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 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 【译文】谨防风寒侵袭,节制饮食规律,此为从身体上预防疾病的方法;减少嗜欲贪念,戒除烦扰忧思,此为从心灵上预防疾病的方法。 【解读】此句以身心双修之道揭示健康真谛——外避风寒、内调饮食可固本强身,此为“治身”;清心寡欲、宁神静气可养性祛疾,此为“治心”,二者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既强调生理与心理的交互影响,又暗合中医“形神合一”的养生智慧,警示世人唯有内外兼修、身心同治,方能在浮躁世相中构筑抵御病邪的完整防线,于自律与淡泊中抵达生命的康宁与清明。 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 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 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 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译文】减少思虑以涵养心气,节制色欲以涵养肾气,勿妄动筋骨以涵养骨气,戒除嗔怒以涵养肝气,清淡饮食以涵养胃气,少言寡语以涵养神气,勤读诗书以涵养胆气,顺应四时以涵养元气。 【解读】此段以中医养生理论为基,提出身心调和的八项法门——心、肾、骨、肝、胃、神、胆、元气,各依其性需以特定方式养护:减思静心,节欲固精,安身正骨,制怒疏肝,淡食健胃,慎言凝神,读书壮胆,顺时培元,揭示传统养生绝非单一技法的堆砌,而是内外兼修、形神共养的系统工程,唯有遵循自然规律与生命本质,在节制中蓄能、在静定中升华,方能使气血调和、生机绵长,成就天人合一的康泰之境。 忧愁则气结,忿怒则气逆,恐惧则气陷,拘迫则气郁,急遽则气耗。 【译文】忧愁令气机郁滞,愤怒令气逆上行,恐惧令气陷下消,压抑令气郁结难舒,急迫令气血耗散。 【解读】此句以中医气机理论揭示情绪对健康的深层影响——忧愁如绳缚气血,愤怒如火逆冲心神,恐惧如石沉压生机,压抑如笼困锁气脉,急躁如风散耗元气,警示世人情绪失衡即内伤之源,唯有以平和化郁、以豁达疏逆、以定静御陷、以从容解郁、以舒缓节耗,方能在情志调和中养气全形,契合中医“治未病”的养生精髓。 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 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 【译文】行走要缓慢稳当,站立要稳定恭敬,坐姿要端正挺拔,声音要低沉温和。 心神欲静,骨力欲动。 胸怀欲开,筋骸欲硬。 脊梁欲直,肠胃欲净。 舌端欲卷,脚跟欲定。 耳目欲清,精魂欲正。 【译文】心神要宁静,筋骨要强健。胸怀要开阔,体魄要刚劲。脊梁要挺直,肠胃要洁净。言语要收敛,步履要稳健。耳目要清明,精神要端正。 【解读】此句以十组对立统一的修身准则,勾勒出生命能量的最佳状态——静心以凝神,动骨以强体;开怀以纳万象,硬骨以抗风霜;直脊以立风骨,净肠以养内腑;慎言以避祸端,稳步以定根基;耳目清明以察世情,精魂端正以守本真,揭示真正的健康与修为在于内外双修、动静相宜:既以静定涵养心性,又以刚健锤炼形体,在形神合一的淬炼中,构筑起从肉体到精神的完整防线,成就“形如松柏,心如明镜”的完满生命境界。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 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 悟至理以明心。 【译文】常静坐以收敛心神,减酒色以清净心境,弃嗜欲以涵养心性,诵经典以警示内心,悟真理以明澈心志。 【解读】此句以五法并立,勾勒出传统心性修养的系统路径——静坐收心如锚定风浪,令神思归位;戒酒色、去嗜欲如扫除尘埃,令心镜清明;诵古训如闻钟鼓,以先贤智慧提点迷津;悟至理如拨云见日,以终极真谛照破无明,五者层层递进,由外而内涤荡身心,既是抵御外扰的盾牌,亦是点亮灵台的明灯,唯有以此修持,方能在浮躁世相中铸就一方不染不乱的澄明之境。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脾土不洩。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肾水自足。 【译文】荣辱得失不扰心神,肝木之气自然安宁;举止动静恭敬有度,心火之气自然平定;饮食节制有法,脾土之气不致耗泄;调匀呼吸少言寡语,肺金之气自然保全;淡泊清净少私寡欲,肾水之气自然充盈。 【解读】此段以中医五行学说为纲,将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揭示身心调和的至高法则——肝忌惊扰如风摇木,当以淡泊定其根;心忌躁动如火燎原,当以敬慎束其焰;脾忌放纵如土溃堤,当以节制固其形;肺忌耗散如金销熔,当以静默养其质;肾忌枯竭如水涸泽,当以寡欲蓄其源,整体彰显“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内在情志与外在行为的自律,实为顺应自然之道以滋养生命本元的根本法门。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 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译文】大道生于宁静之中,德行生于谦退之时,福泽生于清俭之间,生命源于和畅之气。 【解读】此言凝练中华文化中“静退俭和”的生存哲学——以静守道,在纷扰中凝神悟真;以退养德,在争逐中避锋守拙;以俭蓄福,在物欲中持守清明;以和延命,在冲突中维系生机,揭示生命的至高境界不在外求,而在内修,唯有以淡泊为舟、以谦和为舵,方能于喧嚣世相中载渡身心,抵达天人相谐的圆满之境。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 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译文】天地之间不可一日失却祥和之气,人心之中不可一日丧失喜悦之情。 【解读】此言以天地与人心对举,揭示宇宙与生命的共通法则——自然的运行依赖阴阳和合之气维系平衡,人心的安宁仰仗豁达喜乐之态滋养生机,警示世人外在的和谐与内在的愉悦互为表里,唯有常怀和气以应万物,常驻喜神以御纷扰,方能在天地的律动与心性的澄明间,成就个体与世界的共荣共生。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 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气, 静字可以益寿。 【译文】以“拙”自守可减少过失,以“缓”行事可避免懊悔,以“退”避让可远离祸患,以“苟”节制可涵养正气,以“静”修心可延年益寿。 【解读】此句以五字提炼避祸养生的智慧——拙者不炫巧智,故能敛锋芒而少错;缓者不迫不躁,故能慎始终而无悔;退者不争不忤,故能避锋芒而远灾;苟者克己守分,故能蓄精元而全神;静者息妄止念,故能安形神而延年,揭示处世与修身的底层逻辑在于“收敛”与“节制”:以拙缓退守外御纷扰,以苟静持内养浩然,唯有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方能在喧嚣中辟一方净土,于纷繁里守一世清明。 毋以妄心戕真心,勿以客气伤元气。 【译文】莫让虚妄杂念侵蚀本真之心,莫因表面客套损耗生命元气。 【解读】此言直指修心养性的核心——真心如璞玉,需摒弃妄想矫饰以存其纯;元气如江海,当远离虚礼浮华以葆其厚,警示世人内在的纯粹与生命的能量最忌被外界的伪饰与纷扰消磨,唯有以真诚抵御妄念、以自然替代客套,方能护持心性的清明与本真,在纷繁世相中守住生命的蓬勃与完整。 拂意处要遣得过,清苦日要守得过, 非理来要受得过,忿怒时要耐得过, 嗜欲生要忍得过。 【译文】遭遇不顺心的事要能排解释怀,身处清贫困苦的日子要能坚守本心,面对无理的冒犯要能承受化解,怒火升腾时要能忍耐克制,欲望滋生时要能抵御断绝。 【解读】此句以五种逆境为镜,揭示修身克己的实践智慧——人生难免逆旅,顺逆交织中需以理性与韧性破局:对不顺以豁达消解郁结,对清苦以淡泊滋养风骨,对非理以涵容化解冲突,对嗔怒以冷静避免失控,对嗜欲以自律斩断沉溺,强调真正的成长不在避世求安,而在直面困境时锤炼心性,于克制与坚守中铸就从容应对无常的定力与格局。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 举动知节,则悔吝少; 爱慕知节,则营求少; 欢乐知节,则祸败少; 饮食知节,则疾病少。 【译文】言语有节制则过失少,行事有节制则悔恨少,爱慕有节制则贪求少,欢乐有节制则祸患少,饮食有节制则疾病少。 【解读】此言以“节制”为纲,贯通言行、情感、享乐、健康等人生诸境——言语收敛可避口舌之灾,举止审慎可免莽撞之悔,情欲克制可断妄求之苦,欢愉适度可防乐极生悲,饮食自律可守康宁之基,揭示“知止不殆”的永恒智慧:节制非束缚,而是以理性驾驭本能,于收放间平衡生命的张力,唯有以“节”为尺丈量欲望与分寸,方能在克制中蓄积能量,于有序中抵达自在。 人知言语足以彰吾德, 而不知慎言语乃所以养吾德; 人知饮食足以益吾身, 而不知节饮食乃所以养吾身。 【译文】人们知道言语能够彰显自身德行,却不知谨慎言语方能涵养德行;人们知道饮食可以滋养身体,却不知节制饮食方能真正养护身体。 【解读】此句以“彰德”与“养德”、“益身”与“养身”的对比,揭示表象与本质的深层差异——言语若仅用于标榜德行,则流于浮华;饮食若止于满足口腹,则沦为放纵,唯有以“慎言”克制表达的冲动,以“节食”驾驭本能的欲望,方能在收敛与自律中沉淀德性之厚、凝聚生命之精,彰显中华文化“克己复礼”的修身精髓:外显之功易见,内修之力难成,真正的涵养恰藏于对“分寸”的敬畏之中。 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 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译文】喧闹时锤炼心性,清静时涵养心性,独坐时持守心性,行事时检验心性,言谈时反省心性,行动时节制心性。 【解读】此句以六时六境为镜,揭示修心的动态平衡之道——在喧嚣中磨砺定力,于寂静中蓄养精神;独处时如孤峰立雪坚守本真,行事时如明镜照物勘验初心;出言时三省慎微以避轻浮,行动时克己制欲以防偏颇,既强调心性修炼需随境转而不失其根,更暗合“知行合一”的终极追求:唯有让心性在动静、语默、群独的交织考验中反复淬炼,方能使内在修为与外在行为浑然一体,成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境界。 荣枯倚伏,寸田自开惠逆, 何须历问塞翁? 修短参差,四体自造彭殇, 似难专咎司命! 【译文】荣华与枯败互为因果,心田的善恶自会招致福祸,何须学塞翁追问得失?寿命长短各有不同,身体状态自定寿夭,怎能全怪司命之神! 【解读】此句以道家自然观破斥宿命论的迷思——福祸非天定,实由心性善恶感召;寿夭非神掌,实因身心修为决定,借“塞翁失马”“彭殇寿夭”之典,揭示命运本质是内在修为与外在境遇的共振,既否定盲目求问天命的愚昧,亦批判推责于天意的怠惰,唯有以心田澄明修身养气,方能在荣枯修短的无常中,活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笃定与从容。 节欲以驱二竖,修身以屈三彭, 安贫以听五鬼,息机以弭六贼。 【译文】节制欲望以驱逐病邪(二竖),修身养性以抑制三尸(三彭),安守清贫以化解五鬼(五鬼作祟),息止机心以消弭六贼(六贼扰神)。 【解读】此句以道家养生观统摄身心修炼——节欲驱邪护体魄,修身制三尸净心性,安贫破贪嗔消外扰,息机绝巧诈守本真,揭示祛病延年、超脱凡尘的终极法门在于内外双修:对外以寡欲、安贫、息智抵御外邪诱惑,对内以修身、正念、守神涤荡内魔杂念,唯有以“节、修、安、息”四法为舟筏,方能横渡欲海孽障,抵达形神俱妙、天人合一的至境。 衰后罪孽,都是盛时作的; 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 【译文】衰败时的恶果,皆是鼎盛时种下的因;年老时的疾病,皆是壮年时积下的患。 【解读】此言以因果为镜,警示世人慎待当下——盛时骄纵妄为,终成衰时罪孽的苦种;壮年透支身心,必酿老来病痛的恶果,揭示命运的轨迹并非偶然,而是每一刻选择的总和,唯有在顺境中常怀敬畏、于强健时惜福养身,方能避免“自作自受”的轮回,为人生后半程铺就安稳之路。 败德之事非一,而酗酒者德必败; 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生必伤。 【译文】败坏德行之事不止一种,但酗酒者德行必然败坏;损害生命之事不止一种,但纵欲者生命必然损伤。 【解读】此言直指人性沉沦的两大深渊——酗酒与纵欲虽非唯一致德败、伤生之因,却是最典型、最易失控的恶习:酒能乱性,醉后失智失仪,德行如堤溃蚁穴;色能耗精,欲海无度无节,生命似烛焚膏尽,警示世人修身之要在“制欲”,唯有以清醒抵御酒惑、以自律驾驭色欲,方能截断堕落之流,护持德性与生命的双重完满。 木有根则荣,根坏则枯; 鱼有水则活,水涸则死; 灯有膏则明,膏尽则灭; 人有真精,保之则寿,戕之则夭。 【译文】树木有根则繁茂,根腐则枯萎;鱼有水则存活,水枯则死亡;灯有膏油则明亮,膏尽则熄灭;人有真元精气,保养则长寿,摧残则早夭。 【解读】此段以木根、鱼水、灯膏为喻,揭示生命存续的根本法则——万物皆赖本源滋养,人之寿夭亦系于精气的盛衰:护持真精如木固其根、鱼蓄其水、灯续其膏,慎养则生机沛然;纵欲耗损如根朽、水涸、膏尽,戕伐则命元速溃,警示世人养生之要在“惜精保真”,唯有节制欲望、涵养本源,方能在自然规律中安顿性命,成就形神俱泰的长久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