见到利益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疏解:从感官控制到行为选择的全程自律。 十三、《阳货篇》 第二十四章 原文: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君子有勇无义会坏事,小人有勇无义会偷盗抢劫。 疏解:勇德必须受“义”(义者宜也)的节制,否则将走向反面。 十四、《子张篇》 第七章 原文: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的气质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严肃,接近后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严谨不苟。 疏解:君子的形象管理:距离感(威)→亲和力(温)→原则性(厉),三者辩证统一。 【君子人格体系】 | 维度| 核心命题| 关键章节 | |----------------|---------------------------|---------------------| |价值本体|义以为质| 卫灵公18、里仁16 | | 修养方法| 文质彬彬 + 九思 | 雍也18、季氏10 | | 处世智慧 | 周而不比 + 和而不同 | 为政14、子路23 | | 精神境界 | 坦荡荡 + 不忧不惧 | 述而37、子罕30 | | 实践准则 | 耻言过行 + 托孤寄命 | 宪问27、泰伯6 | 考据说明 1. "周"字训诂:郑玄注"忠信为周",与"主忠信"(学而8)形成互文 2. "君子不器"在《礼记·学记》中发展为"大道不器"的哲学命题 3. 朱熹将"智仁勇"三德与《中庸》"三达德"理论体系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