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剂来源与组成 当归拈痛汤出自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是治疗湿热痹证的经典方剂,由15味药组成: 君药:羌活(15g)、茵陈(15g)——祛风胜湿、清热利湿; 臣药:防风(9g)、升麻(3g)、葛根(6g)解表疏风;猪苓(9g)、泽泻(9g)利水渗湿;黄芩(3g)、苦参(6g)清热燥湿; 佐药:白术(3g)、苍术(9g)健脾燥湿;人参(6g)、当归(9g)益气养血;知母(9g)养阴清热; 使药:甘草(15g)调和诸药。 二、功效与主治 功效:利湿清热、疏风止痛,兼益气养血。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表现为: 全身关节红肿热痛,肩背沉重,或下肢脚气肿痛;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兼见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黏腻等湿热症状。 三、临床应用与加减 风湿性疾病 痛风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加防己、牛膝增强利湿通络;若局部灼热,加黄柏、薏苡仁。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型):晨僵、关节肿胀,加苍术、黄柏;上肢痛加桑枝,下肢痛加防己。 皮肤病 湿疹(湿热内蕴型):皮损潮红渗液,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若热毒重,加金银花、连翘。 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伴尿血,加藕节、白茅根凉血止血。 代谢性疾病 肥胖症/脂肪肝:合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益气活血,加绞股蓝、土茯苓化浊降脂。 其他 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痛,加威灵仙、姜黄通络;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肿胀,加丹参、赤芍活血化瘀。 四、配伍特点与药理研究 配伍特点 表里同治:羌活、防风散外风,茵陈、猪苓清内湿; 攻补兼施:苦燥渗利药配伍人参、当归补气血,防伤正。 现代药理 调节水钠代谢(如抑制肾小管AQP2表达); 抗炎镇痛(抑制TNF-α、IL-6等炎症因子),对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疗效显著。 五、典型案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热毒盛型):患者全身肿胀、高热,以本方加金银花、连翘清热利湿,30剂后肿消热退。 痛风性关节炎:男性患者反复足趾红肿,本方合二仙汤(淫羊藿、巴戟天)温肾化湿,7剂后症状缓解。 六、注意事项与禁忌 禁忌:阴虚火旺(舌红少苔)、脾胃虚寒(便溏畏冷)者禁用; 副作用:苦燥药易伤阴,需配伍知母、人参;甘草用量较大(15g),高血压患者慎用; 煎服法:酒制茵陈、苦参增强药效,建议饭后服用以减轻胃肠刺激。 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组成 羌活15g,甘草15g,茵陈(酒炒)15g,防风9g,苍术9g,当归身9g,知母(酒洗)9g,猪苓9g,泽泻9g,升麻3g,白术3g,黄芩(炒)3g,葛根6g,人参6g,苦参(酒浸)6g14。 功用与主治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症见遍身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脚气肿痛、脚膝生疮;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或滑数。 临床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滑膜炎等属湿热内蕴者。 方义解析 君药: 羌活:辛温祛风胜湿,通痹止痛; 茵陈:清热利湿,通利关节。 臣药: 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黄芩、苦参:清热燥湿; 防风、升麻、葛根:疏风解表。 佐药: 苍术、白术:健脾燥湿;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防苦燥伤正; 知母:滋阴清热,调和药性。 使药: 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风湿痹症: 湿热痹症(关节灼热肿痛)可配伍薏苡仁、忍冬藤。 皮肤病: 痤疮、扁平疣等属湿热者,可加连翘、赤芍。 其他: 痛风性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深静脉炎等,可随症加减。 注意事项 适用证型:以湿热内蕴兼风湿表证为主,舌苔白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禁忌: 阴虚或寒湿证不宜使用; 孕妇慎用6。 煎服法: 传统用法:药材研粗末,每服30g,水煎去滓温服; 现代用法:直接水煎服。 方歌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人,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总结:本方以祛湿为主,兼顾清热疏风,通过多途径分消湿热,适用于湿热流注经络关节或下注足膝的肿痛疮疡47。临床应用需结合湿邪偏表、偏里或偏下调整用药比例 当归拈痛汤 · 功效与主治 功效 利湿清热:清除湿热,缓解关节灼热肿痛。 疏风止痛:疏散风邪,改善肢节烦痛。 活血通络: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滞。 调和气血:平衡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健脾益气:增强脾胃功能,辅助祛湿。 主治 湿热痹症: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属湿热内蕴者。 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伴灼热感。 风邪侵袭: 肩背沉重、脚气肿痛,或下肢游走性疼痛。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或濡数。 湿热下注: 脚膝生疮、皮肤溃烂,或深静脉炎等湿热流注证。 临床应用要点 辨证关键:以湿热内蕴兼风邪为标,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为典型指征。 配伍调整: 关节灼热明显:加薏苡仁、忍冬藤增强清热利湿。 下肢肿甚:重用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 注意事项 禁忌:阴虚体质、寒湿痹症禁用;孕妇慎用。 煎服法:传统研末煎服(每剂30g),或现代直接水煎服。 当归拈痛汤的服用方法 一、煎服方法 传统煎服法: 将药材研成粗末,每次取30克,加水6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后温服。 煎煮前需先用少量水拌湿药材,浸泡片刻后再煎煮,以充分提取药效。 现代简化法: 直接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可用温开水送服丸剂,餐后或空腹均可。 二、剂量调整 急性期(如痛风发作、关节剧痛): 每2日服用3剂,每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以快速缓解症状。 缓解期: 恢复为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三、服药注意事项 服药时间: 传统建议空腹服用,服药后稍等片刻,以清淡饮食辅助(如米粥)。 现代用法可根据胃肠耐受性选择餐后服用,减轻刺激。 辅助疗法: 部分湿热痹症(如痛风)可配合外敷金黄散,以茶水调和敷于患处,每日更换1次。 四、禁忌与慎用 阴虚体质、寒湿证者禁用;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慎用。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避免加重湿热 总结:本方以祛风除湿、清热通络为核心,兼顾调和气血,适用于湿热与风邪交织导致的关节肿痛及皮肤疮疡15。 当归拈痛汤以“分消湿热”为核心,通过透表、利水、健脾多层次祛湿,适用于湿热痹证及相关代谢性疾病。临床需把握“湿重于热”的辨证要点(舌苔腻、脉弦滑),结合现代疾病特点灵活加减,如痛风加降尿酸药(萆薢、土茯苓),皮肤病辅以外用洗剂,可显著提升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