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公开课 >>>第3673课<<< 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毛德西系首届全国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笔者有幸跟师抄方,受益匪浅。现就其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三味方”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姜细味方 药物组成: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 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配伍,来源于《伤寒论》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八首方。干姜温散寒饮,细辛温通细络,五味子收敛元气。三味合力,其功效有开有合,正与肺之呼吸吻合。凡遇寒饮阻塞肺络之咳喘,仲景必用之。所以陈修园云:“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2.三拗汤 药物组成:麻黄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 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实为《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减去石膏而成。原方所治为风寒感冒所致的咳嗽、鼻塞、头痛、身困等。毛德西常用于风寒感冒初起,所见症兼有鼻流清涕、身体酸楚、舌苔白滑等。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宣降肺气,甘草和中润肺。研究表明,三拗汤能改善肺通气功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3.压掌散 药物组成:麻黄10克,白果仁10克,炙甘草10克。 压掌散出自明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原方所治“男妇哮喘痰嗽”。常用于痰湿咳嗽,或寒性哮喘。应用时可将生麻黄与炙麻黄并用,生麻黄偏于宣发肺气,炙麻黄偏于肃降肺气,可以起到快速止咳平喘的功效。白果通任督之脉,可以荡涤肺胃中之积滞,使其不生痰饮,为治疗虚劳咳喘之要药。 4.百芩汤 药物组成:黄芩10克、百部15克、丹参15克。 百芩汤为传统方药,黄芩清肺热,百部平痰喘,丹参化瘀阻,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比较适宜。黄芩、百部治咳喘,为医者共识。何以用丹参呢?咳喘日久,其病邪必由表入里,由气入血,所以取用丹参养血活血,以利于血脉通畅,导邪外出,使其呼吸道通畅,以助止咳平喘。 5.葶苈大枣红梨汤 药物组成:葶苈子10克,大枣3枚,红梨一个。 此方为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红梨而成。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子具有强心、利尿、抗感染的作用,为清肃肺部痰浊的重要药物;大枣甘甜益脾,脾健则痰湿得以运化;加入红梨生津润肺,亦利于痰浊的排出。三味合用,对肺燥型咳喘颇为适宜,属“攻补兼施”之法。 6.平喘三味方 药物组成:蛤蚧一对,地龙10克,紫河车粉10克。 此方为毛德西多年经验方,以等分研末冲服为宜,亦可配制成滋膏剂服用。蛤蚧补肾纳气,地龙清热平喘,紫河车温肾填精,三味协力,下可固纳肾气、上可清热平喘。宜小剂量常服,自然收功。(蛤蚧以蛤蚧尾药效最佳。) 7.清肺热方 药物组成:黄芩10克,金荞麦根、鱼腥草各30克。 浙江名医杨继荪治疗肺热咳嗽,善用黄芩、鱼腥草、金荞麦根三味,拟名为清肺热“三板斧”。毛德西在遇到肺热咳喘时,常借用此三味,疗效显著。黄芩清肺热,金荞麦根与鱼腥草是清肺热、排痰涎的佳品,对于痰热咳喘证,异常有效。 8.三皮饮 药物组成:桑白皮12克,瓜蒌皮12克,陈皮10克。 按照中药“象学”理论,中药有“以皮走皮”之说。植物与动物之皮,径走皮肤与气管,故桑白皮、瓜蒌皮与陈皮,走肺经之表,入皮肤与气管等。取“三皮”搜气管之痰,有利于祛痰止咳。对于痰液不易排出者,“三皮饮”可以起到排痰利咽的作用。 9.散结方 药物组成:夏枯草15~30克,浙贝母10克,玄参10~30克。 此方由《医学心悟》消瘰丸去牡蛎加夏枯草而成。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消瘀;玄参滋阴软坚,清热润燥;夏枯草苦寒,以清热散结为特长。三味合力,对于痰热内结,阴虚血燥之肺结节、甲状腺结节、淋巴结核等病症,为必用之药。 10.三英大化汤 药物组成:紫菀15克,款冬花15克,白芥子10克。 此方为国医大师张志远经验方。紫菀祛痰通便,款冬花肃肺降气,二药组合,专治咳嗽。俗语:“炙紫菀、炙冬花,治咳嗽,一把抓。”张志远加入一味白芥子,以冀搜痰利窍。他曾治一例老年肺气肿、肺纤维化,中西药杂投,皆乏明显效果。张志远投三英大化汤,连服一月,症状大减,后继续服用,基本治愈。 11.茯苓杏仁甘草汤 药物组成:茯苓15克,杏仁10克,甘草6克。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原文云:“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这里所说的“短气”,是饮邪留滞于上焦,使胸中宗气不能布展所致。取茯苓健脾化饮,杏仁利肺散饮,甘草培土和饮。主要用于饮阻气短者。 12.清咽止痒汤 药物组成:橘红10克,蝉翼10克,苏叶10克。 凡外受风邪,内蕴痰湿,风痰扰咽,必作咽痒咳嗽,治以外散风邪,内清痰湿。故取苏叶辛温既入气分散风,又入血分和血;橘红化痰祛湿,岳美中先生认为橘红咳而喉痒者必用;蝉翼有清利咽喉的作用。三味合力,可以改善风痰扰咽的病痛。 13.通窍醒鼻方 药物组成:辛夷10克,白芷10克,苏叶10克。 此方仿苍耳散而拟。仅取苍耳散中之辛夷、白芷二味,加入苏叶。三味均为辛温通络药,特别是对鼻窍之不通,流清涕,发声重浊,属风寒袭表者,最为对证。用量宜小,以求“轻可去实”之效。 14.秘红丹 药物组成:肉桂3克,生大黄3克,代赭石18克。 秘红丹为张锡纯拟定方,肉桂、大黄研细末,和匀,用代赭石煎汤送服。《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证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有捷效”。毛德西临床多用其治疗支气管扩张出血。 15.三子养亲汤 药物组成:苏子10克,白芥子8克,莱菔子10。 此方出自《韩氏医通》,为常用的平喘化痰剂。气喘咳嗽以苏子为主,风痰咳喘以白芥子为主,食痰咳喘以莱菔子为主。三者合而成方,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效果颇佳。有研究认为,三子养亲汤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抗菌等药理作用。临床用于哮喘、顽固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梅核气、肺心病、胸腔积液、心力衰竭以及自发性气胸等。 16.三桑汤 药物组成:桑白皮12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2克。 此方为著名肺病专家邵长荣的经验方,具有清泻肺热、平补肝肾的功效,用于哮喘缓解期。方以桑白皮清泻肺热,辅以平补肝肾的桑椹子与桑寄生,补中有泻,寓泻于补,攻补兼施。适用于肺气肿、肺气急但不严重,稍有舌紫的轻度肺气不宣与肾不纳气的哮喘缓解期患者。 17.三参汤 药物组成:太子参15克,沙参12克,玄参12克。 此方由著名肺病专家邵长荣拟定,功效为益气养阴,清热润肺,用于哮喘静止期。太子参为益气养阴之品,而沙参滋阴润肺,兼有止咳平喘作用;玄参清热滋阴,偏于补肾,三味合力,适宜于哮喘静止期,舌质绛红之气阴两虚者。 18.二母石膏汤 药物组成:知母10克,浙贝母10克,生石膏30克。 知母、浙贝母二味常用来治疗肺热痰咳证。知母偏于清热滋阴,浙贝母偏于化痰止咳。两味合用,古名“二母散或二母丸”。常用来治疗内伤咳嗽,亦可用来治疗燥热型咳嗽。加入生石膏清热泻火,宜于治疗肺经燥热型咳嗽或痰热型哮喘。 19.三鲜饮 药物组成:鲜白茅根60克,鲜莲藕60克,鲜芦根60克。 若无鲜品,可用干品各30克代之。功效为清热、滋阴、止血。用于肺热之咯血,或痰液黄浊带有血丝者。其中白茅根与芦根合用,具有清热滋阴,通便泻热的作用;莲藕滋阴润肺,且有止血作用。三味合用,对于突发性咯血,或痰中带有血丝者,每有快速止血效果。 20.祛痰三味方 药物组成:半夏12克,橘红15克,茯苓20克。 此三味为二陈汤主药。痰饮停于胸中,逆气上行,既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纳呆、泛酸;又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痰涎增多等。祛痰三味既有燥湿健脾作用,又有化痰散饮功效。张志远常用来治疗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慢性胃炎、食道炎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