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正月的辽东,寒风似刀。一支由三千名民夫构成的运粮队伍,正于雪地中艰难地前行,他们的目的地乃是萨尔浒前线。领头的押运官,名叫李二狗,这个来自山东莱州府的农民,三个月前尚在田里辛勤耕作,如今却需负责把五百石军粮送至杜松将军的军营。 这场被后世称作“萨尔浒之战”的战役从表面来看,是明朝与后金之间的一次军事层面的对决;而实际上,它却将整个帝国后勤体系所存在的致命性缺陷暴露无遗。 ![]() 《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从山东征调的民夫多达两万余人,他们需要穿越整个辽东半岛,将粮食运往前线。 而令人震惊的是,每运送一石(约120斤)粮食就要耗费,白银三两,——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农户半年的收入。 李二狗的运粮队,每天都需面对生死之考。依照军令,他们务必在三十天内走完一千八百里路,平均每日行进六十里。此在寒冬时节的辽东山区,几近是难以达成之任务。《筹辽硕画》载:“日行六十里,冻毙者三十余人”,即每天都有等同于一个排的民夫永久地倒在了雪间。 ![]() 这些民夫的死法,真叫人痛心。有人因为体力不支倒在路边,转眼就被大雪掩埋;有人试图生火取暖,却发现潮湿的柴草根本点不着;还有人实在饿得受不了,偷偷啃食要运送的军粮,结果被督战队当场处决。李二狗后来跟人说:“最吓人的是,晚上安营歇着的时候,经常早上起来一看,有些人居然再也没醒过来,他们的身子,都和地面紧紧冻一块儿啦。” 明代军事史专家范中义在《万历朝鲜战争研究》中指出:这种骇人听闻的死亡率,其根源在于明朝的后勤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理论上每个民夫应该配有,棉衣、鞋袜以及足够的口粮。但实际上,这些物资都被各级官员,层层克扣。更荒唐的是,负责监督的军官们,坐着马车,不过却要求民夫们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负重前行。 ![]() 正月二十日,当运粮队距离杜松大营还有三天路程之时,李二狗收到了一个犹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前线已然断粮三天。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他们能够按时将粮食送达,那也至少会有数百名士兵已经被饿死。更为可怕的是,那暴风雪使得最后一段路变得几乎是无法通行的。 这时李二狗正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选择:要是继续往前走,搞不好整个队伍立马就全得完蛋;可要是退回去,那就等于是不听从命令。《明实录》里讲,当时有押运官选择将粮食就地掩埋,然后谎报'军粮已送达'。这种行为虽说能让他保住自己的命,可实际上就跟间接给前线的将士们下了死亡判决书差不多。 ![]() 当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在二月初发起总攻之时,饥饿的明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战后统计显示,明军阵亡的四万余人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死于饥饿与寒冷。而像李二狗这般的押运官,最终皆被以“贻误军机”的罪名予以处决。 马伯庸在《明代后勤制度批判》中犀利地指出:“萨尔浒之败,表面看是指挥失误,实则是整个官僚系统腐败的必然结果。”那些冻死在运粮路上的民夫,那些饿死在战壕里的士兵,都是这个腐朽制度的牺牲品。 四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享受着便捷的外卖服务时,是否想过那些在暴雨中奔波的骑手?当我们在网上抱怨配送费太贵时,可曾意识到这背后依然是那个古老的问题:如何公平地计算人力成本?历史从不会简单重复,但人性的弱点总是惊人地相似。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