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2023年)之一

 桐桐i48yyv8bov 2025-04-19 发布于安徽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特发性慢性结肠粘膜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粘膜粘膜下层,多起源于直肠,呈连续性弥漫性逆行向近端发展,可累及整个结肠甚至末段回肠。血性腹泻是该疾病的特征症状。临床过程是不可预测的,以恶化和缓解的交替期为标志。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双模态发病率,主要发病高峰在20至49岁之间,第二个较小的高峰在50至70岁之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一、UC的病因
UC比CD更常见,UC的病因是遗传易感性、环境、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IBD家族史是UC重要的独立风险因素,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吸烟可以预防UC,胃肠道感染可诱发UC,阑尾切除术可降低UC发病率,母乳喂养超过3个月可预防UC,软饮料、蔗糖、红肉类摄入可促进UC,而地中海饮食可降低UC发病率……),总而言之,UC的真正病因尚未明确。
二、UC的病理生理
1、肠道上皮屏障功能障碍:肠腔内抗原吸收增加。
图片
2、肠道微生物:当宿主常粘膜免疫功能紊乱时,导致肠道粘膜对非致病性肠道细菌产生免疫反应。
3、抗原识别:固有层内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可以呈递抗原,激活免疫反应。
4、免疫反应的失调:调节性T细胞和效应细胞之间的平衡受到干扰。
三、UC的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皮肤、粘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粘液脓血便是最常见的症状,短于6周病程的腹泻需与常见的感染性肠炎相鉴别。
2、体征:消瘦,营养不良,腹部压痛,甚至腹膜炎体征;可合并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3、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癌变,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消化道穿孔等。
四、UC的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贫血,白细胞、血沉、CRP升高,大便常规见红细胞、白细胞,大便潜血阳性,粪便钙卫蛋白(FC)升高,合并CMV感染时,大便内可检出CMV。
2、结肠镜检查:
参考《中国消化内镜技术诊断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专家指导意见(2020年)》
【适应症】原因不明腹泻、便血超过数周,对症处理无缓解,临床疑诊IBD;IBD患者复查评估病情。
【禁忌症】存在心肺脑等重要脏器明显功能障碍;存在电解质、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等明显异常;重症UC患者酌情避免全结肠镜检查,替代方案可选择限制性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
【检查时机】
——初次内镜检查建议安排在药物治疗之前,以免药物影响内镜下粘膜表现及病理结果;

——UC治疗后内镜随访诱导期第34个月行内镜复查;维持早期第6~12个月行内镜复查;长期稳定期每12~24个月内镜复查。病程超过8~10年或有相关肠外并发症,每1~2年复查1次。若UC患者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每年行肠镜复查(合并PSC的UC患者,癌变风险大大增加)。

【典型表现】病变呈弥漫连续性表浅糜烂及溃疡(UC病灶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病灶较CD浅),有合并症者溃疡形态多样。病变以直肠最重近端渐轻。少数患者经过治疗可表现为直肠或部分肠段病变较轻。

【检查范围】初次结肠镜检查范围应包括全结肠及末端回肠(末端回肠进镜10~15cm),但对于肠壁高度水肿、狭窄、深大溃疡、出血明显或重症UC(比如合并中毒性巨结肠),视具体情况酌情选择限制性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

【围手术期】推荐使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作为导泻用药,重症UC患者若不宜服用导泻药物(避免消化道大出血、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可酌情局部灌肠后行乙状结肠镜观察及活检。

【内镜治疗】

(1)UC伴结肠狭窄:可使用探条扩张(适用于肛管、直肠、直乙交界处狭窄,需内镜结合X-线进行)或水囊扩张法(适用于结肠任何部位的狭窄扩张,可在内镜下或与X-线结合进行),扩张应采用逐级递增方式,单次最大扩张直径不超过20mm

(2)UC伴异型增生:单发息肉样异型增生病变,首先考虑内镜下完整切除,术后3~6月复查结肠镜,1年后每年行染色内镜检测;非息肉样散发性异型增生病变,首先尝试内镜下切除,若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或为多灶性病变,建议手术切除结肠。

(3)UC伴消化道出血:首先针对UC进行积极治疗,必要时酌情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APC、钛夹缝合、粘膜表面药物喷洒术、粘膜内药物注射术等)。若药物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欠佳,必要时考虑外科手术。

【内镜报告】

(1)按照“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含脾曲)、横结肠(含肝曲)、升结肠、盲肠、末端回肠”观察。每段观察内容包括:炎症程度(充血、水肿和红斑、粘液等)、上皮形态、血管纹理、溃疡特征(大小、深浅、形态、底部、边缘等)、出血及程度;还要描述狭窄(部位、程度、原因)、增生(上皮增生、炎性、息肉样、肿瘤性等)等并发症情况;还要包括进镜检查范围、结肠袋结构、阑尾孔、病变范围(边界线位置)。

(2)使用放大或染色内镜需包括染色方法(化学、电子)、表面微结构、微血管结构。

(3)腺瘤样增生灶的Kudo分型。

(4)详细记录活检部位及数量。

(5)内镜诊断:完整的疾病名称、初发或复发、类型、活动性、并发症等。

(6)内镜评分系统:推荐采用Mayo评分(梅奥评分,Mayo Endoscopic Score,MES)或UCEIS评分(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评分,Ulcerative Colitis Endoscopic Index of Severity)

(7)图片采集:建议每隔结肠段至少拍摄2张图片,特殊病灶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或录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血管透见像:正常大肠粘膜可清晰观察到粘膜下血管,当UC导致炎症细胞浸润粘膜层,导致粘膜水肿,血管透见像消失,呈现血管纹理模糊样外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铅管征:慢性UC患者可出现结肠内壁光滑、呈圆柱形、结肠袋结构消失,如同铅管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储袋内镜检查】储袋内镜是指在“全结直肠切除”及“回肠储袋手术”后患者中,进行肛管-直肠(若有)-储袋-末端回肠的内镜检查。储袋目前以J型和W型最常见。内镜检查时需看清储袋结构和类型。

图片

切除结肠、直肠、肛门,将末端回肠形成造口。

图片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是UC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首选术式,储袋按照结构可分为S、J、W三种类型,最常用的是J型。

(1)内镜选择: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普通肠镜、乙状结肠镜、儿童结肠镜、储袋专用的上消化道内镜等。

(2)观察内容:肛管、粘膜封套、储袋、粘膜分隔、储袋大小类型、盲袢及长度、输入袢及近端肠管、各种开口大小、吻合口等基本结构,同时观察并记录不同部位的炎症、溃疡、增生或增殖、狭窄及性质、有无窦道和瘘管及其走向、分泌物等。

图片

五、UC的内镜病理

参考《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2021年)》

【活检规范】

(1)首次病理检查应在治疗开始之前,避免药物影响病变形态;
(2)系统性粘膜活检:回肠末端、升、横、降、乙状、直肠;内镜异常的部位必须活检,未见异常肠段也需要活检,每部位至少活检2块
(3)治疗后复查的病例,活检部位可适当减少;
(4)粘膜溃疡处活检需注意:溃疡底部为炎性肉芽组织,非IBD的特异性表现,应当在溃疡边缘粘膜处活检。当怀疑CMV、EBV、肠结核、淋巴瘤等疾病时,可适当在溃疡底部活检,此类疾病在溃疡底部有典型发现。
(5)怀疑IBD合并癌变时,可在白光内镜下、每10cm肠壁环周4个象限随机活检(全结肠活检);也可在放大染色内镜下靶向活检。
【病理特征】
(1)UC始于直肠,常见于左半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为重,病变向近端结肠逐渐减轻。
(2)炎症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不同部位活检均见程度相近的慢性肠炎,炎症分布均匀,炎症程度及隐窝结构改变程度较为一致。
(3)UC的炎症主要集中在粘膜层:
——非活动性炎症:基底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活动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隐窝炎、隐窝脓肿
——上皮结构改变:隐窝分支、隐窝缩短、隐窝缺失、潘氏细胞化、结肠粘膜表面绒毛化。
图片

基底浆细胞增多(basal plasmacytosis):粘膜基底部大量浆细胞浸润,位于隐窝底部与粘膜肌层之间,使隐窝底部与粘膜肌层不相贴。

图片
图片

隐窝炎(cryptitis):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上皮内。

隐窝脓肿(crypt abscess):中性粒细胞聚集于隐窝腔内,常伴隐窝上皮破坏。

图片

隐窝分支(crypt banching):隐窝分成2个或多个分支。

图片
图片

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慢性炎症刺激,使粘膜呈息肉状突起,伴或不伴隐窝结构改变。

假息肉(pseudopolyp):由于粘膜全层溃疡残留的粘膜岛相对突起形成,或肉芽组织增生突起于粘膜面,表面被覆肠上皮。

图片

正常粘膜:粘膜结构无改变,粘膜固有层无显著增多的炎症细胞浸润。

炎症模式:粘膜固有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显微镜肠炎:粘膜结构无改变,但粘膜固有层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性肠炎),上皮下胶原增厚(胶原性肠炎)。

活动性炎症:粘膜固有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隐窝结构改变:粘膜结构改变伴粘膜固有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毒性/缺血粘膜损伤模式:粘膜上半部隐窝萎缩、细胞体积变小,呈立方状、胞质粘液减少为特征;可见隐窝细胞凋亡增多、隐窝枯萎等表现。

炎症-毒性/缺血损伤混合模式:隐窝萎缩伴固有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活动性分级】

针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上皮损伤程度,将病变分为4个级别:

(1)静止性(非活动性):表面上皮、固有层、隐窝均无中性粒细胞浸润,无糜烂及溃疡,称为“静止性”。如果固有层单核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明显,称为“非活动性”。

(2)轻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表面上皮或局部隐窝炎累及<25%隐窝,罕见隐窝脓肿(≤1个)。

(3)中度活动性:较多隐窝有中性粒细胞浸润(≥25%隐窝受累),或明显隐窝脓肿(>1个)。

(4)重度活动性:弥漫隐窝炎或隐窝脓肿(≥50%隐窝受累),或粘膜糜烂或溃疡。

六、UC的诊断

推荐意见1:UC诊断缺乏金标准,须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结肠炎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判断。
在排除感染性及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UC可按以下要点诊断:
①具备典型临床表现者可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②同时具备典型结肠镜特征者,可临床拟诊
③如再加上内镜病理或手术病理提示UC的特征性改变者,可作出诊断
④对于初发病例,若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病理改变不典型,暂不确诊UC,应密切随访。在3~6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
推荐意见2:UC诊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病史询问应包括从首发症状开始的各项细节以及既往诊治经过。黏液脓血便是UC最常见的症状,病程多在4~6周。病史询问和查体时还需注意肠外表现及并发症。
推荐意见3:应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及粪便微生物检查,不建议将血清学抗体检测用于UC诊断。
粪便钙卫蛋白(FC)来源于中性粒细胞胞质,与肠道炎症活动相关,对UC活动度的判断优于ESR和CRP。
推荐意见4:结肠镜检查应常规用于UC诊断、 疗效评估及疾病监测,检查时应尽可能进入回肠末端,并对受累和未受累区域多段、多点取材进行黏膜 活检。
结肠镜需进入末端回肠10~15cm,每个肠段(包括回肠、直肠)至少取2块活检。
UC的组织学特征:隐窝炎、隐窝脓肿、基底浆细胞增多
推荐意见5 :对于有诊断困难者(直肠豁免、倒灌性回肠炎、症状不典型),应在回结肠镜检查的基础上考虑加做小肠及上消化道检查。
直肠豁免:内镜和显微镜下均无直肠炎症的表现,多见于儿童及成年治疗后病例。成年病例灌肠治疗后,直肠炎症可消失,或由弥漫性炎症变为斑片状炎症。
盲肠斑块:左半结肠型UC同时伴阑尾口周围炎,其间结肠正常,形成不连续的炎症。表现为直肠豁免或盲肠斑块的新发结肠炎病例,需要注意评估小肠有无病变,以鉴别CD。
倒灌性回肠炎:UC出现末段回肠炎症。可见于少数重度全结肠炎,出现与结肠炎症相连续的回肠炎症,累及回盲瓣近端数厘米的末端回肠。末端回肠弥漫性充血、糜烂、溃疡,组织学上可见回肠粘膜绒毛和固有层呈急性炎症,绒毛增粗、缩短,浅表溃疡。
暴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炎,粘膜广泛深溃疡,溃疡底部甚至可见透壁性炎,固有肌层可出现肌纤维退变及坏死。透壁性炎不会出现于远离溃疡部位,也不会出现肠壁纤维化等改变。
图片
图片
推荐意见6 :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可结合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放大内镜技术,有条件者可考虑选用共聚焦内镜检查。
推荐意见7:对于UC合并结肠狭窄患者,应对狭窄部位进行仔细的诊断性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
推荐意见8:重度活动性UC患者可常规行腹部X线或腹部CT了解结肠情况。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行不做常规肠道准备的限制性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和活检,操作应轻柔,少注气。
推荐意见9:诊断UC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或损伤,如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药物性肠病及结肠CD等。
推荐意见10:完整的UC诊断应包括疾病分型、疾病活动程度、累及部位
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重度,广泛型)
① 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病程)
② 活动期、缓解期
③ 轻度、中度、中度
④ 直肠、左半结肠、广泛结肠
复发:是指自然或经药物治疗进入缓解期后,UC症状再发,最常见是便血,腹泻,可通过肠镜检查证实。
复发可分为偶发(发作≤1次/年),频发(发作2次/年)和持续型(UC症状持续活动,不能缓解)。早期复发:经治疗达到缓解期开始至复发的时间<3个月。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