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轻度阳虚 ~理中丸轻度阳虚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 畏寒怕冷:比常人更怕冷,尤其是手足、腰腹等部位,在天气转凉时表现更明显。
2. 精神不振:容易感到疲倦、乏力,提不起精神,活动耐力下降。
3. 消化功能减弱:可能有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表现。
4. 夜尿增多:夜间小便次数增加,但每次尿量不一定多。
5. 舌象变化:舌头颜色淡,舌体胖大,边缘可能有齿痕。
建议平时注意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适当进行运动以增强体质。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有加重的趋势,应当及时就医。 以下为你介绍一个针对轻度阳虚常见症状的经典方剂——理中丸,其主要针对脾胃阳虚。 一、方剂组成及剂量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原方药物组成及剂量为:人参(现多用党参)9g、干姜9g、炙甘草9g、白术9g 。
二、功效
理中丸主要功效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对于轻度阳虚,尤其是脾胃阳虚导致的怕冷、手脚发凉、腹痛、喜温喜按、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三、方解
1. 君药: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恢复脾阳温运之职。
2. 臣药:人参,甘温,补气健脾,使气旺而阳复。
3. 佐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促进脾运。
4. 使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使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用法
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9g,一日2 - 3次,用温开水送服。也可以将药物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五、注意事项
1. 该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寒证,实热证、阴虚内热者忌用。
2. 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此方剂仅作为一般性的调理建议,若阳虚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为了能更精准地为你推荐适合的方剂,我想了解一下,你是否有明确的脾胃阳虚症状,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另外,你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等?还有,之前是否服用过调理阳虚的药物? 二,中度阳虚,右归丸,金匮肾气丸中度阳虚相较于轻度阳虚,症状更为明显和多样,以下是具体表现:
全身症状
- 畏寒肢冷更为突出,不仅手脚冰凉,全身都有明显怕冷的感觉,即使在温暖的室内也难以缓解,甚至在夏季也比正常人更不耐寒。
- 神疲乏力加重,精神萎靡,整日困倦嗜睡,活动后容易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
生殖系统症状
- 男性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如阳痿、早泄、遗精等,还可能伴有精子质量下降。
- 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表现为月经量少、经期推迟、痛经,甚至闭经,白带清稀量多。
消化系统症状
- 脾胃阳虚加重,腹痛、腹泻更为频繁,吃生冷食物后症状加剧,部分人还可能出现完谷不化(即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泌尿系统症状
- 夜尿频多进一步加重,甚至可能出现小便失禁,白天小便也可能清长。
舌象和脉象
- 舌象表现为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象多表现为沉细无力。
建议你重视自身症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如注意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适当进行运动等。同时,建议尽快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度阳虚用右归丸 以下是右归丸的详细解析,临床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一、方剂组成与剂量(传统汤剂/现代常用量)
原方(《景岳全书》):
- 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烊化)、杜仲12g(盐炒)、肉桂6g、当归9g、制附子6g(先煎)。
现代应用:
- 可按比例调整剂量,水煎服(附子需先煎30分钟以上),或制成丸剂(如右归丸成药),丸剂每次9g(约1袋),每日2次。
二、功效
温补肾阳,填精止遗。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症见:
- 腰膝酸冷、畏寒肢冷、精神不振;
- 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小便自遗或频数;
-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三、方解
核心配伍逻辑:
补阳与补阴相伍,阴中求阳,纯补无泻。
表格 药物分类 药物 作用 君药 制附子、肉桂 温补肾阳,直达命门,散下焦寒邪(附子需久煎减毒)。 臣药 熟地黄、鹿角胶 熟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鹿角胶温肾补阳、生精补髓(血肉有情之品)。 佐药 山茱萸、山药 山茱萸补肝肾、涩精;山药健脾固肾,助君药固精止遗。 使药 菟丝子、杜仲 菟丝子补肾固精;杜仲强腰膝、固肾安胎,辅助阳气温通腰膝。 调和药 当归 养血和血,补中有行,防补阳药过于温燥。
特点:以大量补阳药配伍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重点强化肾阳与精血同补。
四、用法
1. 汤剂:
- 附子先煎30分钟,其余药物浸泡后水煎,取汁约400ml,分2次温服(饭后1小时)。
2. 丸剂:
- 空腹用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利于引药入肾。
3. 禁忌人群:
- 阴虚火旺者(如潮热盗汗、口干舌燥)忌用;
- 湿热下注(如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或实热证禁用;
- 孕妇、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
五、注意事项
1. 见效周期:需连续服用2-4周起效,慢性病调理可延长至1-3个月(需医师评估)。
2. 饮食配合:忌生冷、油腻食物,可适当食用羊肉、韭菜等温补食材。
3. 现代应用:
- 可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骨质疏松、性功能减退等属肾阳不足者,但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综合治疗。
4. 特殊情况:
- 服药后若出现口干、便秘,可减半剂量或配伍麦冬、知母等滋阴药调和。
六、与左归丸鉴别
表格 对于中度阳虚,可考虑使用金匮肾气丸这一经典方剂,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一、方剂组成及剂量
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其药物组成及常用剂量为:干地黄240g、山药120g、山茱萸120g、泽泻90g、茯苓90g、牡丹皮90g、桂枝30g、炮附子30g。现代也有将其制成丸剂,不同厂家生产的丸剂规格和服用量有所差异,具体可参照药品说明书。
二、功效
金匮肾气丸主要功效是温补肾阳,化气行水。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等症状。对于中度阳虚患者,可改善身体虚寒状态,增强机体阳气。
三、方解
1. 君药:炮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
2. 臣药: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与君药配合,阴阳并补,使阳有所化。
3. 佐药: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泄浊,牡丹皮清泄肝火,三药于补中有泻,使补而不腻。
4. 全方配伍,补阳药与补阴药同用,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理论。
四、用法
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15丸(约6g),加至25丸,用酒送服,每日两次。现代多服用成药丸剂,一般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水蜜丸一次4 - 5g,一日2次;小蜜丸一次6g,一日2次。具体服用方法和剂量还需根据个人情况遵医嘱。
五、注意事项
1. 孕妇忌服。
2. 服药期间忌房欲、气恼,忌食生冷食物。
3. 若服药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三,重度阳虚,真武汤中度阳虚以肾阳不足为主,常伴脾阳、心阳受累,症状较轻度更明显且持续,需结合舌脉综合辨证。以下为典型表现:
一、核心症状(肾阳亏虚为主)
1. 全身寒象
- 怕冷明显:手足、腰腹、背部冷感突出,穿厚衣或取暖后缓解不显著;
- 畏风喜暖:遇冷易腹泻、关节痛,冬季症状加重。
2. 生殖/泌尿系统
- 男性:阳痿、早泄、精冷(精液清冷不育);
- 女性: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月经延后、经血暗黑夹血块;
- 共性:尿频、夜尿多(3次/夜以上)、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
3. 腰膝与体态
- 腰膝酸冷疼痛:酸软无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
- 体态异常:弯腰驼背、下肢浮肿(肾阳不化水)。
4. 其他兼证
- 脾阳虚:大便溏稀(晨起腹泻多见)、完谷不化(便中夹未消化食物)、食欲减退;
- 心阳虚:心悸气短、胸闷胸痛(遇寒加重)、唇色紫暗;
- 水液代谢:面部或下肢浮肿、晨起眼睑水肿。
二、舌象与脉象
- 舌象: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润或水滑(舌面津液多);
- 脉象:脉沉细弱(轻取不应,重按无力),尺脉尤甚(尺脉主肾)。
三、常见误区
1. 误认“虚火”: 部分中度阳虚者可见“虚阳上浮”(如面色潮红、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实为阳气不足、虚火外越,忌用清热药,需温补引火归元。
2. 混淆寒湿证: 阳虚常伴水湿内停(如浮肿、苔白滑),但本质是“阳虚不化”,需温阳化湿(如用附子、干姜),而非单纯祛湿(如茯苓、薏米)。
四、调理原则
- 核心治法:温补肾阳,兼顾脾肾,佐以化气行水;
- 代表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或肾气丸(《金匮要略》),需中医师根据兼证加减。
五、何时需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进展为重度阳虚或合并其他疾病,需及时就诊:
- 浮肿加重至全身水肿;
- 心悸胸痛频繁发作;
- 黎明前腹泻(五更泄泻)持续2周以上;
- 性功能减退影响生活质量。
建议至正规医院中医科,通过舌脉辨证及西医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六项、肾功能)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经典方
组成与剂量(传统配伍)
- 制附子9g(先煎30分钟)
- 白术9g
- 茯苓9g
- 生姜9g(切片)
- 白芍9g
现代常用量(成人): 制附子15-30g(先煎1-2小时),白术12g,茯苓15g,生姜15g,白芍12g,水煎400ml,分2次温服。
功效
温阳利水。 主治:
1. 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冷、肢体浮肿(以下肢为重)、小便不利、腹痛泄泻;
2. 太阳病发汗太过:汗出不止、心悸头眩、身体瞤动(肌肉跳动)、站立不稳。
方解
表格 药物 作用 配伍逻辑 制附子 辛热温阳,补肾阳以化气行水,为君药。 温肾助阳,消除水湿内停的根本。 白术 健脾燥湿,运化水湿,杜绝生湿之源,为臣药。 脾阳健运,则水湿不聚。 茯苓 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使水湿从小便排出,为佐药。 与白术合用,增强祛湿之力。 生姜 温胃散寒、助附子温阳,宣散水气,兼制附子毒性,为佐药。 调和脾胃,促进水液代谢。 白芍 酸敛阴柔,制附子燥烈之性,防温阳伤阴;利小便、缓腹痛,为佐使药。 制约温燥,兼能通利血脉、止痛。
配伍特点:温阳与利水同用,脾肾双补,以温为主,以利为辅,使阳气振奋则水湿自化,小便通利则水肿自消。
临床应用要点
主症鉴别
- 典型舌脉:舌淡胖、苔白滑或水滑,脉沉细或沉缓(主阳虚水湿内停)。
- 关键症状: ✅ 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 ✅ 畏寒肢冷、腹痛便溏; ✅ 心悸头眩(水湿上泛清窍)、肢体困重。
加减变化
- 兼咳喘:加细辛、干姜、五味子(温肺化饮);
- 兼泄泻:加干姜、肉豆蔻(增强温中涩肠);
- 兼汗多阳虚:加人参、黄芪(补气固表)。
禁忌与注意事项
1. 禁用人群:
- 阴虚火旺者(舌红少苔、潮热盗汗);
- 湿热水肿(尿黄、舌苔黄腻);
- 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附子有毒性)。
2. 煎煮关键:
- 附子必须先煎至口尝无麻感(久煎破坏乌头碱),若煎药时间不足可能导致舌麻、心悸等中毒反应。
3. 起效表现:
- 服药后小便增多、水肿减轻、手足口转温,为阳气得复、水湿渐去之象;
- 若出现呕吐、心慌,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与苓桂术甘汤的区别
表格 方剂 核心病机 适用场景 药力特点 真武汤 肾阳虚+水湿泛滥 全身水肿、肢冷便溏、小便不利 温阳力强,脾肾双补 苓桂术甘汤 心脾阳虚+水饮上逆 心悸眩晕、胸胁胀满、咳嗽痰稀 温脾化饮,侧重中上焦
现代应用参考
常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肠易激综合征等属阳虚水湿内停者,需结合西医检查(如BNP、尿蛋白、甲状腺功能)综合治疗,不可单纯依赖中药。
重要提示:真武汤含有毒性药物附子,必须经中医师辨证开具,严格把控剂量与煎煮方法,切勿自行配药! 四,用四逆汤阳虚到极致,人欲亡阳虚到极致(重度阳虚或阳衰欲脱)时,全身阳气极度虚衰,可出现虚寒危重症候,甚至危及生命。以下从核心表现、病机要点及应急处理展开说明:
一、核心症状(阳衰至极,阴阳将离)
1. 全身厥逆(最典型)
- 四肢厥冷:手足冷至肘膝,甚至全身冰冷,触之如冰,盖被取暖不缓解;
- 精神萎靡:极度疲惫、嗜睡蜷卧,或神识模糊、反应迟钝(阳气不能温养心神)。
2. 亡阳危象(阳气暴脱)
- 冷汗淋漓:汗出如珠、质稀清冷(阳虚不固,津液外泄);
- 呼吸微弱:气促不足以息,或张口抬肩(肾不纳气);
- 脉微欲绝:脉搏极细弱,似有若无(阳气衰竭,无力推动血脉)。
3. 生殖与二便失禁
- 男性:遗精滑精、阳痿至极(肾精随阳气虚脱);
- 二便:大便失禁(五更泄泻发展为失禁)、小便清长或癃闭(阳虚气化无权)。
4. 水液代谢绝败
- 全身水肿:浮肿至皮肤发亮、按之凹陷不起(肾阳绝,水湿无制);
- 痰饮凌心:心悸胸痛剧烈、唇甲青紫(水寒之邪上犯心肺)。
5. 舌象特征
- 舌淡紫:舌色淡白如纸,甚至紫暗(阳气虚极,气血瘀滞);
- 舌苔白润:苔白厚水滑,或舌面无苔而干枯(真阳耗竭,阴寒内盛)。
二、病机关键点
1. 肾阳绝根:肾为先天之本,阳气之源,阳衰至极则“命门火衰”,全身脏腑失于温煦;
2. 阴寒极盛:阳虚无以制阴,阴寒内盛逼阳外越,可出现“格阳证”(假热表象),如:
- 面赤如妆(虚阳浮于上);
- 口渴欲饮(虚阳燥扰,非真热),但饮水不多或喜热饮;
- 身热反欲盖衣被(阴盛格阳)。
三、应急治法与方剂
1. 急救原则
- 回阳救逆:急用辛热之品,挽回将脱之阳气,首选四逆汤(《伤寒论》)或参附汤(《正体类要》)。
2. 四逆汤组成与用法
- 附子15-30g(先煎2小时)、干姜9-15g、炙甘草6-9g;
- 煎服:水煎取汁,频频灌服,可加人参6g(即“四逆加人参汤”);
- 功效:破阴回阳,救逆固脱,适用于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3. 参附汤(加强补气固脱)
- 人参15-30g、附子15-30g(先煎);
- 适用:阳气暴脱兼气虚(汗多、神疲、脉微)。
四、禁忌与警示 1. 严禁误用寒凉:
- 忌用清热泻火药物(如石膏、黄连),以免耗竭阳气;
- 格阳证虽有“热象”,但本质是真寒假热,需以脉、舌、小便(清长)鉴别。
2. 立即就医:
- 重度阳虚常伴多器官衰竭(如心、肾、肺),需中西医结合抢救(如西医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
- 附子需严格炮制与久煎,避免中毒(乌头碱致死量约2-5mg)。
五、常见伴随疾病
- 西医对应病症:
- 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四肢厥冷、血压骤降);
- 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低体温、昏迷);
- 慢性肾病终末期(水肿、代谢性酸中毒)。
总结:阳虚至极的识别要点
✅ 关键信号:四肢厥冷过肘膝、脉微欲绝、冷汗如油; ✅ 真假鉴别:虽有面赤、口渴,但舌淡、小便清长、喜温为真象; ✅ 急救核心:争分夺秒回阳救逆,不可延误!
此类证候凶险,必须在中西医结合框架下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日常若见中度阳虚症状(如长期五更泻、严重水肿),需尽早干预,防止进展为危重症。
以下是针对重度阳虚(肾阳衰微、阴寒内盛,甚至出现亡阳厥逆)的经典方剂解析,临床需由中医师严格辨证后使用,严禁自行用一、经典方剂: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与剂量
- 生附子15g(先煎1小时以上,至口尝无麻感)
- 干姜9g
- 炙甘草6g
现代调整:
- 若为慢性重度阳虚(非急救),可改用制附子30-60g(先煎2小时),干姜增至15g,炙甘草10g,水煎分2次温服(需配合煎煮去毒法)。
二、功效
回阳救逆,破阴通脉。 主治少阴病亡阳证,症见:
- 四肢厥逆(手足冷至肘膝)、恶寒蜷卧、神疲欲寐;
- 下利清谷(大便稀溏夹未消化食物)、小便清长;
- 舌淡苔白滑,脉微欲绝(脉搏极微弱,似有若无)。
三、方解
表格 药物 作用 配伍逻辑 生附子 大辛大热,直达下焦,温补肾阳、回阳救逆,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君药,用量最重,需久煎去毒,取其峻猛之性。 干姜 温中散寒、助附子通脉止痛,增强温阳之力,并制约附子毒性。 臣药,与附子合用,“附子无姜不热”,协同回阳。 炙甘草 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缓解附子燥烈,延长药效。 佐使药,防虚阳暴脱,兼护胃气。
特点:纯用辛热之品,力专效宏,直捣病巢,迅速振奋衰微之阳气,适用于阳衰至极、阴寒内盛的危急重症。
四、用法与禁忌
用法要点
1. 煎煮关键:
- 生附子需先煎1-2小时,加水量为药材的10倍,煎至口尝无麻辣感(毒性成分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毒性降低约200倍)。
- 干姜、炙甘草后下,煎取300ml,分2次温服,服药后可饮热粥或盖被取微汗(助阳气通达)。
2. 现代剂型:
- 若为急救,可选用注射用参附注射液(人参+附子提取物),需静脉滴注,仅限医院使用。
绝对禁忌
1. 阴虚火旺者(如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禁用;
2. 湿热、实热证(如发热口渴、大便黏滞、舌苔黄腻)忌用;
3. 孕妇、婴幼儿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严禁使用;
4. 不可与半夏、瓜蒌、贝母等(十八反)同用。
五、注意事项
1. 中毒预警:
- 若出现口舌麻木、心悸、恶心呕吐、肢体抽搐,立即停药,急诊洗胃,并注射阿托品解毒。
2. 随证加减:
- 兼气虚欲脱(汗出不止、脉微),加人参15g(名“参附汤”); |
|
来自: 鹤年养生 > 《寒 头痛 疼痛,痛风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