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清的祖父是“老夫子”陈德霖 吕铭康 ![]() 陈志清 著名老生陈志清(1941—2025),1941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为他开启了京剧艺术之门。他的祖父是被誉为“老夫子”的青衣泰斗陈德霖,以及姑父余派创始人余叔岩,使得他自幼便在艺术氛围中熏陶成长。自小随父亲陈少霖学习戏曲,陈志清也向京剧界多位名师如赵贯一、王瑞芝取经,奠定了自己扎实的基础。 1957年,陈志清进入北京联谊京剧团,正式踏上京剧表演之路。1960年他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开启了系统的专业学习生涯。在校期间,他师从雷喜福、邢威明、陈斌雨等多位京剧名师,潜心钻研了《将相和》《群英会》等经典剧目,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62年,陈志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至北京实验京剧团,开始在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1965年,陈志清调入山西省京剧团,在此期间主演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1987年,陈志清调回北京京剧团,他演绎的《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珠帘寨》等传统剧目韵味醇厚,获得观众们的肯定,在《北国情》《画龙点睛》等新编历史剧中,他又以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 陈志清剧照 陈志清被公认为当代余派艺术的标杆人物。他深谙余叔岩“清刚醇厚”的唱腔特点,在音韵处理上严格遵循“湖广音夹京音读中州韵”的规范。例如,《珠帘寨》中李克用的“昔日有个三大贤”唱段,他精准把握余派“擞音”与“脑后音”的技法,通过喉部颤动与头腔共鸣,将人物的豪迈与沧桑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咬字归韵的精密性,甚至被票友称为“活余叔岩”。 陈志清对余派艺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被观众们赞为当今最好的余派老生之一,他将余派的韵味和精髓通过自己的表演传递给观众,让更多人领略到余派艺术的魅力。在继承余派框架的同时,陈志清注重角色心理的深度挖掘。他提出“演人物而非演行当”,如在《四郎探母》中,杨延辉的“坐宫”一折,他通过眼神的游移与声调的细微变化,展现人物身处家国矛盾中的复杂心境。这种“以情带腔”的表演理念,突破了传统老生“重技轻情”的局限,赋予程式化动作以真实的情感逻辑。 在京剧艺术上,陈志清认为京剧的学习应当像做学问一样严谨认真。他曾说学习余派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更要学习余先生对艺术的态度。余叔岩先生一生都在不断学习、研究京剧,用毕生精力创造了余派艺术,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位京剧人学习。他还强调艺术根基对于演员修养和流派形成的重要性。京剧演员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不断积累和沉淀,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2025年2月9日凌晨,京剧余派老生名家陈志清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陈志清去世后,多名好友怀念,对他的评价几乎全都是:为人低调,不喜欢在公开场露面,对待弟子、学生,是亦师亦友,对普通的爱好者,也是热诚鼓励、尽力点拨。 2025/4/14 青岛 夹缝斋 |
|
来自: 新用户7011Snf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