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规训丨深度笔记

 花间挹香 2025-04-18 发布于河南
- 全文约4400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
规训不等于暴力压迫,更像是一种“温柔的控制”
图片
图片

规训的起源与本质

规训机制的形成与17世纪启蒙运动密切相关,其核心理念在18世纪得到制度化发展,其不仅发现了自由权利,还创造了一种颠覆性的现代国家规训体系。

它并不是暴力,也不是法律,而是控制身体与意识的技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是这个概念最重要的提出者之一。他指出,现代社会的权力不再依赖于对抗性的压制,而是通过“知识—权力”机制,实现对个体行为的微观管理。

其特点是:规范化训练+持续性监控+内化式自律。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阐述了权力策略的变化:它由以君主为中心的集中权力形式转变为分散到大众的广泛权力形式,由国王用酷刑惩罚罪犯转变为预防改造罪犯的社会构建的规范。同样是为了控制人民,古典社会使用的是酷刑和暴力灌输,现代社会则通过纪律来驯服肉体。

规训不等于暴力压迫,更像是一种“温柔的控制”。它不是让你痛苦地反抗,而是让你甘愿地服从,甚至主动参与自己的管教过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规训的逻辑

规训不仅是一种思想控制,更体现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与空间安排中。福柯指出,纪律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通过一套可见的结构,将权力内化于个体身上。这种逻辑广泛存在于军营、学校、医院、工厂等现代机构中。

这些机构虽然功能不同,但在结构设计上体现出以下四个共通原则:

1. 空间专属性:每类机构都有其专属的物理空间,例如教室、厂房、病房等。

2. 位置划分:空间内部被精细分割,每个人都有指定位置,如学生的课桌、工人的工位、病人的床位。

3. 目标导向:每个空间都有特定的任务目标,如教学、生产、治疗等,个体在其中履行各自职责。

4. 等级制度:机构内普遍存在明确的权力等级,如班干部、军官、组长等,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控制网络。

这种构建并非将人视为机器,而是将其当作可训练的动物。通过角色分配与制度约束,个体逐渐接受驯化,认同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是“自然”的。

福柯认为,这种规训逻辑塑造出一种理想的“服从型身体”,其具备以下特征:

  • 单元性:个体被分解为最小可控单位;

  • 有机性:个体在系统中协作运作;

  • 可塑性:行为模式可以通过训练不断重塑;

  • 组合性:个体可被灵活调配组合以服务整体目标。

图片

图片

图片

规训的三大机制

惩罚、监视与社会控制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从三个维度分析了现代社会如何通过规训实现权力运行:惩罚符号、监狱规训、社会规训。

■ 惩罚符号:从肉体暴力到精神规训

尺度不仅是量刑标准,更是现代权力将行为转化为可计算单位的符号操作。在中世纪,权力对人的惩戒是没有严格标尺的,偷一片面包,如果运气不好,都可能被当众绞死。但从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就开始提出一种精密的权力技术学。

现代惩罚的核心在于“尺度”概念,即惩罚应与行为的破坏程度成比例。比如因为人的价值高于财产,所以杀人比盗窃的刑期更长,而抢劫处于两者之间。

惩罚的本质不再是向后看,而变成了向前看。人们受到惩罚,不是因为过去的行为违反了神圣的君主权威,而是因为这种行为,如果在未来继续发生,会破坏社会秩序,造成混乱。

这种权力技术学有两个好处,第一是让人们可以衡量犯罪的代价与风险。第二是易于传播,可以直接控制人的精神。相比于中世纪,现代社会针对犯罪的惩罚不再作用于肉体,而作用于人的精神。权力以符号学为工具,通过控制思想来征服肉体。

图片

惩罚符号其实是一种艺术,让人们把具体的犯罪行为,跟需要遵守的社会秩序联系到一起。通过这种犯罪与惩罚的符号对应,我们在脑子里会不知不觉形成一套社会准则:比如说上课不应该吃零食、不能跟同桌说话、也不能玩手机。

符号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可以精确审视自己日常行为,不断拷问自己是否符合这种规范,使人们形成自我监督的意识。

■ 监狱规训:全景敞视主义的原型机制

监狱规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监视”。

福柯借用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全景监狱”概念,指出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监控机制起源。

1785年,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全景敞视主义监狱”,这种监狱的结构是在中心设立一个高塔,周围是呈环形排列的牢房。由于光线设计的巧妙,塔中看守可以看到所有囚犯,而囚犯却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正在被观察。

图片

这种“不确定性”的监视效果极强——即便没有人真正监视,囚犯也会因“可能被看到”而自愿服从纪律。

这就是现代社会控制的标志:外部监督转化为内在自律。监控并不总是显性的,但其存在的可能性足以改变行为。

监狱规训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改造”。

监狱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纪律严明的军队和学校,其核心目标是促使犯人学会绝对服从纪律。监狱内部实行严格的人际隔离和等级制度,犯人之间的交流几乎被完全禁止。

此外,犯人还会被强制从事劳动,但这并不是为了为监狱创造经济价值,而是通过规律性的体力活动,使犯人逐渐养成服从秩序的习惯,从而确立一种明确的权力关系。

监狱中,犯人如果表现良好就有机会获得减刑,这实际上是对那些接受规训、服从秩序的人的一种奖励机制。但是,监狱从未真正有效遏制犯罪行为。自18世纪以来,刑满释放的犯人常常会再次犯罪。针对这种“累犯”现象,福柯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监狱的真正作用并非消除犯罪,而是通过犯罪来规制整个社会。

福柯指出,犯罪的存在为统治机制提供了借口,以维护社会治安为由,在全社会推行个人登记和档案制度,全面盘查公民信息,并对社会进行持续不断的监视。累犯的违法行为实际上是可控的,因为权力机构可以动员全社会对其进行定位、渗透和告密。

累犯的行为通常不会赢得民众的支持,因此对政权的威胁相对较小。但通过精心设计的传播手段,累犯的存在被广泛宣扬,使人们觉得犯罪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恐惧心理,进而更容易接受这种全方位的监视体制。这种既排斥又利用违法活动的方式,实际上将犯罪行为变成了统治机制的一部分。

累犯机制实际上构成了现代权力的“问题化”技术,通过维持可控犯罪率,权力得以持续生产治理对象,实现对社会的永久性规训。

图片

■ 社会规训:四大手段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实际上有一张“监狱网”,从家庭、军队、到工厂、学校,都在模仿监狱来规训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社会规训比监狱规训更加隐秘,联合了各种力量,谨慎地将权力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社会规训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四种:

手段一:时间控制

时间控制是规训的二基础框架,通过对时间的精细管理,实现对行为的精确调度。课程表、作息时间、工作打卡等制度,强化了人们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的反应机制,构建了一种“命令—执行”式的时间感。

手段二:层级监视

层级监视事实上构建了权力的流通网络,比如教师作为最高权力代表,拥有对学生的绝对监管。这种权力甚至体现在空间设计上——教师站立的讲台高于学生,便于俯瞰全班。

更微妙的控制来自学生内部的自我管理体系。以班长、班委、小组长为中介,构成了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与行为反馈机制。这样的“金字塔式”结构,不仅提升了监视效率,也降低了权力的显性暴力。

福柯指出,这是一种“微观权力”的实践,它将监督权力分散到个体之间,使规训网络实现自我运转。

手段三:规范化裁决

规范化裁决的核心意义在于确立价值坐标体系。

比如在学校中,纪律不仅有明文规则(如禁止作弊、打架等),还包括模糊的“达标性”要求(如“优等生”标准)。

一个学生的某个字写错了,教师可能会罚他抄写一百遍以加深印象,目的在于行为矫正与价值认同的灌输。福柯强调,这种奖罚机制不是简单二元对立,而是通过“善与恶”价值判断,将社会规范内化于个体意识。

手段四:仪式化检查

如果说前三种手段体现的更多是过程,那仪式化检查则是最终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化定型的结果。

考试这件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权力仪式。表面上,它是知识测评,实际上,它是将个体与“社会标准”进行对比的过程。

考试的标准答案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而学生在不断追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也逐渐认同了这些价值。考试不仅塑造了学习方式,更形成了行为标准化的模板。

图片

图片

图片

规训的演化与识别建议

传统的权力是“我命令你服从”;现代权力是“我诱导你自愿”。

从国家到企业,从父母到平台,权力的形式正在发生权力结构嬗变。它不再是直接压迫,而是通过建构“正常”与“异常”的边界,塑造“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你的选择。

比如,“成功=高薪+地位+流量”,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这种价值观是哪里来的?它不是从某个自然法则演变来的,而是长期被制度灌输与媒体再现的结果。

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在追求一个被设计出来的理想人生。

当然,了解规训这个概念并不是要否定一切规则。而是要知道,哪些是我们真的想要的,哪些是我们被教导必须要要的。

以下是几个识别并跳出规训陷阱的建议,可供参考:

1. 识别规训话语

当听到“你应该……”“你必须……”时,可以停下来问自己一句:“这是我自己想要的吗?”

学会识别那些以“为你好”为名的控制机制。

2. 建立批判性思维

多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得更好”。

比如:思考“如何提高绩效”的同时,可以再问问自己“为什么绩效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3. 重建时间感知

时间焦虑让人陷入“赶进度”的陷阱。可以试着采用“深度工作法”而非碎片化任务推进,让时间服务于目标,而不是服务于制度节奏。

4. 拒绝表演性自律

我们可以选择休息,不更新朋友圈、不打卡健身、不焦虑下一个证书考试。

真正的自律不是“看起来很努力”,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

5.连接真实的人际关系

规训让人孤立,真实的人际关系让人恢复主体性。与他人交流真实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交换“奋斗成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理解规训,是走向真正自由的第一步。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不见的笼子”里,它没有铁锁,却比铁锁更牢固。

规训的力量不在于它强迫你,而在于它让你“自愿”改变,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系统的附属品。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保持思考的敏感性与批判的勇气。

引用一句哲学播客主持人、作家刘擎在2024年北大演讲中的话:

真正的自由,是你知道你可以不服从。

图片
▲ 参考文献

1.福柯,米歇尔.《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Han,Byung-Chul.Psychopolitics:Neoliberalism and New Technologies of Power.Verso Books,2017.

3.Zuboff,Shoshana.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PublicAffairs,2019.

4.刘擎.《时代的焦虑与个人的命运》演讲稿.2024年12月,北京大学讲堂。

5.王垠.《为什么我不再相信“努力”》.清华大学演讲,2023年。

6.章永乐.《福柯的规训理论与中国社会的现实映射》.《社会研究》2022年第5期。

▲ 图片来源:Pexels、豆包AI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