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建共治共享!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经验清单 | 社工课

 社工客 2025-04-29 发布于广东


  作者 | 胡碧影

  单位 | 广州市增城区荔乡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工客 #社工课 #社工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 #社工案例计划 #社区工作 #社区治理 #社工实务指南 #社工干货

一、引言:

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志愿服务的战略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现代化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力量,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补充和推动力量。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政策文件,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

增城区派潭镇第二双百社工站作为基层治理的实践者,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派潭模式”。本文将以派潭镇第二双百社工站的实践为例,深入剖析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模式、成效及面临的挑战,并探讨相关理论知识,以其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实践路径:

构建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派潭模式”


一)锚定基层治理需求

1.志愿服务融入的背景与问题导向

派潭镇地处增城区北部,经济相对落后,基层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社工站在实践中发现,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弥补基层治理力量的不足,提升治理效能。然而,志愿服务在融入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1)基层治理力量薄弱与服务需求激增的矛盾:由于站点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较低,导致志愿招募困难。多数居民认为志愿服务既无经济回报,又需耗费个人精力,因而参与意愿不高。这一观念不仅增加了社工站初期招募志愿者的难度,也使得社工工作负担加重,部分社工因不堪重负而流失,严重影响了服务的开展。

(2)基层治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社工站亟需具备各类专业技能和优势的志愿者参与,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志愿者资源整合与管理机制。主要原因在于社工对志愿者的优势和特长了解不够深入,且在志愿者报名后缺乏持续跟进和培养,导致志愿者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人才库,深入挖掘和培育志愿者的潜力,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

(3)基层治理信息沟通不畅、触达居民“最后一米”难题:村居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且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给志愿者参与服务带来诸多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强本地志愿者的招募,探索“党员 + 村民志愿者 + 服务对象志愿者 + 社工”的“3+1”模式,充分发挥本地志愿者的地缘、人缘优势,为本地居民提供更贴心、更便捷的服务。同时,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

(4)基层治理资源匮乏,多元参与机制尚未健全:社工站在成立初期资源相对薄弱,急需各方单位的支持与参与,如学校、医院、镇街商铺等,通过捐赠物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共同助力社区发展。然而,目前社工站在社会资源动员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强与社区各界的沟通与合作,通过走访、宣传等方式,提高社工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

(5)基层治理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志愿者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领袖引领,导致新志愿者在参与服务时面临诸多困难,如不熟悉服务流程、不了解打卡签到等基本操作,耗费了社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志愿者领袖,发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对于提高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二)构建“五维一体”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派潭镇第二双百社工站构建了“五维一体”的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策略,具体包括以下五个维度:

1.意识提升维度:宣传动员,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

社工站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和讲解,向居民介绍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了部分居民的参与热情。社工与这些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通过深入访谈,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参与志愿服务的益处。在此基础上,社工大规模招募志愿者,并详细记录每位志愿者的个人信息和服务意向,为后续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平台搭建维度: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枢纽

社工站建立了“志愿者群”微信沟通群,并选拔出4名具有领导能力的志愿者担任骨干,负责群内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同时,社工对志愿者骨干进行线上培训,内容涵盖志愿者管理技巧、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有效提升了骨干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线下,社工站成立了“志愿者志之家”,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活动的平台。志愿者们可以在“志之家”进行手工制作、义卖活动、协助社工整理资料、开展谈心和议事活动等。

3.队伍建设维度:培育“本地通”志愿者,构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社工站通过积极动员和组织,成立了由“党员志愿者 + 本地居民 + 服务对象 + 社工”组成的16条村居“本地通,活地图”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情况,能够为社工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指引,协助社工开展上门探访、社区活动等服务。在培育过程中,社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党员、村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并鼓励有能力的服务对象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促进了服务对象的自我成长和社会融入。

4.资源拓展维度:多元主体联动,构建基层治理资源共享网络


社工站积极动员各方单位参与志愿服务,通过与辖区内的学校、医院、商铺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鼓励他们组织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捐赠物资支持社区建设。社工站的领袖定期与各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方案。同时,社工站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感谢,通过制作锦旗、颁发证书等方式,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

5.人才发展维度:“老带新”传帮带,构建基层治理人才蓄水池,社工站注重发挥“老带新”的作用

在新志愿者加入队伍时,社工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志愿者与他们结成对子,帮助新志愿者熟悉服务流程、掌握服务技巧,并引导他们融入志愿者团队。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合理搭配新老志愿者,让新志愿者在实践中向老志愿者学习,同时也为老志愿者提供了发挥余热、传承经验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新老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关键举措:支撑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支撑

1.规范化运作:构建志愿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提升治理规范性


社工站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对志愿者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服务技能培训、沟通技巧培训等。同时,社工站建立了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效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服务策略,提高服务效率。

2.专业化赋能:强化志愿者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治理专业性


社工站通过系统的培训计划,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确保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志愿者在参与服务前,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必要的服务技能和安全知识。

3.协同化服务:创新“社工+志愿者”协同服务模式,深化治理融合

“社工 + 志愿者”服务模式下,社工站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协助社工开展日常探访慰问、社区活动、小组活动等工作。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困难家庭的清洁服务、资料整理等任务,有效减轻了社工的工作压力。

4.激励与发展并重:构建多层次激励机制和成长路径,激发治理内生动力


社工站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和志愿者成长路径。通过设置积分兑换制度,志愿者可以根据服务时长和质量积累积分,兑换相应的奖品或服务;颁发荣誉证书,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5.安全保障优先: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安全保障机制,护航基层治理安全运行

社工站通过安全意识培训,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每次服务前,社工都会对志愿者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包括急救知识、危险辨识和应对方法等内容。

6.持续创新驱动:鼓励志愿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创新,提升治理活力

社工站通过组织志愿者交流活动、创新大赛等方式,推动志愿服务创新发展。志愿者在服务中提出新的服务理念和方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7.领袖培育先行:构建志愿者领袖培育体系,强化基层治理人才支撑


社工站为志愿者领袖提供专业培训,提升其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培养志愿者领袖,社工站增强了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实践成效:

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系统性效应


一) 治理体系优化:基层治理力量得到有效补充和增强

治理力量倍增效应:志愿者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弥补了治理力量的不足。通过志愿者的参与,社工站的服务范围得到了扩展,服务效率显著提升。治理触角延伸效应:“本地通”志愿者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本地志愿者熟悉村居情况,能够为社工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指引,协助社工开展上门探访、社区活动等服务。

二) 治理效能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水平和效率显著提升

1.服务效能提升效应“社工+志愿者”协同服务模式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志愿者协助社工开展日常探访、社区活动等工作,减轻了社工的工作压力。

2.服务品质提升效应:专业化志愿服务提升了基层治理服务质量。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确保了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治理主体多元: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居民参与意愿提升效应:志愿服务成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通过宣传动员,居民逐渐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显著提升。社区凝聚力提升效应:志愿服务促进了社区成员互助互爱,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仅帮助了他人,也增强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治理机制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通过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派潭镇第二双百社工站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

1.治理模式创新效应:“派潭模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本。通过志愿服务的力量,社工站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服务质量。

2.治理可持续发展效应:志愿者领袖培育为基层治理储备了人才,提升了治理的可持续性。通过培养志愿者领袖,社工站增强了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经验启示


1.体系化构建是关键:构建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系统化推进体系,确保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需求导向是核心:紧密对接基层治理实际需求,提升志愿服务的精准性,确保志愿服务能够真正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

3.机制创新是保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支撑保障机制,确保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和创新性。

4.多元参与是方向: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协同治理格局,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

5.人才培育是根本:加强志愿者领袖培育,提升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确保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是推动社区发展、增进居民福祉的重要途径。通过增城区派潭镇第二双百社工站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志愿服务在融入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志愿服务在融入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随着志愿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更多地区借鉴派潭镇的成功经验,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深入发展,共同推动社区进步,构建和谐社会。

广东的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怎么做?
请看
《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视角下的社区营造》
广东省数十个城乡社区治理
与社区营造的典型案例
具有时代特性
向全国同仁展示广东省社区营造之典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