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症状 1.防治原则 2.农业防治措施 冬季是清园的关键时期,需适当剪除细弱枝、下垂枝和病 枯枝,并清除园内的枯枝落叶,集中进行烧毁处理。此外,冬季深翻土壤可将部分菌核深埋,阻止其正常萌发。若未进行冬耕,则必须在2月底至3月初进行春耕,耕深需达到10厘米以上。采果结束后,结合施肥再次翻耕,以埋压菌核或用地膜全园覆盖,防止病原菌出土。 4.化学防治 土壤消毒:在菌核病严重发生的年份,对土壤进行消毒是必要的。冬季清园后,可选用0.8∶0.8∶100的波尔多液、1~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喷洒地面,进行土壤消毒。当气温回升至约15℃,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每亩用50% (1)开沟降湿。确保园内外沟系畅通,做到雨停后田地迅速干燥,无积水残留,从而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的繁殖机会。 (2)翻耕清园。冬季是清园的好时机,应及时清除园内的枯枝败叶,并予以烧毁;同时翻耕除草,将菌核深埋土中。 (3)剪枝增光。在冬末春初,及时整剪桑树的枯枝和弱枝,以改善桑园的通风透光条件,杀灭病原菌。此外,增加枝条间的距离还有助于减少果实间的相互碰伤和病菌感染。 (4)满园覆膜。在果桑开花之前,用塑料薄膜满园覆盖,这样可以有效切断子囊孢子的传播途径,同时防治杂草滋生,保持土壤湿润和清洁,提高地温,进而提早桑果的上市时间。 在果桑菌核病的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要求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及时施药,以确保防治效果彻底。具体来说,第一次用药应在3月20日前后,桑芽萌动前的一星期内进行,此时可使用高锰酸钾2000倍液对树体枝条和地面进行全面喷施。随后,在3月底桑芽刚萌动时,需再次施药,这次可选择使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以及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对树体和地面进行全面喷洒。 在后续的防治过程中,应交替使用不同的抗菌剂,如菌核净、多菌灵、托布津等,或速克灵、百菌清等,每隔78天喷洒一次,共计喷洒34次,直至部分桑果由青转红时停止喷药。期间若遇到阴雨天气,也需在雨停后树枝干燥时立即施药。摘果前15天应停止喷洒任何药物。同时,发现病果后应及时摘除并带出园外深埋处理。通过这样的预防措施,果桑菌核病的发病率可控制在3%以内或更低水平,从而满足丰产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