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桡、尺骨干之间有一坚韧的骨间膜,其纤维斜行向下内侧。劳动时,重力的传达经骨间膜而完成。骨间膜在前臂中段较厚,上下两端则较薄,桡骨的内侧缘与尺骨的外侧缘中部所以显粗糙,即因有间骨膜附着之故。在骨间膜的上缘有一斜索,呈扁带状起尺骨粗隆的外侧缘,向下外止于桡骨粗隆的稍下方。 桡、尺骨干借骨间膜相连。前臂极度旋后时,两骨干之间形成一个椭圆形的间隙,骨间膜紧张而斜索松弛;前臂极度旋前时,两骨逐渐接近,在此位置,骨间膜最为松而斜索紧张;在前臂处于中立位,即在半旋前或半旋后时,两骨距离最远,为1.5~2cm。前臂在中立位时,在旋前圆肌止点下缘,骨间隙宽度平均约1.6cm,在旋后肌止点下缘骨间隙宽度平均约1cm,骨间膜紧张,骨间膜和斜索的张力均匀一致。 骨间膜的主要功能是将桡骨固定在尺骨上,充当手部外在肌的一个稳定的附着点,并且提供一个在近端将力传递到上肢中的机制。约80%穿过腕部的压力通过腕关节延伸。另外20%遍布“尺腕空间”软组织的压力穿过腕部内侧。由于骨间膜的中央束带的纤维方向,穿过桡骨的部分沿近端方向的力通过膜被转移到尺骨。这种机制允许腕部的一部分压力通过肱尺关节横贯肘部。因此,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可以更公平地“分享”穿过肘部的力,进而降低各个关节的长期磨损。 大部分肘部屈肌以及基本上所有主要的旋前肌和旋后肌在桡骨上都有它们的远端附着点。这些肌肉在近端通过收缩将桡骨拉向肱骨小头,尤其是当肘部完全伸展时。 生物力学分析表明,在进行最大强度的活动时,在桡关节产生的压力是体重的3~4倍。 根据上图描述的机制,骨间膜有助于将肌肉产生的压力从桡骨转移到尺骨上。通过这种方法,骨间膜保护肱桡关节,使其免受较大的肌性压力。 由于区域肌肉的活化性,骨间膜内部破裂可能会导致桡骨近端明显移动,从而导致肱桡关节的负载加重并且可能导致关节恶化。为了抵抗施加在桡骨上的远端作用力,骨间膜纤维的主方向并没有排成一条线。 桡骨上的远端拉力使大多数骨间膜松弛而不是紧绷,进而对其他组织提出更高的接受承载重量的要求。通常与抓紧动作有关的肱桡肌或其他肌肉的收缩,能够协助将桡骨和负荷紧紧地固定在肱骨小头上。 *(上文供大家学习和讨论,若文中出现错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