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厥阴病——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谷山居士 2025-04-30
Image

厥阴二十一: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下利而脉大者,此中气脱泄,离根而外浮,阳虚之诊也。但使自利,未必如此,是其强以苦寒下之,愈亡其里阳故也。设脉见浮革,因而肠鸣者,此利亡血中温气,枯木贼土,属当归四逆之证。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革者,温气亡脱,营血虚寒,内虚外实,如鼓上皮革之象,浮大中虚之脉也。血冷木陷,郁勃不宁,阴邪宕激,是以肠鸣。当归四逆,养血达郁,使木气荣利,不至遏陷,则阳回而利止矣。

下利而脉大者,利为肝脾之虚陷,当见阴脉,沉迟微细弦涩也。而反脉大者,此是中气脱泄,阳气拔根而外浮。此是为虚浮之大,故为阳虚之诊。如是自利,未必如此,是其以苦寒而强下之故也。

“设”,是未强下而自利。设,下利而脉浮革,因而肠鸣者,此是自利,利亡血中之温气,枯木贼土,是当归四逆汤证。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阳虚阳减,大则为血虚而脉空,减则为寒,芤则为血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革者,温气亡脱,营血虚寒也。革者,外实而内空也。外实如鼓上之皮革,浮大内虚之中空也。

血冷木陷,郁勃不宁,阴邪激荡,是自利而肠鸣,当归四逆,温肝养血,升达木气,使木气温暖畅升,不至虚陷,则阳回而利止。

脉弦而大者,即浮革之脉,是外弦紧而内芤之虚大。此是脉芤亡血之义,当归四逆汤,当归补血,以退虚芤之脉,细辛,暖肝而温经。

本条:脉浮革者,利亡血中温气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霍乱九:恶寒脉微而复和,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师解:利亡血中温气,是下利夺血中之温气也。

1)宕:dàng 1.拖延;搁置。2.放纵;不受拘束组词跌宕延宕拖宕推宕

厥阴二十二: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大下,败其中气,下利而厥冷者,阳亡火败,宜四逆双补火土,以回阳气。

大汗,或大下,则亡阳而败中,下利而厥冷者,阳亡火败,脾胃虚寒,阴阳不交也。宜四逆汤,双补火土,以回阳气。

大汗大下,则亡阳败中。下利而厥冷者,是阴盛而发厥逆,故此为厥阴病。厥阴病者,阴盛而发厥逆也。

太阴篇:太阴病者,俱附于少阴、厥阴二经。厥阴病,用四逆汤者,即是太阴病,附于厥阴篇也。

厥阴二十三: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表寒闭其内热,大汗既出,热应解矣,若大汗出而热不去,此阳亡而不归也。里阴盛则内拘急,表阳虚则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火土双败,宜主四逆。

伤寒,表寒闭其内热,大汗既出,热应解矣。热反不去?此是大汗出而阳亡土败,阳气拔根,升浮失归也。此是阳虚拔根之虚热。发热、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内拘急者,是阴盛内寒,而寒性收缩,而诸寒收引也。如痉挛,少腹弦急,骨节疼痛,难以屈伸,腹中拘急或疼痛,或冷结关元,都算内拘急。四肢疼者,是(附子汤)阴凝气滞,筋脉挛急,而骨节烦疼。四逆汤,干姜温脾阳,附子温肾阳,甘草培中,交济阴阳也。

这个发热,是阳厥之热,这个恶寒,就是上条厥冷之义。就是阳气拔根外浮浮之假热,与厥冷之真寒。此发热与恶寒者,俱是阳虚之证。本条假热与真寒,不是太阳病的发热恶寒。此寒热者,参考《金匮》妊娠胎胀,附子汤之理。

本条提纲,大汗出,热反不去,...四逆汤主之。少阳十三,伤寒发热,汗出不解,也是汗出,热反不去,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三阴统于太阴,此也是厥阴病,欲从太阴之亡败,四逆汤,急救回阳。

附:内拘急:腹中拘急不舒或拘急疼痛

拘急一词在中医中常用来描述四肢拘挛难以屈伸的症状,而内拘急则特指腹部的拘急不舒或疼痛感,这种症状反映了阳气的不足和阴寒内盛的状况。在中医理论中,内拘急的治疗通常涉及温阳散寒、调和阴阳的治疗方法,以恢复阳气的正常运行和阴阳的平衡。

1)曹颖甫:盖人之内脏,遇温则舒,遇寒则缩,故常有病痰饮而腰腹部分如带紧缚者,此即拘急之明证也。

2汪琥云:此寒气深入于里,寒主收引,当是腹以内拘急。即是腹内有极不舒适的感觉。

3)刘渡舟:阳气虚则寒必盛,寒主收引,故腹内有拘急疼痛之感。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阴乘,寒滞筋脉,故见四肢疼痛。

4)张锡驹:内拘急者,纯阴在内也;四肢疼者,阳虚不达于四肢也;

5)陈修园——大汗出为表阳虚,热不去为阳气外越,内拘急为阴气内盛,四肢疼为阳虚不能四达,又下利为下焦之生阳下泄于下也,以四逆汤主之。回表阳之外脱,救生阳之下陷。此阳虚而厥,反作假热之象也

6)陈亮师——表虚邪盛如此,势必经脉失和,于是有内拘急。四肢疼之证也。再见下利、厥逆,阴寒内盛;阳气大虚,故用四逆汤急急温经复阳以消阴翳。

厥阴二十四: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是少阴通脉四逆证,缘其阳弱而气郁也。少阴阴盛阳微,故面见赤色,阳郁皮腠,而不得出汗。厥阴阴极阳生,内胎火气,故热盛而汗出。虽见汗出,而阳气犹郁。以其脏气寒凝,故其经络郁遏不畅,亦宜通脉四逆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此是阴寒格阳,阴阳不交,也是厥逆证。此是少阴篇通脉四逆汤证。少阴者,阴寒格阳,阳郁皮腠,不得汗出,则面见赤色。

本条汗出而厥者,是属厥阴。厥阴者,阴极而阳生,内胎火气,故热盛而有汗出。虽见汗出,而阳气犹郁。以其阴盛脏寒,经络郁遏不畅,宜通脉四逆汤,温脏寒而通经脉也。

厥逆,本不应出汗,出汗者,是为阳脱。为什么这个出汗,不是阳脱。此是厥阴病,下越寒则上越热,上热越,则汗出。厥阴四:厥深者热亦深。此是热复亦盛,故汗出而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