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的树叶(六)中国茶之乌龙茶(青茶)

 唯我英才 2025-04-25
图片

引  言
乌龙茶,中国六大茶类中独具匠心的半发酵茶典范,以“绿叶红镶边”的视觉美学与“七泡有余香”的味觉盛宴闻名于世‌。其制作工艺在绿茶杀青与红茶发酵之间精准拿捏,通过“摇青走水”等核心技艺,将鲜叶中400余种芳香物质激活,形成兰香、蜜韵、岩骨等多元风味体系‌
“绿叶镶红边”的半发酵特征
图片

作为地理风土的活态载体,乌龙茶在闽北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闽南铁观音的“观音兰韵”、广东凤凰单丛的“蜜香山韵”、台湾冻顶乌龙的“桂花焦糖香”中,演绎着“一茶千面”的味觉传奇‌。其茶汤金黄至橙红渐变的色泽,既保留绿茶鲜爽又兼具红茶醇厚,形成“香入水、水含香、水生津”的立体感官体验‌

闽北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

图片

这种承载着千年制茶智慧的东方佳茗,更以茶多酚与茶氨酸的黄金配比,成就了抗氧化与提神醒脑的双重养生价值,成为连接自然馈赠与人文匠心的味觉桥梁‌


从名字说起
关于乌龙茶的名字有很多说法,各种版本莫衷一是。在这里我采用一个“工艺+方言”的版本:传说有一位茶农上山采茶,他将茶青鲜叶放在竹篓里,由于山路崎岖,竹篓里的鲜叶在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中产生了花一样的清香。茶农将这个偶然的发现用于茶叶加工,形成了后来特有的“摇青”工艺。由于当时自然科学不发达,茶农无法解释这种神秘现象,于是将这种茶称为“乌龙茶”,即“糊里糊涂的茶”。
摇啊摇,如此“乌龙”便诞生了
图片
乌龙茶又称“青茶”,在茶学分类中,“青茶”为半发酵茶类的正式名称,而“乌龙茶”是源自产区的传统俗称。二者实为同一茶类,差异仅在于命名视角:前者强调发酵程度与叶色特征(发酵程度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色泽青褐),后者承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说‌
青褐色的色泽是青茶名字的由来
图片

乌龙茶的起源与发展
学术考证显示,乌龙茶工艺在宋代已现雏形。武夷山茶区于清初完善了“晒青-摇青-烘焙”的半发酵工艺,王草堂《茶说》详细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流程,印证了其工艺传承‌。至19世纪,乌龙茶经福州口岸远销东南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1866年台湾乌龙茶外销日本,正式开启国际化进程‌
传统乌龙茶的完整工艺流程
图片
台湾盛产乌龙茶,品质与营销俱佳
图片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乌龙茶的半发酵工艺(20%-70%发酵度)是其灵魂所在,需经历七大核心工序:

采摘标准‌:严格遵循“开面采”,即新梢展开2-3叶时采摘,此时叶片基本成熟,内含物质丰富,能够形成茶汤特殊的香气和滋味。“开面采”的奥妙与“摇青”工艺紧密相关,后文会展开来说。
当茶芽长成叶片,完全展开,呈开面状态时,采摘2~4叶,俗称“开面采”
图片
日光萎凋‌:鲜叶薄摊于竹筛,通过4-6小时日光浴脱去15%-20%水分,激活酶活性‌
萎凋脱水
图片
摇青做青‌:核心工艺环节。茶青在竹筛中旋转碰撞,叶缘细胞破损促氧化,形成“绿叶红镶边”特征。铁观音需18-22次摇青,岩茶则配合“看青做青”灵活调整‌
摇青:“摇”使叶子相互碰撞,叶子边缘处破损氧化后变为“红边”
图片
“摇”要适度,适度与否决定香气的品质
图片
典型的绿叶红镶边
图片
还记得前文采摘环节的“开面采”吧?摇青和开面采之间的关系是:在摇青的离心运动中, 由于渗透压的作用,茶梗处的水分和养分会补充到受损的树叶边缘,因破损变软的叶子因为“走水”补充水分重新变硬,这就是所谓的“走水还阳”。为了走水畅通,在采青时尽量保持叶面的完好,青叶叶张如果被折断或破损会造成叶脉不通, “排水管”不完整,走水不畅就会影响茶叶质量。也就是说为了配合“摇青”,采摘必须“开面采”。
“走水”做青工艺充分挖掘了茶叶的香气和养分
摇青使叶边缘水分流失,渗透压使得叶梗中的水分和养分“摇”向叶子(走水)
图片
杀青定香‌:220℃高温快速炒制,终止酶促反应,锁住香气物质。闽南产区多用滚筒杀青,闽北偏爱锅炒‌
滚筒杀青
图片
锅炒杀青
图片
揉捻塑形‌:闽南制法采用包揉工艺,塑造铁观音“蜻蜓头、青蛙腿”形态;岩茶则以“三揉三焙”形成条索状‌
包揉工艺
图片
铁观音“蜻蜓头、青蛙腿”形态
图片
条索状岩茶
图片
炭焙精制‌:传统工艺用荔枝木炭文火慢焙,耗时10-15小时,赋予茶叶焦糖香与火功韵。焙火程度分轻火、中火、足火,决定成品风格‌。拣剔包装‌环节由人工剔除黄片、茶梗,确保净度(经过摇青和走水,茶梗部分的营养物质已经所剩无几)。陈年乌龙需定期复焙以保持品质‌
焙火
图片

乌龙茶的产地与品种

中国乌龙茶有四大核心产区,各具风土特色:‌闽北岩茶:以武夷山为腹地,丹霞地貌孕育出“岩骨花香”的岩韵。大红袍、水仙、肉桂等品种因独特“岩韵”被誉为“茶中瑰宝”‌。‌闽南铁观音:安溪县为核心,铁观音以“观音韵”闻名,其叶片肥厚、形似观音合掌,冲泡后兰香馥郁、七泡有余香‌。广东单丛‌:潮州凤凰山产区的凤凰单丛,凭借“山韵蜜味”独树一帜。代表性品种如蜜兰香、鸭屎香,茶树多为百年古树‌。‌台湾乌龙‌:冻顶乌龙以“喉韵回甘”著称,东方美人茶(白毫乌龙)因小绿叶蝉叮咬产生蜜香,工艺中保留白毫,茶汤呈琥珀色‌

乌龙茶的四大核心产区
图片
福建的乌龙茶品种众多
图片
图片
广东乌龙茶的品种
图片
台湾乌龙茶的品种
图片
我们从众多乌龙茶中选取几个名气大的介绍一下,分别是: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之大红袍、肉桂,闽南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台湾冻顶乌龙。
闽北乌龙茶的主要品种
图片
大红袍:光是听到大红袍这个名字就觉得其来头不小,但是关乎其名字来源的传说大多不可考。茶学界普遍认为其鲜叶紫红色泽与丹霞环境的色彩呼应,才是名称最可信的客观依据‌。说到大红袍不得不提武夷山九龙窠断崖的六株古茶树。大红袍母树有三棵六株,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现代商品大红袍多为拼配工艺的结晶——将水仙、肉桂、奇种等品种按黄金比例组合,通过三次焙火淬炼,形成“兰香桂韵”的复合香气体系‌。传统炭焙工艺中,制茶师需在120°C高温下连续翻焙7-10小时,使茶叶形成琥珀色茶汤与蛤蟆背叶底特征,最终达成“香落水、水生津”的味觉奇观‌
武夷山九龙窠断崖的六株古茶树:大红袍母树
图片
大红袍
图片
肉桂:肉桂得名于其标志性的桂皮辛香,这种“茶中烈酒”的诞生,源自闽北乌龙特有的“走水摇青”工艺‌。鲜叶在直径2米的竹筛中,以每分钟30转的节奏持续碰撞6-8小时,叶缘氧化形成红边,叶脉则保持翠绿,激发出茶多酚与芳香醇的剧烈反应‌。焙火阶段更显匠人智慧:初焙用荔枝炭定香,复焙取龙眼炭提韵,终焙选松木炭塑形,造就茶汤中独有的“辛辣感”与“薄荷凉”,饮后喉韵如清泉击石般透亮‌
武夷肉桂:色泽乌褐油润,条索肥壮紧实
图片
闽南乌龙茶的主要品种
图片
铁观音的名气也是大的不得了,其名字的来历有两说,一是魏荫观音托梦说‌,一是王士让乾隆赐名说‌。前者载于《安溪县志》,后者有皇家背书,成为官方文献的主要记载版本‌。现代人乐于挖掘茶文化赋能茶经济,因此铁观音名声远播。
铁观音干茶颗粒重实如铁,蜻蜓头,青蛙腿
图片
铁观音茶树春梢肥厚,经摇青、包揉等工艺后,干茶颗粒紧结沉重(标准茶样500克仅占普通茶壶容量的1/3),手握有“坠铁”感。干茶颗粒重实如铁,砂绿显霜,冲泡后叶底柔软如绸缎,呈现“青蒂绿腹红镶边”的鲜活形态‌。汤色从清香型的金黄透亮到浓香型的琥珀鎏金,展现不同工艺的审美差异‌
铁观音冲泡后叶底状态
图片

清香型以“兰花香”为主调,兼具栀子、米兰等复合花香,冷嗅杯底有冰糖甜香‌浓香型经焙火转化出熟果香、蜜糖香。陈香型则带有乌梅、檀木等陈化香气‌。入口先觉鲜爽如甘露,中段涌现花果甜润,尾韵带回甘生津的“冰糖韵”,七泡后仍有余香‌。浓香型茶汤醇厚饱满,在舌面形成丝绸般的包裹感,喉韵如清泉过石般透亮‌

清香型铁观音茶汤颜色金黄透亮,其香如兰
图片
三种香型的铁观音叶底形态
图片
广东乌龙茶的主要品种
图片

凤凰单枞:广东潮州凤凰山的丹霞地貌与海洋性气候,为茶树提供昼夜12°C温差淬炼。现存3000余株百年古茶树,根系深入红壤汲取富硒矿物质,叶肉栅栏组织发达,为乌龙茶制作提供高酚氨比的完美原料‌。这种“古树基因”与半发酵工艺的结合,铸就了凤凰单枞不可复制的“地域香”‌。从南宋贡茶到当代茶王,凤凰单枞用700年光阴诠释了乌龙茶“香、活、甘”的精髓。

凤凰单枞的茶树生长环境得天独厚

图片

凤凰单枞的“单枞”指‌单株采制、单株品系的茶叶形态‌:其名称源于凤凰水仙群体种中优异单株的精细化培育方式,茶农对每株古茶树实行“单株采摘、单株加工、单株销售”的传统模式,以保留个体基因特性(如蜜兰香、鸭屎香等独特香型)‌。这一命名既体现“一树一香”的品种多样性,又反映乌龙茶半发酵工艺中摇青、炭焙等环节对香气定型的关键作用‌。2004年起,“单丛”被潮州官方确立为规范用字,纠正了“枞”的误用,强化了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潮安凤凰山为核心产区)的文化辨识度‌

单枞=单从=单株单采=单株加工

图片

凤凰单枞的丰富香型源于‌品种基因、地域生态与制茶工艺‌的三重叠加:茶树经数百年自然变异与人工选育形成200余种香基单株,如蜜兰香含天然蜜糖因子、姜花香含姜烯类物质‌;潮州凤凰山的丹霞地貌(红壤富硒)、垂直气候带(海拔300-1200米温差显著)及云雾漫射光环境,赋予茶叶独特的“山韵”与矿物感‌;制作中‌日光萎凋激活芳香前体‌,‌手工摇青‌促使茶多酚局部氧化形成“绿叶红镶边”,再通过‌梯度炭焙‌(80-120°C)将游离态香气转化为稳定香型,如玉兰香(轻火)、蜜兰香(中火)、鸭屎香(足火)‌。三者协同使同一茶种呈现出花香、果香、药香等多元香型谱系。

凤凰单枞香型众多是由茶树的自然变异、凤凰山的独特环境和工艺差异共同作用的
图片
台湾乌龙茶的主要品种
图片
冻顶乌龙:台湾冻顶乌龙茶主产于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及周边海拔600-1000米的核心茶区,属轻发酵半球形包种茶。严格定义的“轻发酵半球形包种茶”在台湾茶分类中并非主流,实际多为中发酵工艺,但部分改良品种(如金萱、翠玉)通过调控发酵度与造型工艺,可兼具轻发酵特性与半球形外观,形成差异化风味‌
台湾南投鹿谷乡冻顶山茶区
图片
因山间常年云雾缭绕、采茶时需“冻脚尖”防滑而得名‌。其原料选用青心乌龙等良种茶树嫩芽,经‌日光萎凋、摇青、炒青、反复包揉‌等传统工艺精制,形成紧结重实的半球状干茶,墨绿油润的色泽中隐现砂绿与金黄,冲泡后汤色蜜绿透金,散发出桂花、焦糖与熟果交织的馥郁香气,入口甘醇鲜爽,喉韵绵长且带焙火韵味,叶底呈现标志性的“绿叶红镶边”‌
冻顶乌龙干茶:墨绿与金黄
图片
冻顶乌龙的茶汤与叶底
图片
图片

乌龙茶与养生健康
乌龙茶凭借半发酵工艺的“中庸之道”,在抗氧化、代谢调节与适应性上实现养生价值的全域覆盖,其香气与功效的品种多样性更可满足个性化健康需求‌。乌龙茶介于绿茶(未发酵)与红茶(全发酵)之间,通过‌15%-70%的梯度发酵‌(以品种和工艺调整),形成兼具绿茶鲜爽与红茶醇厚的独特风味,并生成其他茶类不具备的活性物质组合‌
乌龙茶可降脂控重、保护心血管、抗衰、适应肠胃
图片

具体到某个品种来说,‌‌闽北岩茶(如大红袍)‌重焙火工艺生成焦糖烯等物质,暖胃驱寒效果显著,适合体寒人群冬季饮用‌;‌闽南铁观音
轻发酵兰花香型,茶氨酸含量高,提神醒脑同时减少咖啡因引发的焦虑感‌广东凤凰单丛单株特异化香气成分(如肉桂醛、雪松醇),可有针对性地调节情绪压力(如蜜兰香舒缓抑郁)‌;台湾高山乌龙‌高海拔茶园富含锌、钾,增强心肌收缩力,缓解运动后电解质失衡‌


乌龙茶的养生作用
图片

科学饮用建议‌:‌最佳时段‌为餐后1小时饮用,利用茶多酚抑制糖分吸收;避免空腹以防茶碱刺激‌。浓度与频次‌:每日5-8克茶叶分3次冲泡(茶水比1:20),高温激发花果香且减少单宁酸过量析出‌。禁忌人群‌:严重贫血者慎饮(单宁影响铁吸收),服药期间间隔2小时以上‌。


乌龙茶的品鉴

器具选择:专业品鉴选白瓷盖碗,能客观展现茶汤本味,便于观察叶底舒展与香气层次‌。高身型盖碗(如马蹄盖碗)更适配颗粒型乌龙茶(如铁观音),聚香效果显著‌。日常饮用选紫砂壶‌,壶身气孔结构可吸附杂味、提升茶汤醇厚度,尤其适合陈年乌龙或浓香型茶(如武夷岩茶)‌。需遵循“一壶侍一茶”原则,避免香气串味‌



    乌龙茶的冲泡


    图片

    不同香型的乌龙茶冲泡要领


    茶类
    水温℃
    科学依据
    清香型乌龙茶
    90-95
    保留兰花香、奶香等挥发性物质,避免高温烫伤嫩叶‌。
    浓香型乌龙茶
    95-100
    充分激发焙火香与熟果香,促进茶红素释放‌。
    陈年乌龙茶
    100℃
    高温破解茶叶纤维结构,释放深层木质韵‌。
    图片

    冲泡流程:醒茶‌(温润泡),投茶后注入1/3沸水,3秒内快速倒出,唤醒茶叶活性并洗去浮尘‌注水与出汤‌,第1泡:15秒(浓香型)/10秒(清香型)‌;后续每泡延长5-10秒,优质乌龙茶可冲泡7-10次‌。采用“悬壶高冲”手法:壶嘴距盖碗15-20cm倾注,水流冲击力促使茶叶翻滚舒展‌



    品鉴:观汤色‌,清香型:蜜绿透金(如文山包种)‌,浓香型:琥珀色或橙红(如大红袍)‌。‌嗅香气‌,热嗅:盖碗揭开瞬间捕捉高沸点香气(如焦糖香、炭火香)‌;冷嗅:杯底残留香气判断品种特征(如铁观音的兰花香、凤凰单丛的蜜桃香)‌。‌品滋味‌,入口含汤3秒,感受舌尖甜度、舌面鲜爽度及喉韵回甘‌;浓香型应有“岩骨花香”的厚重感,清香型需具备“鲜灵通透”的纯净感‌。察叶底‌优质乌龙茶叶底柔软肥厚,呈现“绿叶红镶边”发酵特征(红边占比≤30%)‌




    经典乌龙茶品鉴指南


    茶类
    器具适配
    水温建议
    核心风味标识
    安溪铁观音
    白瓷盖碗+白玉杯
    95℃
    兰花香、观音韵、七泡有余香‌
    武夷大红袍
    紫砂壶+紫砂对杯
    100℃
    岩韵、桂皮香、焦糖甜‌
    台湾冻顶乌龙
    朱泥壶+闻香杯
    95-100℃
    熟果香、糯米汤感、喉韵绵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