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簠隶书“实义浮名”对联 1、为学汉碑,散尽家财 阎若璩称郑簠是书坛“圣人”,把他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大儒并列。郑簠少时便立志习隶,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一带的汉碑,倾尽家产,家藏碑刻拓片四大橱!可以说,郑簠对于隶书的热爱,是骨子里的。 郑簠虽是一介布衣,但 “无论识与不识,皆知白下有谷口先生者”。他结交友人就是通过他的隶书,学者朱彝尊对郑簠的隶书倾心不已,他认为郑氏能做他的老师,更将他视为本朝第一。就连他的“曝书亭”也到处悬挂郑簠用隶书所写的匾额、楹联等。这样的待遇,在整个书法史上,郑簠可能都是第一人。 郑簠擅长隶书,也精行草书,还善长篆刻。他的隶书初学明末清初的宋珏,后来改学汉碑,《史晨碑》和《曹全碑》对他影响颇深。郑簠所写的字大小虽相近,但粗细、疏密却富有变化,规整多姿,既有《曹全碑》的特点,又有飘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谓之“草隶”。对同时代及以后的书家都有相当的影响,承袭其面貌的书家约有10多人,他因此成为后代谈论清初隶书的标杆。 2、身份特殊,怪癖多多 郑簠一生只写隶书,可见其执着。他的书风飘逸、优美,个性很强。郑簠的个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一生不入仕途,以行医为生。 郑簠一生不曾出仕,他是名医郑之彦次子,深得家传医学以行医为业,医术在当地相当出名,直到晚年仍每天“以医道应酬”。有段时间因为生病的人很多,还使得他萌生了逃避当医生的念头,好友李渔为此作诗讽劝过他。 郑簠《隶书孔子蟪蛄吟句轴》 释文:违山十里,蟪蛄之声,尚犹在耳。 款署:孔子去卫适陈作蟪蛄吟。谷口郑盙郑簠。 二是他作书不仅要喝酒,还要燃爆竹。 靳治荆称郑簠的隶书为“草隶”,与赵宧光的“草篆”一样,都是独步一时。他曾经亲自观郑簠作书:“常见酒酣起舞,白雪在窗,红烛在几,墨池鱼龙,跃跃欲飞,更发爆竹数声以作其气,然后攘袖濡毫,对客谈笑,挥洒所积大小若干幅立尽,犹盘礴有余勇,坐客叹服。” 书法家酒酣作书的人,历史上很多,但而作书时还需要燃放爆竹来振奋其气的,除了郑簠,恐怕找不出第二人。 作为一生只写隶书的怪人,郑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关于汉碑与隶书创作的心得。首先是学习隶书必须取法汉碑。他曾长时间学习宋珏的隶书,最终发现去古愈远,于是深悔从前,开始向汉碑学习,还劝勉那些学习书法的人,不要走弯路,要“朴而自古,拙而自奇”,不要把追求矜奇为目标。不过,他认为只有兼备法度的碑刻才具有取法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初学隶书的人来说。从方整平正的汉碑中,才可见隶书的精髓。 他写隶书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写隶书要讲究法度,也要不拘泥于法度,不然就会丧失生动。汉碑是古雅之中饶有生动之趣,如果一味方整,则会少于风致。他特别推崇《礼器碑》,认为它笔力瘦劲,自成一家。因此在汉碑临习与隶书创作中,保持结字方正朴质的同时,他还会通过用笔、速度、节奏的变化,获得奇怪之姿与飞动之势,让作品更有“神气”。 宋琬这样形容他作书时的场景:“泼墨淋漓四座惊,咫尺苍茫风雨至。” 孔尚任说他能让群观者耳目精神。方朔还曾以“沉着而兼飞舞”来形容郑簠的隶书风格。足见郑簋的书写过程,极具感染力与表现色彩。 第三个心得是始终将“书写性”视为隶书的魂灵,讲究用笔中的起落、筋骨与呼应。郑簠隶书最强调书写性与写意性:“世人作字只是写得皮毛,作字用笔,固有起落,然上下四旁之间,必有脊骨,必有筋力,必有首尾,方有神气,不然终不成家。” 郑簠的隶书飞动,影响的书家有扬州八怪中的金农等人,碑学巨擘邓石如学习隶书也从郑簠入手。人们在讨论其他隶书家的成就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与郑簠进行比较。但从康熙后期开始,自己却遭到陈奕禧、王澍等人的严厉批评,甚至是嘲弄。那时书坛上崇尚以伊秉绶为代表的简静、朴拙的隶书风格,打破元明以来隶书的刻板气的郑氏,从曾饱受赞扬的“飞动”被诋为机巧与不古。对郑簠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乾嘉以来学者的当代趣味所致。 身后遭到如此激烈的批评,是当时如日中天的郑簠所不能预见的。郑簠隶书强调书写性与写意性正是其可贵之处。毕竟和大多数庸庸碌碌,只会走前人老路的书法家来说,能创造出自己的独特书风,真是太珍贵了。 3、取法汉隶,高古浑穆 郑簠擅隶书,亦精行草书,兼工篆刻。初师宋珏,后改学汉碑,主要有《郑固碑》《夏承碑》《史晨碑》和曹全碑》,尤得力于《曹全碑》。所书字大小相近,粗细、疏密却富有变化,多姿又规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点,又具有飘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谓之“草隶”。 我们一起从郑簠的作品中品味其取法古意,高古浑穆之意。《浣溪沙词轴》是郑簠隶书代表作,个人风貌已经形成。《浣溪沙词轴》具有比较浓厚的篆书意味,书中有篆书的古厚、婉转、苍朴,这使人想到周代鼎文的凝重古意,尽管看不出是哪一家的篆书风格,但是字内的篆意则是可以感知的。郑簠将篆书的沉雄高古融入隶书中,自然让隶书显得不同凡响。 章法上,采取字距宽疏、行距紧密的排列规律,这正是汉代隶书的重要特征。字形上,未见别体怪字,字形比较规范使得作品端庄大方,具有书卷气息。用笔上,郑簠将篆书法融入了隶书之中,这就使得隶书有了篆书的古朴大气,端庄凝重,沉稳雄强之意,著名书法家朱以撒先生说道:“篆书入隶增强了隶书的'味道’,使味更为耐品”。可见,郑簠的隶书融入了篆书笔法之后将隶书提上了一个档次,更具有格调,作品更加的耐品。 4、行草笔法入隶,显灵动之趣 梁巘《评书帖》:“郑簠领八分书,学汉人间参草书,为一时名手,琅常不及也。”从梁巘《评书帖》对郑簠的评论中,不难发现郑簠的隶书放入了草书笔意,并且运用得当,在当时成为一时名手。 在《隶书五言诗》中充分体现了郑簠隶书掺入了行草笔意,《隶书五言诗》是其晚年精心的作品,显示了郑簠在隶书取得的成就。其结体上端庄方正,偏旁结构大多自汉隶,却没有当时俗隶的弊端。观察郑簠的字,字势都是出于一种飞动状态,尽显灵动的趣味。再有笔法独具特色,放入了行草笔法,起笔的地方多用重顿,形成一个大圆点,横画多平衡运行。长横往往提按分明、运至磔脚再向下按,逐渐提锋。而且在撇、捺与戈、挑笔画的转折重按处也显出此类的节奏变化,使得顿按地方圆润浑厚,提行处敏捷俊爽,出锋犀利而峻拔。虽没有游丝映带,却能令笔画在起收转折处产生笔断意连的效果,蕴含流动飞舞之韵,形成其“绵如烟云飞欲去,屹如柱础立不移”的“草隶”笔法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