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逐字精读|《季梁谏追楚师》

 昵称503199 2025-04-14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古文观止第一卷第七篇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

先看一看这一年发生了哪些大事: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

‌1. 北戎攻打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北戎多次骚扰齐国,齐僖公向郑国求救,郑太子忽率军救援并大败戎军,俘虏了两个主帅大良、少良,并砍下三百名带甲戎兵的脑袋献给齐国‌。

‌2. 鲁国确定慰问各国军队的顺序‌:齐僖公为了表示感谢,决定到各国军队的驻地慰问,并送去食物。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后代,依照周朝初年所定的封爵次序,将郑国排在后面。郑太子忽认为郑国功劳最大,对此非常不满,导致后来鲁郑两国之间的冲突‌。

‌3. 郑太子忽两次拒绝齐侯的提亲‌:齐僖公曾两次向郑太子忽提亲,希望将文姜嫁给他。郑太子忽以“齐大非偶”为由拒绝了提亲,认为齐国强大,自己不堪匹配‌。

‌4. 鲁国举行大阅兵‌:为了防止郑国的报复,鲁国在秋天举行了大阅兵,以壮大声势‌。

理一理主要的出场人物:

楚武王

名熊通,楚国第十九位国君,第一个称王的国君。一生多次亲征,致力于扩大楚国疆域,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使楚国成为南方的区域强国。

公元前758年,熊通的父亲楚霄敖去世,熊通的哥哥熊眴(xùn)继位,是为楚厉王(楚蚡冒)。 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熊通弑杀楚厉王的儿子,自立为楚国国君。

熊通即位后,立下“欲以观中国之政”的奋斗目标,着力向东、北两面扩展领土,并要求周王朝晋升自己的爵位,虽然此时东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了,但周桓王对楚国这个蛮夷国家还是十分硬气,直接拒绝。熊通大怒,你既然始终认为我是低人一等的蛮夷,我干脆与你平起平坐,于是自升尊号,是为楚武王。

楚武王继位后,与邓国(今湖北襄樊)联姻,娶邓国公族女子为夫人,史称邓曼。之后便挥师渡汉,远征南阳盆地,攻打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但没有得手。于是楚武王转而攻打江汉平原西部,灭掉权国(今湖北当阳县)。权国虽然国土不大,但国力强盛,楚国从熊渠至楚霄敖都未能把它灭掉,而楚武王实现先君夙愿,灭亡权国。

楚武王灭亡权国后,以权国故地设置权县,任命斗缗为权国县尹,这是春秋时期最早设县的行政体制改革,被史学家称为“春秋第一县”。后来,斗缗占据权县而叛变楚国,楚武王派兵包围权县并杀死斗缗,改派阎敖治理。

楚武王利用周王室衰落之机,西征庸国,东攻扬越,一直打到湖北东部一带,曾经一直被动挨打的楚国,如今终于要向外扩张了。楚国又陆续击败了邓国、郧国、绞国成为了当时锋芒毕露的第一批霸主,与郑庄公、齐僖公并称为春秋三小霸。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率军首次踏上讨伐随国的征途。伐随的难度前所未有,随军精良的武器是他们最大的战斗力。虽然楚国军队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但第一次攻随战争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十六年后,年已七十头发花白的楚武王再次踏上征途,这一次攻随战果仍不理想。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出发之前他对夫人邓曼,也就是邓国国君的女儿说:“我怎么心神不安,有种不祥的预感呢?”邓曼说:“这是你的大限将至了。”结果当大军行走到汉水东岸时,楚武王心脏病突发,病逝于樠(mán)树下‌。

楚武王曾三次率军讨伐随国,并在第二次伐随时自升尊号为王。本文所记载的就是楚武王第二次率军讨伐随国时的情景。就在这次伐随后,楚武王强求随侯替楚国向周天子要尊号,楚武王说:“我们楚国是蛮夷,但现在中原诸侯都背叛周天子互相攻伐。我也有一支不像样的队伍,想凭借这支军队参与中原的政事,请求周王室尊封我的名号。”随侯畏惧楚国的兵威,只能照办不误,派遣使者向周天子进言,请求尊封楚国国君名号,但周天子没有同意。

公元前704年,随侯通报楚国,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尊号。楚武王闻讯大怒说:“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很早就去世了。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但也只封他子爵封号,让他住在偏远蛮荒的楚地。此后蛮夷部族都顺服于楚国,而周王室却迟迟不提升楚国爵位,那我就只好自升尊号。”于是当即自称王号,称为“楚武王”。

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

——《史记·楚世家》

楚武王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当时周王室衰微,对楚国无可奈何。

图片

▲ 楚武王谱系 ©惟真坊

斗伯比

芈姓,斗氏(若敖氏),名伯比。楚国第十四任君主楚若敖熊仪的幼子,楚霄敖熊坎的弟弟,斗邑人,今湖北郧西人。斗伯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楚国令尹,也是楚国第一位令尹,斗氏鼻祖。令尹权力很大,是政府最高长官,楚国二把手,仅在国君之下。

若敖氏是活跃于春秋时期楚国的芈姓家族,祖先为楚国第十四任国君楚若敖熊仪,若敖氏是以他的谥号若敖为族称,在其内部又分斗氏和成氏两个支系。

“若”是地名,大概是熊仪即位前的封地;“敖”是楚语中的军事统帅,职位仅次于君主。熊仪为太子时,曾兼任军事统帅,故称“若敖”。熊仪即位为君时,楚国还未称王,人们便习惯性地依旧称他为若敖。

熊仪(若敖)曾在郧国(今湖北沔阳县一带)娶妻生子,这个儿子就是斗伯比。斗伯比便以父亲的称号若敖为氏,后又封在斗邑,所以也称斗氏。

斗伯比有四个儿子:斗子文(斗谷於菟)、斗班、斗子良、斗子玉(成得臣)。说起斗伯比的长子斗谷於菟,他的故事非常传奇。

斗伯比的母亲是郧国国君的妹妹,他常常跟着母亲去郧国,结果跟他的表妹,也就是郧国国君的女儿好上了,两人未婚生子。但这孩子没名没份,郧国夫人不知如何处理,干脆就派人把这个外孙丢到荒无人烟的云梦泽里,让他自生自灭。

好在这孩子命不该绝,他不但没有被野兽吃掉,还被一只母虎收养了。靠着虎乳的喂养,他竟坚强的活了下来!

这样又过了几年,有一次郧国国君去云梦泽打猎,发现了生活在虎群中的幼童,吓得跑了回来。郧国夫人大惊,觉得这孩子必非凡胎,便把女儿与斗伯比私通生子的情况告诉了郧国国君。郧国国君感慨万千,连忙派人把这个差点变成野人的小孩抱回来抚养,并让女儿与斗伯比结婚,给了这个孩子一个名分。

当时的楚国方言把乳汁叫做榖(谷),把老虎叫於菟(wū tú),因此给他取名斗谷於菟,字子文,文通纹,即老虎身上的斑纹,也就是斗乳虎的意思。他是楚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令尹之一。斗谷於菟看到国家贫弱,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来救助国家。成语毁家纾难说的就是他。现如今在青海一带还有“於菟”节,在这个节日上,人们扮成老虎祭祀祖先,这或许就是从古楚国传过去的。

斗伯比的儿子斗子文、斗子玉分别是楚国第五任和第六任令尹,斗子良是楚国历史上可考证的第一位大司马。

斗伯比是楚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担任楚国令尹时期,正值楚武王熊通称王、扩张领土阶段,在楚武王攻伐有周王朝支持的随国,并彻底征服随国,以及楚武王称王的整个过程中,斗伯比立了大功。

斗伯比很有识人之明。公元前701年春,楚武王命儿子屈瑕掌管军政,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骚(今湖北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由于对方盟国众多,气势盛大,屈瑕甚为恐慌。于是,他准备请求楚武王增派军队。将军斗廉(斗伯比之弟)反对这样做,斗廉认为:敌方盟国虽多,但人心不齐,斗志不坚,只要打败郧国,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因此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骚。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猛攻蒲骚,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的“蒲骚之战”。

打了胜仗之后的屈瑕因而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从此任何敌人都不放在眼里。过了两年,楚武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打罗国。出师那天,屈瑕身披戎装,向送行的官员告别,然后登上华美的战车,威风凛凛地扬长而去。

送行的大夫斗伯比返回时对御手说:“莫敖(屈瑕)这次出征要吃败仗的!你看他那副趾高气扬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于是斗伯比建议楚武王给屈瑕增加军队,但楚武王没答应。

屈瑕到了前线,更加不可一世,竟然下令军中:“敢谏者处以极刑”,武断专横到了极点。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屈瑕毫不在意,让部队随地驻扎,一点也不做戒备。罗军联合卢戎(今襄樊市西南)的军队猛烈攻击楚军。楚军溃散,死伤惨重。屈瑕乘着一辆战车,狼狈而逃,逃到楚国境内一个叫荒谷的地方,发现只剩孤身一人,自缢而亡。

这就是成语趾高气扬的典故。屈瑕的自缢开创了楚国统帅以身殉职、以死谢罪的先例。屈瑕也是屈氏始祖。

可见,斗伯比是很有才干的,他为楚武王攻随服随出谋画策,起了重要作用。

图片

▲ 斗氏谱系 ©惟真坊

薳(wěi)章

楚国第十六任国君楚蚡冒熊眴(xùn)之子‌。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薳章是楚君蚡冒的后裔,因食邑于薳地而被称为薳章,并以薳氏为姓‌。有人认为薳通蔿,但不是很恰当。薳氏和蒍氏,是一个家族的大、小宗。后来的蔿氏应该是薳氏的小宗一脉,蔿氏小宗在春秋中期一度强盛,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孙叔敖就出自蔿氏,但蔿氏在楚灵王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一蹶不振。

熊率(lǜ)且(jū)比

楚国大臣。

少师

少师是一个官名‌,是君主的辅弼之官,地位次于太师。

季梁

随国贤臣,多谋善断。在出土曾侯乙编钟之前,随国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在春秋时期出了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他被诗仙李白称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他就是季梁。季梁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季梁是春秋初期的随国大夫,后来在战国时期受聘成为魏国大臣,他以谋士的身份在魏国活动。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季梁在魏国担任谋士,此时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魏惠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赵国,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地赶来求见魏惠王,劝阻伐赵。

季梁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便去拜见魏惠王。

“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有很多钱。’我说:'你的钱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擅于驾车。’

大王想成为天下的霸主,取信于天下。现在却凭借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赵国邯郸,来扩充魏国的土地。大王这样做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那个到楚国却向北走的人一样。”

这就是南辕北辙的典故。

楚国和随国

楚国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史记·楚世家》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经过历代楚国君主的经营,其疆域得到极大扩张,国力和区域影响力也已提升。此时的楚国君主楚武王,其在位时间长达51年。这段时间是楚国对外侵略扩张历史的重要一环。

图片

▲ 楚国地理位置 ©惟真坊

随国,姬姓,侯爵。位置在今湖北省随州市。2009年6月,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的曾侯璵(yú)编钟,钟有铭文34行169字,记载了随国先祖南宫适(kuò)辅佐周文王、武王,灭殷后被派遣到今天的随州地区筑城建国,监视淮夷,统领江汉。现藏随州博物馆。

图片

▲ 随国地理位置 ©惟真坊

曾侯璵编钟上有段铭文。

“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舆曰: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ruì)土;君庀(pǐ)淮夷,临有江夏。”

其大意为:曾侯在追溯他的先祖伯括,即南公。南宫适(南公括)受到周天子重用,辅佐文王和武王,完成了攻打殷商的使命,最后安定了天下;周天子派遣南公到南方经营疆土,警戒淮夷,监视江夏的异动。

图片

▲ 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的曾侯璵编钟 ©来源于网络

曾国的建立,属于西周王朝经营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实现了周王朝对江汉地区的有效控制。

随国还有一件很意思的事情——随曾之谜。随国作为历史上明确记载的汉东大国,没有出土过重要的青铜器,反而同一区域,我们发现的同时期文物都证明有一个曾国。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都是形制非常高的国宝级重器,不是大国不可能有这种宝贝。但是文献中没有曾国的记载,后来考古学家发现了曾侯追忆祖先南宫适的铭文,和随国是一个先君。再后来又在曾国墓葬中发现了一个有“随”字样的青铜戈,通过对比印证,随和曾是一个国家,两个名字,文献中录随铭文上刻曾。这才解决了历史界、考古界的一桩“公案”。

图片

▲ 曾侯乙编钟 ©来源于网络

图片

▲ 在曾国墓葬中出土的随大司马戈,刃上清晰地刻着“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的铭文,是所有青铜器物发现中,唯一明确记录归属为“随国”的青铜兵器 ©来源于网络

当新兴的不断扩张的大国(楚国)遇到旧有统治力量(汉阳诸姬老大随国),一段斗智斗勇的鲜活历史就此展开。

01

楚武王侵随,使薳(wěi)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率军侵犯随国,派遣大夫薳章去随国议和。军队驻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随国派少师来负责主持议和事宜。

[注释] 楚:芈(mǐ)姓国。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周成王封其首领熊绎以子男之田,为楚受封的开始。后来楚国自称王,与周处于对立地位。楚武王为楚国第十七代君。楚也称荆。随:姬姓,今湖北随县。薳章:楚大夫。瑕:随地,今湖北随县境。成:讲和。军:驻扎、驻军。少师:官名。董:主持。

这里称楚武王为王,没有称楚子。这个说起来比较有意思,楚国先君叫鬻熊,在商末投周,做了周文王的火师,就是祭祀的时候点火的巫师,地位不高。《史记·楚世家》说他:“子事文王。”像儿子一样服侍周文王。后来到了周文王的孙子周成王封赏开国有功之臣的后代,就把他的后代熊绎封为子爵,最低一档的爵位,封国在楚。其实就是什么也没给,楚当时是蛮荒之地,不归中央政权管辖。很明显啊,你自己去开荒,能不能成听天由命,同样待遇的还有后来的秦。熊绎刚去的时候,祭祀祖先用的牛都是偷的。开拓有多艰辛呢?有个成语“筚路蓝缕”就是为他造出来的,所以楚国既不是周天子宗室,爵位又很低,封国又是南蛮之地,因此中原诸国都看不起他。

到了楚武王熊通,他是一位狠人,杀了自己的侄子,篡位为王。客观来说,他的篡位对楚国来讲并不是坏事,作为春秋小霸之一,楚武王在位51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他开拓疆土,楚国也逐渐强大起来。于是楚武王要求周天子上尊号,爵位给我提一下,我死之后也能有个谥号,相当于认可我为诸侯正统。但周天子就是不同意,熊通一气之下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直接僭越称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这个事儿也是周桓王自己找不自在,诸侯国都没几个听你的了,现在楚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有影响力的大国,来求你,你卖个脸给他一个虚名,说不定他感念你的恩德还能支持你。结果这一搞,潜在的朋友愣是变成了敌人,这就是他没搞明白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自此楚国国君称王,再后来诸国国君都称王就是学的楚国。

到了公元前706年,楚国此时已经占据了江汉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开始向北方攻城略地。楚武王先是攻打申国,但失败了,在回师途中,他顺手灭了权国,将其设为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县。接着,楚武王又盯上了随国,但是这次他没有强攻,而是让部队驻扎在了瑕这个地方,派大夫薳章去谈判。楚国一路远征,军马疲弊,如果能通过谈判便获得随国的忠诚,那是最好的。

随国也是大有来头,开国之君是人称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kuò),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周文王的凡人基础班底,文有散宜生,武有南宫适,周建国后把心腹大将封在随,监管南蛮诸国。在楚国强大之前,随是南方第一强国,楚国也没有底气完全压制他。楚国对随国一直是软硬兼施,所以这里楚国侵略随国却又主动请求和谈。

随国的反应很快,马上派了少师过来主持这次和谈。少师是君主的辅弼之官,可见随国很重视这次和谈。为了更好地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楚国内展开了一次重大的战略会议。首先发言的是楚国令尹斗伯比。斗伯比是楚武王的叔叔,他的一番发言深谋远虑。

02

(dòu)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

楚国令尹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们在汉水以东区域的军事行动效果不好,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

[注释] 斗伯比:楚国令尹,类似太宰首相。楚子:指楚武王。因楚为子爵,故称楚子。我则使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使然:使……变成这样。

汉东:指汉水以东的小国。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大封王族功臣。在汉水以北、大巴山与大别山一带等地,周人建立或保留了一系列诸侯国,以姬姓及姻亲为主,汉水以东以北,诸侯林立,这些封国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旨在监视并阻断荆楚和于越、淮夷的结盟‌。这些封国在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汉水以东地区,即今天的随(州)枣(阳)走廊一带。这些封国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周王朝对荆楚地区的控制,通过分封姬姓诸侯来监视和阻断荆楚与其他部落的结盟,从而维护周王朝的稳定和安全‌。 

曾国(随国)是周王朝“空降”式分封到汉东地区的,担负为周王朝经营汉水流域及淮夷区域的重要使命。这个重要使命与其地处“随枣走廊”的特殊地理区位密切相关。“随枣走廊”位于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是连接中原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因其中有随州、枣阳两座城市而得名。两周时期,“随枣走廊”是周人南下和控制汉江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楚人东出北进的主要线路。随枣走廊还是周王朝运输铜锡矿料的战略通道上重要一段。

图片

▲ 西周时期,铜矿资源从淮河流域到汉水流域,再通过随枣走廊,源源不断地运到周天子所在的镐京。通过周天子分发给各位诸侯或赏赐给大臣,铜和锡是当时重要的战略资源,周王朝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曾国正好处在运输铜矿航线的长江中游枢纽位置,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惟真坊

汉阳诸姬包括:申国、邓国、随国(曾国)、长子国(长国)、唐国、息国、蔡国、道国、应国、沈国、贰国、房国、蓼国、轸国、州国、绞国、郧国等国家。

图片

▲ 汉阳诸姬 ©惟真坊

这里又用了楚子,因为这时候熊通还没有称王,而且称楚子算是对楚王的一贯蔑称。我们在汉东不得志,不能达到目的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为我们国家的军队太威武强大,那些国家看到后很害怕,所以才会团结一心对抗我们。我们得想个办法离间他们。在这些国家里,随国是大国,所以得先从它下手。

古人自称“吾、余、予、我”,有啥区别?

在古文中,吾、余、我、予都可以作为自称,也就是第一人称的代词,其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也就是“余”和“予”,这两个字都是读“yú”。吾、余、我、予,都是表达“我”的意思,比如在《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曰:予欲无言。光是一部《论语》,其中就用到了“吾、我、予”这三种第一人称代词,但是《论语》中好像没有用“余”字来代称我的情况,不过在《左传》中有“余将老”这样的表述,意思就是“我准备告老还乡”,这里的“余”就是当成“我”在使用。

我:在古文中,“我”字最常用,它既可以用来表示单数“我”,也可以表示复数,也就是“我们”的意思,“我”字是相对口语化、生活化的普遍自称。

吾:“吾”字,相对“我”字而言显得更加郑重一点,一般都是用作主语。在两个人的对话场景中,“吾”字比较多见,它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复数“我们”的意思,在春秋时期,“吾”字基本可以和“我”字相通。

予:“予”字,虽然同样也是表达“我”的意思,但是它多见于自述类的表达,所用场合显得比较正式、庄重,比如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余:“余”字用来作为第一人称的情况比较少,它和“予”字基本也是相通的。最大差别的,就是“余”作为“我”的意思使用时,显得更加谦虚一点,因为“余”字有多余、剩余之意,用“余”来表示我的时候,有种我和“你”比起来没那么重要的意思,是一种自谦的表达。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余”和“寡人”“孤”一样,都是君王的自称,所以普通人比较少用“余”字,这也是为什么古籍当中的自称,只有“余”字比较少见的原因所在。

我张(zhāng)吾三军而被(p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jiàn)也。

我们陈列三军,装备盔甲兵器,全副武装展示武力来威慑胁制汉东诸国,这些国家畏惧我国因此团结联合起来谋求抵抗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的关系。

[注释] 临:本义表示从上往下俯视,引申为监视、统治、胁制。被通披。

张:《说文解字》“施弓弦也”,本意是拉紧弓弦,引申为展开、布置之意,如张灯结彩。注意这里大多书籍都注解为:张,扩张、扩大。我们楚国不断扩大三军,并装备上甲胄和兵器,用武力来威慑他们。但个人觉得这里的张解释为展开、陈列更为合适,因为后文有“以武临之”,临本义表示从上往下俯视,引申为监视、统治、胁制。用武力来胁制汉东诸国。既然是用武力来震慑这些小国,那用陈列三军,全副武装效果会更好一些,类似于今天的大阅兵,把先进武器都拿出来展示一下,威慑力更大。

这里解释了前面一句“侵随”却又主动“求成”的原因:楚国未能在团结起来的汉东集团面前讨到便宜,因此需要设法打破这种局面。

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zhàng),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

汉东诸国中随国是实力最强大的。如果随国骄傲起来,一定会轻视那些小国,进而抛弃和小国之间的同盟。小国离散,到时咱们楚国就可从中得利了。

[注释] 张:使……自高自大。弃:抛弃,轻视。

汉东之国就是汉阳诸姬,强大的楚国给他们创造了共同的敌人,所以他们能够同心协力、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楚国。这就和二战结束后,北约的存在一样。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和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成立北约,把苏联和华约作为共同的敌人,北约就能勠力同心,后来苏联解体了,还有俄罗斯,这种联盟一定要有强大的敌人,才具备存在的条件。

而随国(曾国)在汉东地区最为强盛,被称为“汉东大国”‌。随国(曾国)重视农业生产和青铜冶铸业,内修国政,外盟兄弟,综合国力始终居“汉阳诸姬”之首。楚国的目标也很明确,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汉东老大随国(曾国)。

少师侈,请羸(léi)师以张(zhàng)之。

前来谈判的随国大夫少师一向傲慢自大,请藏起我们的精锐军队,故意把我们军队做出羸弱不堪的样子来迷惑他,使少师更加傲慢起来。

[注释] 侈:骄傲自大。羸:使……瘦弱。羸师:故意使军队装作衰弱。

斗伯比分析了楚国在汉水以东区域面临的形势和主要对手。他希望通过瓦解汉东各国,以各个击破。他根据前来谈判的随国宠臣少师自大狂妄的特点,故意让其看到楚军的疲弱,诱使少师相信楚军不堪一击。斗伯比的这番计谋是经典的骄兵之计,但马上就有人泼了一盆冷水。

熊率(lǜ)(jū)比曰:“季梁在,何益?”

楚国大夫熊率且比说:“随国还有个贤臣季梁,这种伎俩一定会被他识破,这么做有什么用呢?”

[注释] 熊率且比:楚大夫。熊率是个罕见而古老的复姓。季梁:随国的贤臣。

熊率且比的话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季梁,也从侧面说明季梁是一个有着国际影响力的人。

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斗伯比说:“这么做是为了以后做打算。少师很得随国国君的宠信,他早晚会取代季梁的地位。”

楚武王本来是想和谈的,但随国少师来了之后,斗伯比提出了更为长远的战略部署,那就是让随国骄傲自大,从而瓦解汉东诸国的战略联盟。熊率且比认为,随国的名臣季梁一定会识破这一计策,但斗伯比的政治眼光更为毒辣,他知道随国的国君并非明君,所以季梁日后必定不会被重用,而少师会取而代之,那个时候才是骄兵之计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楚武王听从了斗伯比的计谋。

03

王毁军而纳少师。

于是楚武王故意损毁军容,迎接少师检阅。

[注释] 毁军:自毁军容,放弃阵容整齐的军阵,故意作出军容不整的样子。毁:放弃,改变。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少师果然中计,回去之后请求随侯追击楚军。随侯听从了少师的建议,准备派军追击楚军。

04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

季梁急忙制止随侯说:“楚国现在正受到上天眷顾,他们的军队故意显示出羸弱的军容是在引诱我们轻敌冒进,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

[注释] 授:付予。楚强盛,古人认为天意如此。

正如楚国大夫熊率且比所言,季梁早就看透了楚国的计谋。季梁犀利地指出了眼下真正的局势:楚强我弱,少师所看到的“楚弱”只是楚国的策略,目的是诱惑我们,君王何必着急出兵!

季梁是怎么看出楚国的计谋的呢?首先,季梁知道,楚国气势正盛;其次,按正常逻辑,两兵交战,一般会把自己强势的一面展示给敌人以壮军威,然而气势正盛的楚国却拉着一支看上去萎靡不振的军队跑到随国城外驻扎下来,这个举动太反常了。所以季梁知道这一定是楚国的阴谋。

楚国经过数任国君的治理日渐强盛,所以说楚国得天授。

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我听说小国之所能抵抗大国,是小国依据道义行事,而大国丧失道义。

[注释] 敌:抵抗。淫:淫乱,暴虐。

季梁并没有从兵法的角度继续分析战争局势,他用了一句千古名言总结了随国能取胜的必备条件。想要以弱取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强者无道,自己内部先乱了。二是弱者必须有道,把内部事情做好,这样才有机会。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什么是道呢?忠诚于百姓,取信于神灵,就是道。

[注释] 信:取信。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国君要考虑怎么施政才有利于百姓,就是忠于民。祝官史官依照真实情况向神灵祷告,就是取信于神灵。

[注释] 祝史:主持祭祀的官吏。正辞:指祝史向神灵祷告时如实说明,不夸大说谎。

今民馁(něi)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现在百姓都吃不饱,君侯您还放纵情享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祝官史官在祭神时虚报功德、欺骗神灵,我不知道这样做行不行,凭借这些怎么能抵抗楚国呢?

[注释] 馁:饥饿。矫:造假、假传。举:古谓杀牲盛馔,指宰杀牲畜并准备丰盛的宴席。《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根据《周礼注疏》的记载,王在举行祭祀或宴请时,会宰杀牲畜并准备丰盛的食物和酒水。具体来说,王每天会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称为“一举”;在斋戒期间,则会增加到三次,称为“三举”;而在大丧、大荒、大灾等特殊情况下则不举行,称为“不举”。矫举:用伪诈之辞称功述德。

说了弱国战胜强国的大前提,季梁话锋一转,直指随国朝政:如今随国百姓正在挨饿,君王却纵情享乐,那些祝官史官还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这样如何能抵抗大国?通过季梁的这番话可知,季梁对随国朝政意见不小。

05

公曰:“吾牲牷(quán)肥腯(tú),粢(zī)(chéng)丰备,何则不信?”

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牺牲,猪牛羊都是毛色纯正,膘肥体壮的。祭祀用的黍稷也很丰盛完备,怎么不能取信于神灵呢?

[注释] 牲牷:纯色而完整的牛、羊、猪。牷:古代祭祀用的牛,毛色纯一。这里指用作祭祀的祭品毛色纯正。肥腯:《说文解字》“牛羊曰肥,豕曰腯。”同意双音词,形容肥壮。腯:壮。粢盛:盛在祭器里供神用的谷物。黍、稷叫粢,装进器皿之后叫盛。粢盛:同意双音词,借指所有祭祀用的谷物。

随侯这句话是对“矫举以祭”的反驳,他耍了一个小聪明。祭祀用的都是上好祭品,与祭祀的祝祷之辞一致,怎么能说是“不信”呢?季梁提出了两点:一是国君要忠于人民;二是祝史要取信于鬼神。有意思的是,随侯可能是心虚,坚信自己“信于神”,但一句未提“忠于民”,似乎也默认了“民馁而君逞欲”的现状。随侯知道自己如果接了季梁提的第一点,会被季梁批判得体无完肤,所以只接了第二点。随侯选择性的失聪,季梁也没有较真,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名臣,一是要给国君台阶,二是季梁能够从任何角度切进自己最终想要表达的观点中去。于是季梁就针对祭祀的话题展开了一番经典有力的论述。

迷信鬼神随侯不是个例,过去的统治者大多都是这样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周王朝一直推行天命理论,所以周王称为天子,权柄由天命所赐,但是随着周王朝衰微,天命好像抛弃了诸侯,祈祷祭祀都没有用了,鬼神的力量无法阻止统序的丧失,所以有人开始怀疑鬼神。在这一思潮的催生下,以季梁为代表的思想政治家们,开始意识到人的重要性,朴素的民生思想有了成长的土壤。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

季梁说:百姓才是神灵所依附的牌位啊,才是国君真正需要祭拜的神主。人民是神灵依附的主体。没有人,哪来的神呢?所以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百姓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

[注释] 硕:大,高大。博硕肥腯:现在是一个成语,形容肥壮。

主:很多资料都翻译为主人。个人觉得翻译为“神主”更好,即供奉先人的牌位。《左传》:丁丑,作僖公主。就是制作供奉鲁僖公的牌位。神之主就是神灵所依附之处,就是祭祀神灵时跪拜的牌位。

博,是说民众的财力普遍存在;硕,是说民众的牲畜高大而繁衍众多;肥,是说民众的牲畜没有病弱残疾的;腯,是说牲畜肥壮完备。

图片

▲ 1953年元旦,面对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国民党在《武汉日报》增刊刊登了一组照片美化其统治,“博硕肥腯”的自夸与随侯如出一辙 ©来源于网络

季梁一开口就震铄古今,比孔子早了两个世纪提出了“民本”思想,并赋予祭祀全新的意义。

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cù)(luǒ)也,谓其备腯咸有也。

这么祷告是想告诉神灵:我国的百姓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百姓饲养的牲畜都长势很好,繁育兴盛,而且都很健康没有疾病,都长得膘肥体壮,各种肥壮的牲畜都有。

[注释] 瘯蠡:六畜所患皮肤病。咸有:兼备而无所缺。

奉盛以告曰:'絜(jié)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这么祷告是想告诉神灵: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和乐,粮食丰收。

[注释] 絜通洁。三时:指春、夏、秋三个农忙季节。

奉酒醴(lǐ)以告曰:'嘉栗(liè)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

在进献美酒时祷告说:请尝尝我们自己酿成的又甘甜又清澈的美酒吧!这么祷告是想告诉神灵:国家自上而下,国君和臣子都有美好的品德而没有做违心的事,也没有说别人坏话的恶行。

[注释] 醴:甜酒。嘉:美好,善良。栗:借指冽,清澈。旨:美味。或说,栗是新收获的粮食。

关于“嘉栗(liè)旨酒”中栗的读音和释义一直有争议。

西晋的经学家杜预认为:栗为谨敬,恭敬的意思。隋朝经学家刘炫认为:栗为穗貌。栗指谷穗的样子。这两种解释都读lì。

从词性和结构来看,嘉和旨都是形容词,美好的意思,栗和酒也应该为同一词性,都是名词。《华阳国志》:旨酒嘉谷,可以养父。嘉谷旨酒,可以养母。从这一点来看,刘炫的解释“栗指谷穗的样子”似乎更为合理,但栗的最初之义是指栗树,栗树的果实也称栗,没有指代粮食的先例。

栗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结满球形果实的果树,果实上长满了刺。栗字本义指栗树或栗树的果实。栗树木材和果实的质地都很坚硬,故栗又喻指坚实、结实。如《礼记》:缜密以栗,知也。由于栗树坚实不柔弱的特点,栗字又扩展为指威严、庄严之意。如《尚书》: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后来,栗又有了发抖、恐惧的含义。至于为何有这种含义,有人认为是假借而来的;也有人说,栗子的外壳多毛又多刺,一眼望去,确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栗字由此便引发了害怕、发抖的意义。如成语“不寒而栗”。

也有人认为栗应为粟的通假字,指谷子。

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认为:嘉,善也。栗借为冽,清也,洁也。认为栗为冽,读liè,清澈之意。“嘉栗旨酒”指又清澈又香甜的美酒。近代学者章炳麟也有不同见解,他认为“嘉栗”可能是“嘉量”的意思,即用来装酒的容器,从酒与饮器的关联,可推断酒之质量。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嘉栗”直接指的是美酒。如晋代潘岳《藉田赋》:黍稷馨香,旨酒嘉栗。将美酒与谷物并提,强调了美酒与佳肴的完美搭配。《宋史·乐志七》中也记载:“嘉栗旨酒,有弥斯盈。”表明美酒和佳肴的丰富和充足。唐代元稹《告畲(shē)三阳神文》:轩然神功,坐受嘉栗。这里的“嘉栗”直接指代美酒,表达了对神灵赐予美酒的感激之情。

所谓馨(xīn)香,无谗慝(tè)也。

由此可见,供奉给神灵享用的所有祭品中,神灵在乎的是君臣上下有美好的品德而没有谗言和邪行。

[注释] 馨香:指用作祭品的黍稷。古人认为鬼神享用祭品并不是吃这些祭品,而是享用这些祭品香味。《宫之奇谏假道》: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谗:诬陷人的坏话。慝:邪恶。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yīn)祀。

因此,君王应该致力于发展农事,给百姓讲习五教,让百姓亲和九族,百姓就会虔敬地祭祀鬼神。

[注释] 三时:农忙的春夏秋三个季节,指农事。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九族:上自高、曾、祖、父,下至子、孙、曾、玄,加上本身。另一说,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合为九族。禋祀:一种祭天的仪式,先点燃柴升起烟,再把牲畜或玉帛放于柴上焚烧,意为让天帝神灵嗅味以享祭。禋:烧柴升烟以祭天。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这样一来,百姓就会和睦,神灵自然也会降福给我们,有了神灵的庇佑那时我们做什么都容易成功。用这些来祭祀神明祖先,才是祭祀鬼神的意义。

季梁果然不是一般人,随侯一开始明明绕开了“忠于人民”那句话,结果让季梁说着说着又给带回来了。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现在百姓各怀心思,民心不凝聚,鬼神没有依附的主体,不知道该保佑谁,君侯您即使奉上丰盛的祭品,鬼神又怎么会赐福呢?

简单的一句话,但非常犀利。说白了就是,随国现在的情况很糟糕,民心不稳,别指望老天能够保佑。

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君侯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建立同盟,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最后季梁说出了自己的战略观点:国君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再和周围兄弟国家建立同盟,也许可以避免灾祸。

06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听了季梁的这些话,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修明政治。楚国就不敢来攻打随国了。

简单分析下这篇文章的结构。

开头引入背景,简要提及楚武王侵略随国,这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随后通过楚国君臣对话引出主角季梁,为后文展现其智慧和勇气做好铺垫。

劝谏部分则一层层展现了季梁的分析与策略:首先识破楚国疲弱的假象,展现其洞察力。紧接着季梁着重强调民众的力量和神灵对民众的关注,这是其策略的核心。最后给出“修政、亲兄弟之国”的行动建议,展示其实践智慧。

结尾部分收束故事,楚国看到随国的改变,不敢侵犯,展现季梁策略的结果与影响。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清晰。从引入背景到引出主角,再到主要部分的分析、决策和结果,最后到结尾的评价和启示,各部分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力的论点。不仅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同时也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

少师和季梁二者意见不一致,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随君也不是完全昏庸无道。他深知自身的实力并不足以对抗强大的楚国,好在他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明辨忠臣,接纳忠臣的意见,及时改正,并不是偏听偏信,凭着自己的感性思维做出判断。在这个层面上讲,随君还是值得表扬的。

本文通过相互映衬塑造出几个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斗伯比、季梁的深谋远虑、知己知彼与随少师之妄自尊大等,形象鲜明生动。其中斗伯比与季梁是正衬,少师、熊率且比与斗伯比、季梁则是反衬。斗伯比之言明净简洁,以紧峭取胜;季梁之论则步步深入,娓娓道来。各尽其妙,相得益彰。

毁灭你的不是无知,而是傲慢。季梁能看清形势,随侯能正视自己,都不是一般人。

07

文章最后,随侯答应整顿内政是因为恐惧,恐惧什么呢?恐惧老天不保佑随国。也就是说随侯听了季梁的话后依然迷信鬼神,并没有真正接受季梁的政治主张。是因为不得已才做出的改变,这样的态度是不会有真正的效果的。

后来随国向楚国求和,楚武王想让随侯帮忙上表周天子求个封号,随侯同意了,楚武王便撤军了。危机解除,随侯又不害怕了,曾经答应季梁的改革内政也不改了,开始宠信少师,百姓依旧过得不好,朝堂依旧混乱,国力依旧衰减。

斗伯比的预判是正确的,正如熊率且比说的:季梁在,何益?但是斗伯比看得更远,“以为后图”。少师果然取代了季梁成为随侯最信任的人。两年后,斗伯比见到时机已到,便提议楚王进攻随国,面对楚国大军的施压,季梁审时度势,建议干脆向楚国服软,并且说:“如果楚国接受议和,那什么都好办;如果不接受,再拼死一战也不迟。”

但少师却不同意,他憋着一口气想同楚国开战,随侯便听了少师的话。公元前704年,楚随速杞之战揭开序幕,季梁遥望楚国的军队对随侯说:“楚人以左为尊,楚国国君一定在左军,左军是精锐部队,君上不要正面作战,先全力进攻右军,而且楚国大将应该都在左军陪同楚王,右军没有名将,一定会被我们击败,右军失败了,左军自然也跟着崩溃了。”

当时还比较讲究堂堂正正的军礼,而季梁这一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还是有一定胜算的。但少师又出来反对,说:“不打楚王还叫什么打仗!一定要速战速决,否则就让楚国人跑了。”随侯果然又听信少师,随侯率军出师,轻敌冒进,草率决战,与楚国硬碰硬,最终大败。随侯连战车都不要了,慌忙逃跑,而少师则被楚国大将斗丹杀死。

随侯没有了少师,只能听从季梁建议,与楚国修和。楚武王本来还不同意,想继续攻随。斗伯比又劝谏楚王说:“随国虽然战败了,但并没有伤到元气,随国的宠臣少师已死,随侯可以依靠的只有季梁,我们无法打败随国了。”于是楚国再次与随国签订盟约退兵。可见季梁对随国的重要性。

之后随国又多次从灭国危机中挺了过来,但列国兼并的大势不可阻挡,随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李白说:“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元朝人的《安轩颂》中说:“随为大国,圣生炎帝,贤出季梁。”到了明清两代,则将季梁与欧阳修并列,成了文人墨客的偶像。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虽然现代人对季梁知道的并不多,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民为本”的先贤,他的思想依旧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微信公众号


惟真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