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果桑菌核病防治方法与技术

 舞江天 2025-05-02

一、危害症状
果桑菌核病,也被称为白果病,包含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以及小粒性菌核病三种类型。其中,肥大性菌核病是主要危害桑葚的病症,导致果实形态异常肿大,内部却空虚无实,病果后期会变白并易脱落,严重影响食用。在严重情况下,整个枝条甚至整株桑果都可能发病,造成绝收的严重后果。

二、发生规律
果桑菌核病的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这些病原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度过冬季,待次年春季温度和湿度适宜时便开始萌发,并通过气流进行传播,从而引发初次侵染。当病果落地并腐烂后,菌核会残留在土壤中,成为下一年的病害源头。健康的果桑与染病的果桑接触后,也可能导致再次侵染的发生。在春季温暖且多雨、土壤保持潮湿的环境下,菌核的萌发将更为顺利,病害也会因此加重。此外,地势低洼、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条件不佳以及树龄老化的果桑园,其发病情况也会更为严重。若上一年果桑园的发病情况较轻,但未及时进行清园和防治工作,那么病情很可能会逐年加剧。特别是在果桑花期遇到阴雨连绵且温暖的天气时,菌核病的传播速度会迅速加快,极易造成灾害性的后果。

三、综合防治技术

1.防治原则
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并重”为总方针,旨在确保防治方法既安全又有效,同时兼顾经济与实用性,从而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2.农业防治措施
合理规划果桑园:应避开低洼地和通风不良的区域进行栽植,合理控制栽植密度,每亩建议定植约300株桑树。行向应顺应风向,培养中高干树形,以改善桑园的通风和透光条件。同时,注意排水降湿,保持园内外沟系畅通,确保雨后田地无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3.清园与翻耕:

冬季是清园的关键时期,需适当剪除细弱枝、下垂枝和病 枯枝,并清除园内的枯枝落叶,集中进行烧毁处理。此外,冬季深翻土壤可将部分菌核深埋,阻止其正常萌发。若未进行冬耕,则必须在2月底至3月初进行春耕,耕深需达到10厘米以上。采果结束后,结合施肥再次翻耕,以埋压菌核或用地膜全园覆盖,防止病原菌出土。

4.化学防治

土壤消毒:在菌核病严重发生的年份,对土壤进行消毒是必要的。冬季清园后,可选用0.8∶0.8∶100的波尔多液、1~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喷洒地面,进行土壤消毒。当气温回升至约15℃,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每亩用50%

2农业防治措施:

(1)开沟降湿。确保园内外沟系畅通,做到雨停后田地迅速干燥,无积水残留,从而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的繁殖机会。

(2)翻耕清园。冬季是清园的好时机,应及时清除园内的枯枝败叶,并予以烧毁;同时翻耕除草,将菌核深埋土中。

(3)剪枝增光。在冬末春初,及时整剪桑树的枯枝和弱枝,以改善桑园的通风透光条件,杀灭病原菌。此外,增加枝条间的距离还有助于减少果实间的相互碰伤和病菌感染。

(4)满园覆膜。在果桑开花之前,用塑料薄膜满园覆盖,这样可以有效切断子囊孢子的传播途径,同时防治杂草滋生,保持土壤湿润和清洁,提高地温,进而提早桑果的上市时间。

三、化学防治措施:

在果桑菌核病的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要求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及时施药,以确保防治效果彻底。具体来说,第一次用药应在3月20日前后,桑芽萌动前的一星期内进行,此时可使用高锰酸钾2000倍液对树体枝条和地面进行全面喷施。随后,在3月底桑芽刚萌动时,需再次施药,这次可选择使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以及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对树体和地面进行全面喷洒。

在后续的防治过程中,应交替使用不同的抗菌剂,如菌核净、多菌灵、托布津等,或速克灵、百菌清等,每隔78天喷洒一次,共计喷洒34次,直至部分桑果由青转红时停止喷药。期间若遇到阴雨天气,也需在雨停后树枝干燥时立即施药。摘果前15天应停止喷洒任何药物。同时,发现病果后应及时摘除并带出园外深埋处理。通过这样的预防措施,果桑菌核病的发病率可控制在3%以内或更低水平,从而满足丰产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