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郎。在当今改ge开放的年代,社会为能工巧匠敞开了大门,使他们有了展示才华的天地。 前段我适逢遇上了四十多年未见的少年伙伴利民哥哥(外号厚皮),开着小车,穿着西装革领戴着墨镜,我几乎认不出来是儿时的好友,我们都非常高兴,于是在一个不起眼小酒馆进行了聚餐,见面相叙又把我们带回到少年时期那情景历历在目。 那是七十年代初期,我们都生长在一个十分贫穷的乡村,出于性格相近玩得十分投机,由于家境贫穷我们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特别是他家兄妹较多,只读完小学,上了初中一年后就缀学了,只好回到家中挣工分了。因为他父亲出生苦大仇深的家庭,是一个贫农根子,任小组贫协组长,在他父亲的努力下,经过村委会研究安排到村综合厂上班,并安排和一个张姓的木工师傅学徒。当时社会上流传一句顺口溜:“综合厂,人人想,进厂后,老人长寿,儿童肯长”,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随便进得去的。他的进厂使我非常羡慕,但我也只能望洋兴叹了。由于厚皮那时年纪较小,人也比较忠厚老实,接受能力也比较慢,因而在后来的学徒生活中吃尽了苦头。记得有一次他跟张师傅在一吴姓家做活的时候,在吃午饭期间,那时候饭菜不丰盛,有些菜是不能随便吃的,于是他只好站起来夹些粗菜。谁知这家主人比较刻薄,于是不怀好意将菜盘子端到他面前说:“你喜欢这菜就放在你面前吧。”师傅听后感到非常难堪,于是在饭后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使他深深感到做人的艰难。经过三年的学徒生活,只学会一些皮毛技术,并落下个厚皮的雅号,只好离开张师傅自己独立干活。就这样到八十年代初,随着改ge开放的进展,由过去一大二公的按劳计酬的大锅饭体制的消失,村综合厂也渐渐地衰落下去,人们开始逐渐走出去进行新的生活。厚皮也离开了综合厂,他怀着自己的初心奔向南方打工去了,就在此后我们也渐渐地失去了联系。直至今日的重逢,他那潇洒的风度,真使我刮目相看。 就这样我们边吃边聊,他说道:从八五年离开家乡后,便来到南方某座城市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从装木板订模型开始,无论寒冬凛风还是酷暑烈日,都在日复一日地辛勤劳动,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断掌握新的技术学会管理,就这样深受老板的器重。他从一个普通木工当上了小组长,最后到建筑工程木工队队长,直至建筑公司业务经理,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并总结出在建筑行业的经营之道。首先要适应潮流,开辟自己的特色设计,才能在城市扎根;二是诚信经营重视质量,才是建筑行业的根基;三是要善待工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疾苦,才能稳住民心。辛勤的劳动汗水换来是丰硕的果实,通过多年的努力耕耘,他终于在城市扎了根有了自己建筑公司,成为名附其实建筑老板。 我们在相互聊谈过程中,我看到厚皮哥哥的高尚人格和情怀,才知道他虽然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但不忘故乡的山水和家乡的人们,总想帮助家乡的人们奉献自己点的爱心。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先后向家乡捐资二十万元,将村庄的门口水塘进行了深挖改造,并砌上石块塘岸方便人们洗用,将村庄沿村各户间浇灌了环型水泥路面,修建近四百平方米小型公园和添置部分健身器材,使家乡村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村民们为他的爱心奉献赞不绝口。 在交谈中,他对家乡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热情,他侃侃而谈:“故乡是生我养我的热土,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故乡人们的支持和鼓励,回报家乡的奉献是我的职责和本分……” 他计划在他的有生之年,在村部建设一个小型图书馆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计划出资十万元资助那些因家境困难而难于深造的学生读完大学,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为他的举措感到由衷的高兴。 海水不可斗量,人貌不可估量。通过这次与厚皮哥哥的相遇,他的人生奋斗之路是值得每个有志者的借鉴,使我受到极大的触动。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们的意识观念也在变。厚皮哥为我树立了榜样,只要自己的不断努力,就能创造人生的价值;只有无私的奉献,就能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