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一年之气候与物候时,六气的论述必然会涉及到五运,这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个极为关键的逻辑关系。岐伯在应答中谈及六气分治时所说的“司气”,实则为“岁运司一岁之气”的意思。司天、在泉、间气以及岁气,它们与一年的气候呈现出极为紧密的联系。当岐伯在回应黄帝“岁主奈何”这个问题的时候,谈到六气分治之天之六气,每一气都关联到“四化”的问题。岐伯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阐述得相当清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这一论述表明,确定一年的干支纪年是首要的步骤。通过干支纪年,能够明确岁运之气以及它太过不及的状况。如此一来,六气分治的位次次序便可得知,司天、在泉、间气的位置也能够确定下来,从而这一年中六气掌管变化的表现就能够推算出来。 不仅如此,少俞在《灵枢·五变》里也向黄帝指出:“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这一论述揭示了五运六气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意思是,先确定当年的天干地支,就能推演知道当时的五运六气情况。如果某气过盛,也就是“时高”,那么对应的脏腑就容易发病;如果某气衰弱,即“时下”,病情就可能加重或者好得很慢。即使某气没有明显衰弱,但如果当年存在五行冲克,仍然会引发疾病。这是因为人体的体质与五运六气相互作用,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五变规律之所在。 所以,只有把六气和五运相互关联起来,方能完整又清楚地认识一年的气候和物候。这里面提到的“司气”就是五运主岁之气的具体体现,贯穿于六气分治的理论体系之中。岐伯按照阴阳、盛衰、生化之这样的逻辑顺序,遵循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这样的顺序依次,详细论述了六气分治,一气四化之内容。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第三~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