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 一个悲壮的复仇故事 ![]() 鲁迅的《故事新编》里,我个人最喜欢《铸剑》,因为这个故事最能体现鲁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复仇精神的思考以及深刻的自我解剖,内容奇崛而震撼人心。 《铸剑》里的眉间尺在母亲的教导下想要替父报仇,但是他克服不了自己的优柔寡断,无法承担复仇的使命。所幸的是,他遇到了黑衣人宴之敖者。 宴之敖者不是因为同情眉间尺父亲的不幸遭遇而决定帮助眉间尺复仇,而是因为看透了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的黑暗腐朽本质而下定了复仇的决心。复仇是他惩治封建暴君,反抗统治阶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和眉间尺不同,宴之敖者是决绝和冷峻的,也是机智的。 宴之敖者不同于那些冲动的复仇者,仅凭一腔热血就去复仇。他非常冷静,很讲策略。他知道,复仇靠的不仅仅是英勇无畏,也必须利用仇人的弱点。 楚王的弱点是什么呢?那就是穷极无聊的猎奇心理。宴之敖者摸清了楚王的这种弱点,成功地利用了为复仇而自尽的眉间尺的头颅吸引到了楚王身边人的注意,接近了楚王。他不像眉间尺,很莽撞地就去复仇了,却因为看客和无赖的阻挠连接近楚王的机会都没有。 宴之敖者复仇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国王,也包括他身边那些趋炎附势的大臣和妃嫔。他们不是想看热闹吗?不是想看神迹吗?不是想看异术吗?宴之敖者就戏弄他们。他把眉间尺的头放进注满清水的金鼎后,“水花同时溅起,足有五尺多高,此后是一切平静”。 报复看客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什么都看不了。国王以及他身边的人,看啊看,“许多工夫,还无动静”。他们的看客心态并没有得到满足:“国王首先暴躁起来,接着是王后和妃子,大臣,宦官们也都有些焦急,矮胖的侏儒们则已经开始冷笑了。”这是宴之敖者对他们的嘲弄,宴之敖者对他们的态度是轻蔑的。 当然,仅仅如此不可能达到复仇的目的。宴之敖者先是趁着国王专注于头颅在金鼎中上下起伏的舞蹈和奇怪的歌声时砍下了他的头,让眉间尺的头撕咬国王的头,又在众人大惊失色的时候砍下了自己的头,让三个头在沸水里互相撕咬。 这样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其实象征意义深刻:复仇者如果没有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是不可能成功的;复仇者也不得不如此,否则无法完成真正的复仇。 这是为什么?因为眉间尺和宴之敖者复仇的对象是九五之尊,是掌握着国家机器的人。在宴之敖者看来,这样残忍自私,杀死辛辛苦苦为自己铸剑的工匠的人不配享受尊位,活着死了都不配,像这样德不配位的人必须彻底被拉下尊位。为了不让国王得到一个体面的葬礼,必须让国王身边的人分辩不出他的头和复仇者的头,必须让复仇者和其复仇的对象变得不分彼此。宴之敖者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完成复仇,既是鲁迅对复仇意义的升华,也是对复仇意义的消解。 鲁迅赞美复仇精神,但是他不认为用暴力的方式杀死敌人的肉身就可以真正完成复仇。因为肉体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鲁迅复仇的方式就是用文字揭露敌人的丑恶本质,鞭挞敌人的灵魂。 最终,三个头和国王的身体被一起放在金棺里安葬了。“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在这里,鲁迅讽刺了心甘情愿接受封建专制统治的顺民,那些麻木不仁,不理解不尊重抗争者的看客。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葬礼显得草率而缺少秩序,毫无国王葬礼应有的神圣庄严,可笑而荒诞。这才是宴之敖者真正的目的:让国王在死后和自己被葬在一起,让国王的葬礼成为一个笑话,让那些看客们无可奈何,得到的只有无聊。 而且,宴之敖者复仇的对象本来就包括自己。他认为自己并不无辜,并不比大众高明多少。这是鲁迅作为一个启蒙者的自省精神和怀疑精神的体现。 作者简介 朱益伟,家住山城重庆。目前是一个自由撰稿人。热爱文艺,崇尚人道主义。喜欢在简单的生活当中发现美妙的点滴。喜欢在阅读当中体会人生百态。喜欢欣赏富有雅趣的文化。关注时事,且欣赏客观中正,有正能量的时事评论。写作是我表达自我,抒发心情的方式。希望以文会友,期待自己的文章可以得到大家的青睐。 ![]() ![]() 本期编辑|南郑樵隐| 目前100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墨染千秋原创工坊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吧— 墨染千秋感恩您的每一次分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