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检验报告是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专业术语,常常感到一头雾水。这篇文章给大家分析一下三大常规检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一)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主要反映血液中细胞成分的数量和比例,主要用于判断机体是否有感染、炎症、贫血、血液系统疾病等,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是衡量红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关键指标。如果这些数值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贫血,而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相反,红细胞增多可能与慢性缺氧(如长期高原生活、肺心病)或某些肿瘤性疾病有关。 ·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抵御感染和外来病原体。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是评估白细胞功能和数量的重要指标。白细胞增多通常提示身体存在感染、炎症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而白细胞减少可能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有关。 · 血小板:主要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血小板计数(PLT)是衡量血小板数量的关键指标。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而血小板增多可能与慢性炎症、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有关。 (二)尿常规 尿常规检查是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 · 尿液外观:正常尿液为透明、淡黄色。尿液颜色、透明度等异常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疾病,如血尿可能见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 · 尿液酸碱度(pH):正常范围是5.0~7.0。pH值异常可能与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等有关,如频繁呕吐、泌尿系统感染可使pH值增高。 · 尿液比重:晨尿正常范围是1.015~1.025。比重异常可能提示肾脏浓缩功能障碍,如尿崩症患者尿比重常低于1.005。 · 尿蛋白、尿糖等化学成分检测:正常情况下尿蛋白为阴性,尿糖也为阴性。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糖阳性则常见于糖尿病。 · 尿沉渣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等。红细胞增多提示泌尿系统出血或炎症;白细胞增多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三)便常规检查 便常规检查主要用于初步了解消化系统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以及间接判断胃肠、胰腺、肝胆功能状况。 · 粪便外观:正常粪便为黄褐色、成形软便。粪便颜色、性状异常可能提示消化系统疾病,如柏油样便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 · 粪便显微镜检查:正常粪便中可见少量白细胞,无红细胞、吞噬细胞等。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肠道炎症;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下消化道出血。 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筛查手段,能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疾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结果只是诊断疾病的参考依据之一,不能仅凭一次检查结果就下定论,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