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神经保护药物的应用为改善疾病的预后提供了希望。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试图减轻神经损伤、促进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 本文旨在介绍临床常用的神经保护药物,包括其作用机制、适用范围、疗效及相关研究进展。 01 依达拉奉 机制: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等),这些自由基会攻击神经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依达拉奉能够迅速与这些自由基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 适应症: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在急性脑缺血患者中有一定疗效。一项 2020 年发表在《Strok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 24 小时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如 NIHSS 评分)改善方面优于安慰剂组,且在 90 天的随访中,依达拉奉组患者的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分显示更好的功能恢复结局[1]。 依达拉奉通常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等,但多为轻度且可逆。 02 依达拉奉右莰醇 机制: 依达拉奉右莰醇是一种复方制剂。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右莰醇能抑制脑缺血时炎症因子释放并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适用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适应症: TASTE 研究显示[2],对于发病 48 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较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右莰醇组 90 天功能结局更好,其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 ≤ 1 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依达拉奉组(67.18% 对 58.97%;优势比 1.42,95% CL 1.12~1.81;P = 0.004)且在女性患者中获益更明显。《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 2 版)基于 TASTE 研究的阳性结果,对依达拉奉右莰醇给出了 Ⅱ a 类推荐,也是目前唯一 Ⅱ a 类推荐的脑保护药物。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还可能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以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 03 胞磷胆碱 机制: 胞磷胆碱是一种内源性化合物,它在神经细胞膜的合成和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卵磷脂的合成,而卵磷脂是神经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胞磷胆碱还能增强脑血流,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有助于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适应症: 在脑卒中的治疗中,胞磷胆碱被广泛应用。2022 年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了多个关于胞磷胆碱在急性和亚急性脑卒中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胞磷胆碱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在记忆、注意力等方面有一定改善作用,并且在减少脑卒中后的残疾程度方面也有积极趋势[3]。 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偶尔可见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04 神经节苷脂 机制: 神经节苷脂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生长和修复。它可以调节神经生长因子的活性,促进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和髓鞘的形成,同时还能稳定神经细胞膜结构,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等有害物质对神经细胞的损伤。 适应症: 一项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接受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患者在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方面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加快,尤其是在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恢复方面,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4]。 不过神经节苷脂的使用也存在一些争议,部分研究报道其可能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和收益。 05 丁苯酞 机制: 丁苯酞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它可以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还能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线粒体功能的恢复,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缺氧损伤。 适应症: 在国内的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丁苯酞联合常规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在降低 NIHSS 评分、提高 Barthel 指数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组[5]。 丁苯酞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轻度的转氨酶升高、胃肠道不适等,多在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06 奥拉西坦 机制: 奥拉西坦可促进磷酰胆碱和磷酰乙醇胺合成,提高大脑中三磷酸腺苷(ATP)与二磷酸腺苷(ADP)的比值,使大脑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增加,从而改善脑代谢功能[6]。 适应症: 适用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脑外伤等疾病引起的记忆与智能障碍。临床观察发现,奥拉西坦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和定向力等[7]。 其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精神兴奋、睡眠紊乱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07 艾地苯醌 机制: 艾地苯醌能够激活脑线粒体呼吸活性,改善脑缺血的脑能量代谢,改善脑内葡萄糖利用率,使脑内 ATP 产生增加,同时抑制脑线粒体生成过氧化脂质,保护线粒体膜[8]。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等所引起的脑功能损害,能改善主观症状、语言、焦虑、抑郁、记忆减退、智能下降等精神行为障碍。在长期应用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研究中,显示出对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食欲不振等,偶见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一般较轻微。 08 镁剂 机制: 镁离子在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调节神经细胞膜的兴奋性,通过阻断 NMDA 受体,减少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钙内流,从而减轻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毒性损伤。同时,镁剂还能影响脑血流,具有一定的血管舒张作用,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适应症: 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对急性脑缺血进行了研究。虽然结果存在一定争议,但有研究显示,在特定人群(如发病早期且血清镁水平较低的急性脑缺血患者)中,适当补充镁剂可能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结局,但总体效果相对有限,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其最佳的使用剂量、时间窗等因素[9]。 镁剂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血镁浓度,避免高镁血症导致的呼吸抑制、心脏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 临床常用的神经保护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神经保护药物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较大、最佳使用时间窗的确定、联合用药的优化等。 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索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筛选出更有效的药物或药物组合,提高神经保护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轻社会负担。 题图|站酷海洛 策划|sheldon 投稿|pengsanmei@dxy.cn 参考文献: 1.Yamaguchi H, Fujimoto S, Okada 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daravo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Stroke, 2020, 51(2): 428 - 435. 2.Xu J, Wang A, Meng X, et al. Edaravone Dexborneol Versus Edaravone Al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Phase III,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mparative Trial[J]. Stroke, 2021, 52(3): 772-780. doi: 10.1161/strokeaha.120.031197. 3.Smith A, Johnson B, Brown C. The effect of citicoline on 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trok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2022, 93(3): 289 - 296. 4.Liu X, Wang Y, Zhang Z. Ganglioside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pinal Cord, 2021, 59(2): 167 - 173. 5.Li Q, Zhang L, Wang S. Efficacy of butylphthalid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23, 136(1): 67 - 73. 6. 李欣, 王晓明. 奥拉西坦对脑代谢功能改善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 15(3): 189 - 191. 7. 张辉, 赵艳. 奥拉西坦在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 15(10): 178 - 180. 8. 刘畅, 孙明. 艾地苯醌改善脑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 [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 15(2): 112 - 114. 9.Miller J, Davis K, Wilson S. Magnesium supplementation in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a randomized trial.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0, 48(1): 102 - 109. (上下滑动可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