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05是“半夏秫米汤”,这种心悸和土壅木郁,胃失和降有关; 土壅木郁: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湿浸渍,困遏脾阳;湿郁蕴热。湿热郁蒸,致使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等。 胃失和降:青莲童子Blotus:大医黄元御谈“肝木”在人体“升降”中的作用; 04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特征以下元虚寒、心阳不振,出现心肾不交的症状,并伴有多梦易惊,汗多,遗精或梦交; 心肾不交: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精血动态平衡失调,即为心肾不交。其主要病理表现是肾水亏而心火旺,以及心肾阳虚水泛。 03是“甘麦大枣汤”主脏燥和心阴不足; 02是“归脾汤”,主治“心脾两虚”,需细看是偏气虚还是偏血虚; 01是“炙甘草汤”,主“气血两虚”; 06 水气凌心而“心悸” 《伤寒论》:真武汤 处方 茯苓9克 芍药9克 白术6克 生姜(切)9克 附子5克(炮) 功能主治 【功用】温阳利水。治脾肾阳衰,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现用于肝、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慢性结肠炎等属于牌肾阳虚者。 用法用量 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各3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6克;若呕者,去附子,生姜加重至15克。 备注 一、本方是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要方。方中附子温壮肾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利小便,止腹痛。五味相配,既能温补脾肾之阳,又可利水祛湿。故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聚所产生的诸证。 ![]() |
|
来自: 青莲童子Blotus > 《传统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