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中正、中庸的道义 中条山客 “中”者中间、中央、中心,又引申为内部、内里、一半、中介、得当、符合、可以、行、击中目标等。古籍《尚书·大禹谟》载:允执厥中。《周礼·地官·大司徒》云:以五礼防民伪,而敎之中。《左传·文元年》:举正於中,民则不惑。古人又将“中”与四季生长联系起来,《前汉书·律历志》载: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中”即为“内”之意。列子在《力命篇》中云:“得亦中,亡亦中。”这里的“中”是一半的意思。 “立”者看事物、观现象、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态度等。中立者,中正独立,而不偏倚。唐人白居易 在散文《养竹记》中写道:“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在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来说,“中”者在中心、中间或中央;就一维时间来说,“中”是处在某个时间段的中间点上。任何人、事、物处在得当、适度、适中的位置上,即为“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正” ,就是正常、正直、正确,事物运行状态我们都可分成两种相对立的是非状态,凡符合执政者所倡导的利益行为准则的,就是执政者的“正”,否则就是“不正 ”。 华夏古籍《易经》中多处讲到“正”,是指“符合自然规律”或“符合人的道德规范”,“道”就是轨道、位置、规则,“中立中正之道”,就是一个事物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它有一个运行范围,它又在这个运行范围的中央轨道上运行。“正”就是它符合客观规律,“中”就是它处在运行范围的中间。对于人来说,就是指人在社会规范的程序层次上行事,它行事有一个许可范围,它又处在这个范围的中心。 华夏宝典《易经》中的“中正”位。在一个卦中,有内外卦,内卦第二位爻和外卦的第五位爻为居中,当第二位为阴爻时,是阴居阴位,为得位;当第五位爻为阳爻时,是阳居阳位,也为得位,这时第二位的阴爻和第五位的阳爻为居中得位,它们就是“中正之位”, 占筮得此情况,大吉。一般情况下,得位象征得道,符合客观规律,是吉利的。失位象征失道,违反客观规律,是凶险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互为转化的。一般情况下,如不当位,但能得中,仍可吉利。 儒家中庸之道。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实乃至圣先师之圣谕也。“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就是抓住事物的中心、核心、本质,对人来说,它的先天本性是善的(人具有天的善性),如何才能行善呢?就是要按“道”的要求行事,这个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所以我们处事时,就有“道”的约束,在一个可行的范围内。不要超出这个范围走极端,要恰到好处又各方兼顾。它不是折中主义,它的前提是遵道,要守规矩,同时有善,做到善、仁、诚、道(信、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庸之道”,是从中正之道推演而来的,是一种思想,是人的处事哲学。 中立、中正的道义有三:其一,它是我们趋吉避凶、和谐生活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这样行事就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就能与天地保持一致,得到天地赋予的能量,避免天地之势伤及自身,就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得到人们的赞同,就能顺利。 其二,因为它有“正”,就是每个人的定位,这个“定位”是宇宙时空和社会给它的位,它在这个位上行事,做自已的应该做的事,就不影响别人的运行轨迹,这样社会才有秩序。它有“中”,就是适中,它处于中心,外面就有保护层,它就有这个活动的空间。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就是四方八稳,有稳固性,就是“贞”,与天相通,与天一致,是“天人合一”的前提,“中”,有中,事物才有广而大的范围,才有较长的运转周期,事物的生命存在就有相对稳固的时空。 一事当前,莫被甚嚣尘上的意识形态所左右,莫被一己私利所蒙蔽,莫被家庭、团体的小利所遮掩,坚持中立、中正、中庸、客观、公正之道,将为我们赢得一个广阔的天地,宏大的舞台,阳光的未来。 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陕州上阳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