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国寺] | 江南第一木构

 建筑维生素 2025-04-14 发布于陕西
(摄影 豆瓣 @Ravello)

保国寺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灵山山腰,始建于东汉,初名灵山寺,唐代会昌法难中被毁,后于唐广明元年(880年)重建,由唐僖宗李儇Xuān赐现名。

保国寺的大殿-大雄宝殿 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距今已经1009年。就建筑美学而言,堪称江南十五省古木构之最。被誉为江南第一木构,堪称宋代大木作建筑的活化石。

成书于北宋的《营造法式》,是我国第一部官方下令编修的建筑典籍,正式颁布实施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它是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写照,是中国古代建筑营建最重要的一本书,被誉为“整个中古时期世界上最完备的建筑学专著。”保国寺大殿重建于1013年,比1103年的《营造法式》早整整90年问世。《营造法式》作者李诫,当时任宋代的将作监官员在编修该书时,借鉴保国寺大殿内容达十几处之多!如“材”的断面比例关系、单材与足材的不同概念、下昂的应用与榫卯开挖要求,#蝉肚绰幕 #虾须拱 #瓜棱柱 #七朱八白、藻井形制等,有的甚至成为当今的存世孤例。

伴随着《营造法式》向全国推行,以保国寺大殿为代表的11世纪最先进的木构营造技艺,成为全国古建筑修建的技术标准。

(摄影 豆瓣 @Ravello)

大雄宝殿历经千年至今,也曾经历过多次修缮改造。尤以清代前期的几次修缮为甚,较大地改变了大殿的平面与空间形式。外观上最为显著的是增加了周边的“副阶”,使大殿宋式外观原貌变为清式带副阶佛殿形式。大殿现状面貌基本上就是清康熙年间重修改造的结果。

大殿平面图 张十庆《关于保国寺大殿平面、空间形式及厦两头做法的探讨》

尽管现状大殿较原初宋构有了不少的改造和变化,但基本的架构、瓜棱柱、斗拱等木构构建仍保持着宋式特征。许多《营造法式》中的经典构造依然能够在遗存的结构中印证。

大殿现状纵剖面(中进间南视) 图 张十庆
大殿现状横剖面(当心间西视) 图 张十庆

第一个特点是平面布局进深大于面阔。保国寺大殿是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厅堂式构架体系。所谓面阔,就是横向上;所谓进深,就是纵向上。

第二个特点是斗拱用材断面高宽比3:2,达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强受力效果。保国寺有着复杂的斗拱结构,它的斗拱用材是五等材,藻井用材是七等材,吻合《营造法式》用材规定。更为厉害的地方在于,斗拱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这个比例兼顾了构件的刚性、强度和出材率等问题,达到最理想的受力效果和最高出材率的经济适用性。

宋《营造法式》中,将建筑用材分为八等:

一等材高九寸,厚六寸,用于九间大殿或十一间大殿。

二等材高八点二五寸,厚五点五寸,用于五间或七间大殿。

以此类推,五等材高六点六寸,厚四点四寸,用于三间小殿。

直到八等材,用于殿内藻井或小亭榭。

第三个特点是瓜棱样式拼合柱。保国寺大殿的16根内柱都是瓜棱柱样式,用较细的圆木通过暗榫拼合成粗柱,这在宋代木构实物中非常罕见。由于大木难得,保国寺承托屋架重量的柱子则由多段木材拼合而成,即拼合柱又称为瓜棱柱。瓜棱(楞)柱,即柱子外部带楞,起源于汉魏时期的束竹柱。

有的柱子是用整木刻画出瓜棱,而有的柱子是多根木料直接拼凑到一起形成瓜棱,保国寺则是典型的以小拼大。将多根小木料拼合到一起形成大柱子,保国寺大殿的柱子在宋代木构遗存中极为罕见。小料充当大材以承重,是提高木材利用效率的好办法,也是营造法式的关键要求:大料做梁,中料做柱,小料做拱枋——大料不可小用。保国寺大殿以小料成大材,节约木料的同时又兼具有独特别致的艺术效果。

保国寺大殿藻井  图 无用研究社

第四个特点,保国寺的藻井在现存古木构中也属另类。不同于明清时期的小木作藻井,保国寺的藻井更注重与结构的统一,通过结构的韵律营造美感,藻井与房屋梁架是形成整体关联。大藻井利用补间铺作承托,而小藻井则被山面檐柱柱头铺作里跳插入的虾须拱承托。

《营造法式》中提到,丁头拱中,若只里跳转角者,谓之虾须拱
虾须拱是古建筑中斗栱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用于小藻井或平棊四角。其特点是形状细长,类似虾须,因此得名。虾须拱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在结构上起到支撑和稳定的功能。


保国寺大殿阑额“七朱八白” 图 无用研究社

第五个特点是“七朱八白”阑额彩画。大殿梁架阑额上均匀分布着一道道白色条块,这是唐宋比较流行的一种装饰彩画形制,俗称“七朱八白”。

保国寺大殿阑额“七朱八白“  图 无用研究社

“檐额或大额刷八白者,随额之广……二尺以上者,分为七分,各当中以一分为八白,于额身内均作七隔,其隔之长随白之广,俗谓之七朱八白。”

一道道白色条块均匀排列,这是宋《营造法式》中所载的一种赤白装饰彩画。保国寺大殿的七朱八白,比例和形制都与《营造法式》中所载内容吻合,这也是国内宋代木构建筑中的唯一案例。

蝉肚绰幕:一种名为蝉幕仿的小构件,与蝉肚子上的花纹相似,位于大殿前檐柱在阑额与柱子相交处。

阑额卷杀:大殿前檐阑额两端入柱处带卷杀,一种为了美观而将阑额入柱子的端部由直角砍削形成弧线形的做法。

(摄影 豆瓣 @Ravello)
如今的保国寺已不再是单纯的佛家寺庙,它已华丽转身,成为宁波古建筑博物馆,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建筑文化的重任。作为建筑科普基地,保国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他们在这里领略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摄影 豆瓣 @Ravello)
尽管千年的香火逐渐褪去,但保国寺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为文明延续着历史记忆。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一个让后人得以窥见古代文明辉煌成就的窗口。保国寺的这份“功德”,无疑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让我们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更加珍惜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