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头一角 
汕头小公园 漫谈潮汕文化 ◆ 陈坤达 
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潮汕地区便有先民的活动和聚居,人们以采集、渔猎为生,处于原始社会新石器阶段。近代以来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即可证明:潮安县金石石尾山贝丘遗址出土了手斧等打制石器;南澳岛隆澳镇的象山,发现了编织纹夹砂陶片等等;而距今6000—8000年的先人遗址就更多了,有陈桥、濠江大望山、池湖、梅林湖等处,出土了磨制石器和软陶器,这是先民渔猎并从事原始农、牧业的生活标志;而商代的浮滨墓葬群,则是潮地较大规模、可以称为“大型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很多出土器物与中原地区相类似,或可证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周朝文物有潮阳县出土的西周礼器铜甬钟、惠来出土的西周铜剑和纹饰陶盖、兴宁出土的战国编钟等等。那么,最早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先民是哪一民系呢?陈家麟在《潮汕地区先民考辨》中认为,闽越族是潮汕先民主干,即“福佬”,源于中原,因战乱和黄河流域的拓展而南来。不过,在此之前应有“百越土著”,即原住民,不然无法解释8000—10000年前的先民生活遗存(那时中原文化远未进入),只是中原文化太强劲、太先进,一旦进入就居于主导地位,并从此开始了较为正统的文明演进,土著文化则渐渐式微。秦朝建立以后,于始皇二十八年派屠睢率军经灵渠南进五岭,揭阳岭是秦军驻地(现丰顺“揭岭飞泉”有军营旧址);三十三年,又派任嚣、赵佗率军统一岭南,置郡县,潮地在龙川县辖内。中原地区尤其是关中地区先进的文化开始源源进入潮地,改变着潮地的文化生态。公元221年,秦亡汉兴,赵佗趁机建立南越国,在其后近百年的时间里与西汉中央王朝博弈,称臣—自立—战争—归化,南越国晚期,出于军事和管治上的需要,在龙川县辖区内,另置揭阳县(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任命西汉王朝派到南越国当人质的史定为首任县令。从此,潮地正式进入县级行政管治时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史定来自帝国的心脏—长安,在其治内中原先进文化进一步在潮地扎根,奠定了地域文化的基础。揭阳域内考古发现,这一时期潮地使用了铁器,还有中原庙署痕迹的大板瓦和瓦当等。当时揭阳县的疆域北至龙岩、东至龙溪、西至龙川、南到海岸。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相吕嘉叛汉自立,汉派楼船将军平南,兵出揭岭,史定“自属归汉”。南越平定后,仍置揭阳县,封史定为安道侯,赐姓揭,食邑揭阳五百户,领揭阳令。此后的一段时期,揭氏世袭管治揭阳县。中原文化更直接地进入潮地。澄海龟山遗址是汉代潮文化的重要代表,有一个建筑平面正是汉代长安民间建筑的翻版,类似今天的“下山虎”;墓葬也带有明显的中原建制。这一时期,潮地的文化中心在今榕城以北,丰顺—五华一带(有大量的考古发现为依据。初步推断,早期揭阳县的县治在今五华县的狮雄山一带)。约四百年后,中原地区发生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给潮地带来了深远历史影响。那就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文化学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场动乱与其后的“永嘉之乱”使整个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战争的火海。为寻求安定的生活以自保,上至王公望族,下至农工士商,纷纷向南逃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其中有一大批难民来到福建,在莆田作短暂停留,沿东南沿海进入潮汕地区。丰饶的潮汕平原接纳他们,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大陆农耕文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各地的先进文化在潮地集其大成,融会聚合,构筑一方文化的主体、流韵至今。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加强管治提出了新的要求。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潮地分设海阳、潮阳、海宁县和绥安县,隶属东官郡;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单独设置义安郡,并增设义招县。人口密集、南北文化交融是这个时期潮地的最大特色,“庶己中州”。潮阳铜孟出土的砚台和青瓷羊,均从有效地角度印证中原文化的传播已“及于殊俗”;佛教也在同时期传入潮地—潮阳西岩是佛教南来的重要传播点。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1年),废郡建州;十一年(公元583年),首置“潮州”(取“潮水往复”之意),潮地进入封建经济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饶宗颐先生《潮州府志》有详细记载),潮州之名延续至今。唐总章二年(公元699年),泉、潮一带蛮僚啸乱,唐王朝派陈政、陈元光募58姓军校平叛,局面迅速得到控制。为加强管治,陈元光奏请朝廷准置漳州。这平叛的主力军58姓军校便从此定居下来,开枝散叶,加速了汉文化在潮汕地区的传播。现在台、漳、潮地的许多宗族,都是这些军校后裔的流布。自隋朝起近80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几个朝代,潮汕地区处于历史发展的稳步上升时期。虽然北方不时发生战乱,南方还是比较安定的。有几件大事对潮汕文化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韩愈等一批京官先后刺潮,“十相留声”;二是佛教进一步发展,敕建开元寺;三是在两宋时期文化教育蓬勃兴起。此三点加上中原汉人南来入潮持续不断,大大加快了潮汕的开发和文化的发展。宋陈尧佐有诗云:“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相当有水平的潮汕文化。这一时期,潮州可以烧制相当精致的瓷器;木雕、石刻与北方先进地区相比,毫不逊色;今天潮州古城和湘子桥就是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发源于揭西的“三山国王”、盛行于东南沿海的妈祖崇拜和源于北方随移民南来的神祇一同成为潮人共同尊奉的神明,构成潮地的信仰;通畅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宋代起增加了潮州这个重要海港(凤岭古港有“兴国丁丑”碑石为证);南澳天后宫记有“宋番舶建”;澄海隆都出土一批宋钱;海阳学宫的建立可证宋时文教之盛。教育振兴致人才辈出,“前七贤”赵德、许申、张夔.、刘允、王大宝、卢侗、吴复古即是这时期杰出的代表。南宋末年,宋室在元兵追击下,于公元1276年南下,怆惶退至潮汕地区,驻柘林、过南澳、循海西去,亡于涯州。次年,文天祥率勤王义军入潮,在莲花峰望帝不见,最后败亡于五坡岭,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元悲歌。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中原汉族农耕文明与蒙元游牧文化的对决,其结果是中华文化的整体溃败。但是对于潮汕地区来说,却因祸得福。处于封建社会最高峰值的宋代文化,随败军散落、积淀于潮汕民间,推动了潮地文化的进步。比如:源于宫廷的雅乐—笛套音乐扎根、开花于潮阳;烹饪、筑造、绘画等等宫廷艺术,也飞入潮地“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这一国难,大大激发了潮地民众的民族感情,增加对汉文化的认同和向心力,对以后潮汕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自宋末元初至清中、晚叶的500年间,潮汕文化全面进入成熟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文化教育空前兴盛发达。府县兴学,各县均有孔庙或学宫;一大批书院出现,王阳明的理学思想在潮汕传播;著书修志蔚然成风。在这样的崇文重教社会风气的推动下,潮地人才辈出,登科人士众多。最突出的有翁万达、薛侃、林大春、林熙春、周光镐、唐伯元、郭之奇、肖端蒙、郑大进、黄仁勇、丁日昌等。嘉靖年间林大钦,高中甲辰科状元而达顶峰。他们各具学术成就,业绩卓著,其著作成为潮汕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同时,各种民间艺术进入高度繁荣的历史阶段。潮州城和一批寺院的修筑以及私家园林的出现,体现了民间匠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戏剧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并迅速发展,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就有详细的记录;书画等工艺美术相当兴盛,尤其是潮绣、抽纱、陶瓷、金木雕、石雕和嵌瓷,精细雅致,闻名域外;宗教信仰方面,佛教进一步传播,寺院、丛林如雨后春笋,遍布潮汕。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转移向潮州府城。综上所述,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潮汕文化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在隋唐之后,随着北方移民的大规模进入,北方文化的不断补充,加上自身的发展,潮汕文化在中华文明大家庭中独树一帜、独具特色。但是,迟至晚清,潮汕文化依然是中原农耕大陆文明的延伸,还没有接受海洋文明的洗礼。所以,不妨称之为旧潮汕文化。汕头的形成和发展是潮汕地区那个特定时期的缩影。比如,人口的集聚。汕头的住民无不是开埠后从周边县区迁移而来。人是文化的载体,移民带来了各地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等。各种不同文化,再加上随之进入的西方元素,碰撞和融合,何等的丰富多彩、煌煌大观!开埠使汕头文化生态急速转型,潮地呈现了前所未有社会活力。新兴的汕头市—商埠和商港—成为大潮汕的中心城市,具有了典型的大港口的一切特征,周边区县则成为商港的腹地和卫星,独立性相对降低。汕头市产业架构的发展紧紧围绕商港服务。随着商贸的发展,周边的人力、物力源源不绝注入汕头,堆积成一个商业高地,一大批企业家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潮人青年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间,到南洋、欧美“过番”,经商创业,不断创造商业奇迹,从此一个新的商业名词在全世界传播—“潮商”。外来文化的进入,给潮汕文化注入了新的鲜活元素,使这一地域文化有了世界性的精神诉求。这个过程,作为了潮汕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龙头城市的汕头市无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引领了文化的转型,确立今天对潮汕文化的基本表述,即:“传统文化之集聚、开放和合的精神”。所以我们说,一、潮汕文化从来不封闭;二、汕头是潮汕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潮汕文化创新的发源地。开埠后,汕头所代表的潮汕文化生态产生了根本的、动筋动骨的深刻变化。此前的潮汕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延伸和交融,以大陆性农耕文明为主体,局限于潮地;此后的潮汕文化则是充分吸纳外来文化(不管是自觉还是被迫)后的凤凰涅盤,浴火重生,一变而以海洋文明为主体,并迅速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潮水处就有潮人,有潮人处就有潮汕文化”。所以,汕头埠后的潮汕文化可称之为“新潮汕文化”,中心在汕头。作者简介: 陈坤达,汕头市作家协会主席,市文史研究员,《潮汕史稿》编委。研究方向:文学创作,潮汕文史及区域经济理论。出版:地方风物志《一个古镇的情景与记忆》,散文集《情感的片断》、《舌尖上的潮汕》等十部;主编《我们濠江》、《珠浦志》、《鸥汀背寨》等;潮剧《古城风雷》、《淑芳亭》原著;《汕头赋》入选全国“百城赋”。获奖:全国、省、市各项奖项四十多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