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海滨悦心书屋 2024-11-21

学习

一)品味故都秋的特点,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体会景与情的关系

(二)理解郁达夫独特的审美风格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秋声渐起,让我们聆听郁达夫笔下那曲独特的秋日私语。在中国文人的笔墨里,秋从来不是简单的季节更替——它是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禅意,它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它是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它是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更是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千古惆怅。而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却以"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独特韵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复制的印记。

(二)自读探究

 

1.速读全文,注意以上字词的读音,找出文章的最关键的一句话。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悲凉

1)结合全文考虑这句话有几层意思:

①作者通过江南与北国之秋的比较,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②从形、态、情视觉、听觉、感觉)三个方面渐次写北国之秋的特征;

③以江南之秋衬北国之秋,用“特别”表示程度的区别,用“来得”表示状态的证候,强调北国之秋的别致情韵。

(2)表达效果:

三个短语既具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先用两个单音节词,又以一个双音节词结尾,语势舒缓,为文章抒情奠定基础。

2.为什么第一段里写作“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是否可以直接简化为“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为什么?

三)选取自己喜欢的经典写景画面并赏析点评色彩观秋色、从量词(动词、叹词)品秋味、从声音赏秋韵)

学生将评点内容写在书的旁白处(1.2题可以作为参考示例)

(四)老师将优秀评点进行展示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淡,悠闲,还带有一丝落寞。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之感,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D.文章表现了作者“浓郁悲伤的感情基调”,散乱的秋景都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D项,作者内心“深情怀念”的。】

2.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 第2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外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2)第3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①“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②“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③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3)郁达夫用在文中使用的人称是多是“你”“我”,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一、检查

齐读一段  并背诵(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二、自读探究

1、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2、郁达夫写这篇文章有什么审美价值呢?请同学们联系文本内容分析。

本文所写的生命虽然由盛转衰,看似悲凉,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一种特别的“悲凉”之美。牵牛花朝开夕败,但它依旧恣意地盛放——即便在破壁腰中,还有让其底下长着几根不茂盛、不茁壮而生命也行将终结的秋草,虽然渲染了深深的悲凉,可它依然去自然地张扬秋意,显示充满悲情的生命状态。盛夏已逝,秋蝉的嘶叫已经“衰弱”,但它依然“声嘶力竭” 地嘶叫,用它的生命作最后的歌唱;秋果亦复如此。面对生命由盛转衰的结局,它们并不放弃、颓废,反而格外努力地绽放其生命的光彩。即使“清、静、悲凉”,但绽放了触动郁达夫情思的别致的美。他把这种经历当做一种审美:无论是秋蝉还是牵牛花,是果子还是蕊,面对生命的凋零仍然展现出最美的生命姿态。

3.最能直接表现作者对故都秋天强烈情感的语句是: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能留得住的话,我愿意将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4.如果把标题中的“故都”改为“北平”,可以吗? 

不可以,“故都”二字含有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底蕴,眷恋的情感,悲凉的感受。

板书

故都的秋(一声故都,一生挚爱)

       悲凉

自然之秋     人文之秋    人生之秋

            悲凉美(雅趣)

三、读写训练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作 

破壁枯草落蕊,鸽声浓茶闲人,秋雨蝉嘶落日,落魄人在故都。

四、总结

1934年,郁达夫写就《故都的秋》,两年后,北平沦陷。

十年后,郁达夫于苏门答腊从林舍生取义,

十八年后,郁达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这就是郁达夫是一个忧的文人,他既有看云的雅趣,又有热血的肝胆。他具有中国士大夫的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故都的秋》,永远的故都、我们的家园。

让我们把《故都的秋》这份秋意封存心底吧——当你们某天走在落叶纷飞的校园,当凉风送来第一缕桂香,郁达夫笔下的这些文字自会苏醒。记住:最美的秋天不在远方,而在懂得聆听的眼睛里;最动人的散文不在书页,而在生活与文学相遇的每个瞬间。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及秋雨后桥头上都市闲人无聊的谈天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和“以情驭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B项,此处写声音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所以“喧闹”“热闹的感觉”都理解不当。

2.结合具体的词句赏析作者《故都的秋》在用词造句、运用技法时也体现了独特性。

文章在句式的使用上把长短句(多以短句为主)、整散句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参差错落的形式美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如写“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的五个偏正短语的整饬的排比;“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秋味的概括;文章后半部分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接着用多种句式速写“南国之秋”的特色。文章正是把整散句有机结合才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语言风格。②文章调动多种技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除了大量的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国的秋与对照、烘托,映衬出故都秋的浓度。如把南北方秋的姿色味和意进行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作者紧扣“清、静、悲凉”,绘景、声,进而展现出浓浓的秋味,一言一语无不饱含着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的感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