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熊医生为大家整理的血常规各项指标的详细解读,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1 白细胞相关指标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范围:成人4.0-10.0×10⁹/L,儿童5.0-12.0×10⁹/L。 升高:细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炎症、白血病、组织损伤等。 降低:病毒感染(如流感)、免疫缺陷、药物影响(如化疗)或骨髓抑制。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占50%-70%,细菌感染时显著升高,病毒感染时降低。 淋巴细胞:占20%-40%,病毒感染(如EB病毒、HIV)或免疫性疾病时增多。 单核细胞:占3%-8%,慢性炎症或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占0.5%-5%,过敏、寄生虫感染或皮肤病时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占比<1%,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或重金属中毒。 2 红细胞相关指标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范围:男性4.5-5.5×10¹²/L,女性4.0-5.0×10¹²/L。 升高:高原生活、慢性肺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贫血、失血、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血红蛋白(Hb) 正常范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直接反映贫血程度,降低提示贫血,升高可能与脱水或红细胞增多症相关。 红细胞压积(HCT) 正常范围:男性40%-50%,女性36%-46%。 评估血液浓缩程度,降低提示贫血或出血。 红细胞平均指数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时降低,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时升高。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34pg,与MCV联合分析可鉴别贫血类型。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降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正常范围:11.5%-14.5%。 增高提示红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或慢性疾病。 ![]() 3 血小板相关指标 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范围:100-300×10⁹/L。 降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升高:炎症、肿瘤、缺铁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压积(PCT) 正常范围:0.108%-0.282%。 增高提示血小板数量或体积异常,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降低见于血小板生成减少。 4 其他重要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范围:成人0.5%-1.5%,新生儿2.0%-6.0%。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或失血后恢复期,减少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正常范围:<1%。 显著增多见于铅中毒、溶血性贫血或恶性肿瘤。 5 注意事项与检查建议 检查前准备: 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空腹8-12小时以减少误差。 感冒、发热或服用抗生素时可能影响结果,需遵医嘱复查。 结果解读原则: 单一指标异常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如骨髓穿刺、炎症标志物)综合判断。 生理性波动常见,如妊娠期白细胞升高、高原居民红细胞增多。 异常结果处理: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或持续降低,需排查感染或血液病。 贫血需通过MCV、MCHC等指标鉴别类型,针对性补充铁剂、维生素B12或叶酸 |
|
来自: litianhe_001 > 《医学健身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