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逝的米香:谁偷走了我们的米糕?

 朴自然官方 2025-04-13 发布于贵州

清晨六点的巷口,再也寻不见那缕熟悉的白色蒸汽。曾经唤醒整条街的米糕香气,如今只存在于80、90后的记忆里。那些印着吉祥纹路的蓬松米糕,那些咬下去会弹牙的质朴甜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米糕的消逝,是一场关于时间的败退。

传统米糕需要"三浸三磨":大米要浸泡整夜,石磨要转够三百圈,米浆要自然发酵小半天。在这个外卖三十分钟不到就投诉的时代,谁还愿意为一笼米糕等上十几个小时?现代人发明了速发粉、电动磨浆机,三小时就能做出"米糕",但那口感,老匠人说得实在:"像嚼着发泡塑料"。

更深层的,是味觉记忆的断层。

当代孩子的味蕾,早被各种香精和添加剂惯坏了。他们习惯了蛋糕房里浓烈的甜,饮料中刺激的酸,再也品不出糙米本身那若有似无的回甘。一位老师傅苦笑着说:"现在的孩子管米糕叫'没味道的蛋糕'。"这种代际间的味觉鸿沟,让传统手艺失去了最自然的传承路径。

经济法则的无情碾压,做一块正宗米糕要十二道工序,相比之下,奶茶店员工一小时工资能买二十块米糕。那些传了三代的木制模具,那些摸得发亮的竹蒸笼,终究敌不过计算器上冰冷的数字。菜市场里最后一个米糕摊主老李说:"不是不想做,是实在做不起了。"

偶尔能在超市冰柜里见到"传统米糕",真空包装上印着怀旧的宣传语。但撕开袋子,那股防腐剂的味道就扑鼻而来。美食博主们还在复刻"古法米糕",用着进口糯米粉和电子秤,却再难还原记忆中的味道。

真正的古法,藏在老匠人长满老茧的手掌纹路里,藏在柴火灶台数十年的烟火气中,这些,都是工业文明无法复制的密码。

米糕的消失,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亡。当"慢"成为一种奢侈,"等"变成难以忍受的煎熬,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滋味,就注定要走进记忆的博物馆。我们得到了效率,得到了便利,却在不知不觉中,弄丢了最质朴的米香。

璞心米糕,既没有高科技,也没有黑科技,但手工制作的工艺,是人家吴兴饭团妹的吃饭家伙。

生态米糕

360克/盒 108元起 顺丰包邮


(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