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做又不敢:你的恐惧从何而来?

 柠檬心理课堂 2025-04-24 发布于江苏

 生活中的实用心理《5分钟心理学》

免费 假期, 剪影, 反射 的 免费素材图片 素材图片

配合下方音频阅读,体验更佳。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想辞职又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想分手又怕遇不到更好的人?

想创业又怕血本无归?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

经常卡在“既不甘心,又不敢动”的夹缝里,自我折磨。

为什么我们会有恐惧呢?

我总结了几个原因。

1

习得性无助:恐惧给你的隐形手铐 

心理学有个经典实验:

研究员把跳蚤放进玻璃杯,它们很快就能跳出来。

但盖上盖子后,跳蚤每次跳都会撞头。

几天后,研究员就算拿走盖子,跳蚤也只会跳到盖子曾经的高度。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我们就像这些跳蚤:

投简历被拒3次,就觉得“我肯定找不到好工作”;

表白失败1次,就心灰意冷“我这辈子注定单身”;

投资亏损,就发誓“我再也不碰理财了” 。

恐惧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

它会让你主动画地为牢,不敢跳出“舒适区”。

2

灾难性思维:恐惧的自我脑补

比如:

你最近收到某个公司的面试邀请,然后脑子里自动播放小剧场:

要是回答不上问题多丢脸→面试官肯定看不上我→失业半年存款见底→最后流浪街头…….

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灾难化思维。

我们的大脑天生是个“被害妄想狂”。

在远古时期,人们看见草丛动就以为有野兽,紧张不安。这种夸大危险,某种程度上可以保命。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这个功能严重过载,明明是普通的挫折,却想象成人间惨剧。

结果就是:

还没行动,先被自己吓死。  

3

二手恐惧:别人塞给你的焦虑

 就像我一个朋友,她原本做前台很快乐,直到:

亲戚说:“这行吃青春饭!”

朋友说:“你这赚的太少了!”

自媒体说:“35岁失业危机警告!”

现在她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这叫社会性恐惧传染,我们常常会因为周围人的焦虑而焦虑。

特别是在社交网络时代:

同龄人年薪百万的推文、大厂裁员的热搜、亲戚的“为你好”警告,这些声音会悄悄影响你的情绪和决定,让你把别人的恐慌当成自己的生存指南。  

不过呢,表面看恐惧让人痛苦,但其实恐惧也会给你一些“奖励”。

比如:

你不敢辞职,虽然现在的工作很无聊,但你不用焦虑面试、经济来源、适应性等等问题。

又比如你不敢挑战,虽然会遗憾,但你现在不用面对可能会有的失败,得到暂时的轻松。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明知不合适还不分手?

因为至少不用承受分手的撕心裂肺;

为什么讨厌工作却不辞职?

因为至少下个月工资能够按时到账。

恐惧让你不需要思考,觉得只要乖乖坐着,就能获得安稳。这也是很多人离不开恐惧的原因。

然而,残酷的是:

恐惧并没有真正消失,虽然当下你舒服了,但是它会改头换面找你征收“利息”。

比如:

你在25岁时害怕吃苦,选择了最安逸的工作;

到了35岁,你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技能,更不敢动;

等到45岁,看到别人事业有成,开始后悔“要是当年……”

你会被这样的想法不断折磨,为此痛苦。   

其实:

大脑的灾难预言99%不会成真;

别人的警报器不见得适合你;

暂时的安全感可能收着高利贷 ……

这时候,你内心那个“想做又不敢”的决定,会不会稍微松动一点点呢?

当你被恐惧困住时,不妨先抱抱自己:

有恐惧是正常的,但恐惧不是敌人。

你不需要消灭它,而是要看穿它的虚张声势,这样你才有勇气去迎接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